用舞蹈展示老兵“戈壁滩上盖花园”的奋斗精神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年的发展为创作主线,新疆兵团歌舞团去年推出了大型舞蹈诗剧《老兵故事》,试图通过舞蹈艺术来追溯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图景,展示老兵“戈壁滩上盖花园”、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精神。兵团人跳兵团舞,该剧上演以来,引起了热烈反响。兵团舞蹈家用身体语言重温新疆大地上的辉煌篇章,舞绘新疆,舞动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报国之情。
“红”的主题:用身体语言表现时代精神。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在该剧中作为特定历史呈现的场所,具有“时空交叉性”,把兵团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结合在一起。舞蹈中采用了时空对话,从“军旗的红”到“忠诚的红”,博物馆及其中陈列的图像所代表的兵团历史,成为舞蹈诗剧最深刻的背景,舞蹈中的音乐、场面调度等也都紧扣时代主题。作品的创意就是要使军垦文物“活”起来。
舞剧一开始就强化了“红”的概念。每一个观看过该剧的人可能都会对“红”留下强烈的印象。人们像沉浸在一条红色的河流中,去感悟老兵的人生情怀与理想信念。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新疆大地上有了无数建设者的身影,兵团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血脉中的辉煌篇章,它的光芒不仅照彻天山,也辉耀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今天,我们重读老兵故事,就是为了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伟大精神。
第一幕“军旗的红”,以男子群舞演绎了解放军“凯歌进新疆”的历史画卷。八一军旗占据了舞台的大半空间,所有舞台调度都是为了凸显“军旗”这一形象,整个舞台灯光都笼罩在红色的诗意当中。从部队行军场景中提炼的大量舞蹈动作,既是对舞蹈诗剧创作主旨的强化,又是对主题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作品通过一幕幕历史画卷的呈现,从精神层面扩大身体语言的张力,凸显老兵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光辉形象。该剧对“红”的本质有着独特的理解,舞蹈诗剧所传达的磅礴气势已经在诉说“红”的内涵与震撼力,这是有着厚重的现实基础的。
力的劲健:彰显生命的庄严与崇高。舞蹈的逻辑关系体现在身体的动与静、疾与缓的辩证关系上,动是为了叙事,静是为了抒情。剧中的舞蹈动作编排采自日常生活图景,有些甚至取材自博物馆珍藏的历史照片,再进一步将它们舞蹈化,因此是庄重的、崇高的。
《老兵故事》突出了舞蹈的力量感,从大生产劳动中提炼编创了许多舞蹈动作,然而它又不是纯叙事的,而是着眼于体现“兵团人”改天换地的豪迈精神的,这种精神构成了该剧的核心思想,作品整体上是抒情的、充满诗意的。
在第二幕的开场,一段军垦老兵的坎土曼独舞奠定了该剧的基本走向:以抒情性、表现性的舞台空间传达老兵对新疆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热爱。“热血的红”更加强化了“锄”的精神走向,不单单是作为劳动场景的复现,剧中通过托举、凝望等舞蹈语言,刻画兵团人的价值观,整个舞蹈是向上走的,设置了腾跃、侧翻等舞蹈动作,是一种力的抒情。要组织这样一场大型演出,对舞蹈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生活细节、情感细节的刻画,都全力凸显出“兵团人”浓重的家国情怀,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军旗、军帽、军徽、行军壶已不再是舞台道具,而成为“兵团人”心灵世界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皈依。追忆那段热血澎湃的新中国往事,小小的舞台融合了几十年来不能忘却的记忆,更是以现代艺术形式来召唤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再现,再现了新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史,可谓壮怀激烈。
老兵不老:用舞蹈铭刻时代功勋。全剧以舞者与老兵触景生情的对话方式为主线,老兵形象贯穿在新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是整个舞蹈诗剧的焦点。一枚枚军功章,凝聚了一代代人的信仰,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在新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一抹青春的红,是军垦女战士为西部开发涂抹的一层亮色,为新疆大地播撒的希望。该剧植根于铁流西进、八千湘女上天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舞出了军垦女战士的奉献与担当。这些女兵在花季年华,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守卫边疆、建设边疆,体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军垦女战士的故事依然在影响着一代代青年。
剧中呈现军垦女战士的舞段表现得轻盈、柔婉。充满奉献精神的女拖拉机手,展现出军垦女战士的生命活力。群舞部分加强了灯光的调度,舞台大量采用了暖色光,使女兵的舞蹈洋溢着青春之美和人性的光辉。
舞蹈诗剧《老兵故事》从不同视角再现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图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新疆舞蹈的创作中,鲜有这样大体量的舞剧。新疆兵团歌舞团将屯垦戍边的历史舞台化,舞蹈编创大气磅礴、感人至深,作品思想深刻、刚健有力。
(作者系新疆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