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十年磨一套原创图画书 艰难的向阳摸索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孙珏  2024年05月07日09:10

“最美中国系列图画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联手国内青年插画家创作的高品质原创图画书。这套书带孩子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欣赏并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感受本土文化的温度和厚度,领略祖国之美。精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和唯美的风格,让小读者足不出户,尽享“最美中国纸上游”。“最美中国系列图画书”从策划之初,就确立了“慢出版,出精品”的方向。为了激发创作的热情和灵感,描绘出各地真实的风貌气质、多样的风土人情,主创团队坚持先采风后创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文字和图画均数易其稿。在后期的编辑加工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与每册书的作家、画家多次研讨,进一步推敲字句,打磨图画细节,力求达成最理想的效果。这套书历经10年出版11册,第12册《草原深处的家》在2024年1月出版。在这套书出版10周年之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了丛书的总策划人王林以及文字创作者保冬妮。

●提问王林

像打磨教材一样做精品童书

做“最美中国系列图画书”的缘起?

王林:2012年,我离开做了10年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岗位,开始从事少儿读物出版。坦率地讲,我心中没底。虽然此前,我一直关注少儿出版,被称为“儿童阅读推广人”,但没有真正策划过童书。有一个契机,促使我产生了策划“最美中国系列图画书”的念头。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会上提出了中国梦。如果用图画书来诠释中国梦,应该是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呢?那时,主题出版还不像当下这么被人熟知,我只是朴素地认为,要用童书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让孩子通过图画书认识广博深沉的中国。

“最美中国”这个套系名怎么去界定内涵和外延呢?

王林:在这套书的序言中我谈到了一个想法:我们用最美图画书来呈现最美的中国。最美,不是艺术上的刻意为之,不是文图上的技巧呈现,而是当我们融汇在这样的文化中,看到了美的风景,感受到了温暖的人情,欣赏到了精彩的表演,怀揣着爱、尊重、感动、童心,最美图画书就自然流淌出来。

2012年正是图画书高速发展的时期,但那时国内主要以引进版图画书为主,原创很少。做原创套系是否很冒险?

王林:一是,我自己从事儿童文学研究,深知图画书是一个国家童书出版水平的重要指针。在大家都忙着引进童书时,人教社应该出原创。二是,人教教材和少儿读物的读者对象一致,也可以说少儿读物就是特殊的教材。因此,我们希望像打磨教材一样出精品童书。我的图画书出版理念深受“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的影响,他在20世纪60年代推动日本原创图画书出版时,曾说,“我要做日本三代儿童都能看的图画书”。现在看松居直编辑的图画书都印刷了三四百次,的确是三代儿童都在读。我认同这样的出版理念,这也是我策划“最美中国系列图画书”的出发点。

10年一路走来,感觉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王林:的确如此。策划只是起步,找到合适的创作者更不容易。好在那时保冬妮老师刚从《超级宝宝》杂志出来做图画书,跟我有相同的想法,于是一拍即合,一起推动这个书系。首先,内容创作是一方面,图画创造的过程也很不容易。甚至有一本保老师不得不让自己在英国读书的女儿来创作(这套书画家各不相同,并不是刻意为了风格多样,而是画完一本,因为种种原因就画不了了)。其次,经费问题。保老师坚持采风创作,这些费用都是保老师个人出的。

这套书的出版过程很慢,以今天的市场节奏来看,是很奢侈的事情。聊聊您印象深刻的编辑过程?

王林: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出版过程是缓慢的。第一辑3本出版后就为社里获得了不少荣誉。我们一直没有强力宣传。因为我相信“创作需要沉淀,好书自会流传” 。近期出版的《草原深处的家》也打磨了3年。我第一次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讲“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时,心中充满感动。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守望相助的精神和无私大爱,跨越了地域、民族、血缘。因此就盼望把这个故事创作出来。但这个故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讲清楚不容易。最后,这本书采取化繁为简的方式,以色彩光影的变化渲染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情绪,以朴实、温暖、动人的细节将小读者带入历史情境。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浅语”不浅,最见真功夫。整本图画书只有不到900字,作者和编辑认真研究相关报道、实录和历史资料,字斟句酌,仅用3行字简明交代了历史背景,之后则是一段又一段通俗而鲜活的描述,定格都贵玛与孩子们相遇、相处、告别、惦念的每一幅图景——白日照料吃喝拉撒、黑夜安抚思乡哭闹、生病时的疾驰寻医、玩耍时的歌唱欢笑,是都贵玛照料孤儿的细节;孩子对额吉的第一声呼唤,临走抱住额吉的难舍难分,都贵玛在养父母家帐外的偷听,流淌着孤儿与都贵玛之间真挚浓厚的情感。可以说,《草原深处的家》用平凡而亲切的视角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博爱与包容。目前,这本书已入选2023年教育部主管出版单位主题出版选题。

●提问保冬妮

作者将极致的生命体验融入书中

您当时答应人教社的王林老师创作“最美中国图画书”系列,一做就是10年,有想到战线会拉这么长吗?

保冬妮: 我们俩当年都没谈时间的约定,但我当时想,全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每个地区做3册就上百本,这么多书一个人写,也是相当艰难的。“最美中国”4个字涵盖的时空是浩瀚的,我们国家有幅员辽阔的版图,有多民族多形态的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个人而言,力量微不足道,穷其一生都创作不完对最美中国的描绘。尽管10年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不算短,但对创作而言,它的时间是无限度的。

刚开始的创作好像更聚焦传统文化类别,后面逐渐过渡到少数民族地区故事,又有《日出》《大鱼》这样不同风格的作品。能说说,其中创作思路的变化吗?

保冬妮: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故事,我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描绘这套书的背景,但它不是每本书的题材。我的创作思路始终没变,就是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多种艺术手法,呈现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中国大地上孩子的故事。我从未设定和限制这套书的题材,从故事形态而言,无论《小青花》还是《老人湖》《日出》《大鱼》都只是在不同的作品中,极其鲜明地、运用不同的素材背景,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人物的情感故事;无论从色彩、绘画材料、故事走向都贴近当地的文化,彰显在地文化、民族文化的特性。而这一切都是基础和背景,孩子的故事才是书的内核,主题依照孩子们的故事而呈现,这也是这套书始终不变的角度。

这套书,目前仅涉及两个省、两个自治区。已经出版的12册图画书,《小青花》表达成长与寻找的主题,《小鱼的春天》讲述回归与乡土的主题,《舞鹤》是自然疗愈童年的主题,《小邮递员》的主题是给与和爱,《玛依拉的鹰》的主题是每个女孩子的志向都像鹰一样飞得高远,《冬季牧歌》的主题是自然生存……每一本书都是文学主题的多元呈现。

在整个套系创作过程中,让您印象深刻的事件有哪些?

保冬妮:每一本书的创作过程都非常慢,因为我要在故事的发生地采访和记录图画书里表达的绘画元素;画家如能前往,也会一同去。做《小青花》《舞鹤》《小鱼的春天》这几本书时,我和画家、图画书设计师全都下到江西婺源的小李村住了一周,然后把景德镇、鄱阳湖所在的吴城全跑了一遍,画家收集了大量当地的建筑、瓷器、迁徙鸟类的资源,为日后的手绘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作《日出》《老石塘》《大鱼》这3本书时,我们住到温岭的石塘村石屋子里,走村串巷去了解石塘村的昨天和今天。连续3天夜里3点坐在山顶,记录天空的颜色,从日出的孕育到日出后的色彩,一一在绘本中呈现,结合诗歌的文字,表达诗情画意,把中国东部第一缕阳光出生地的自然生态描绘得自然又浪漫。

做《玛依拉的鹰》《小邮递员》《冬季牧歌》,工作室出经费为能远行的画家支付了北疆、南疆的所有采风费用,画家们深入哈萨克的毡房、维吾尔族的小巷、乌兹别克族的草原,速写了大量的纹饰、服装,把风土人情尽收笔端,做出的图画书特别接地气儿。

能详细讲讲《大鱼》这本书的创作吗?是母女合作的项目?

保冬妮:合作《大鱼》是个意外。那时,保伊佳在伦敦艺术大学上大二开始准备毕业设计作品,假期回国,我去温岭渔村采访就带上了她,我们意外在小渔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版画美术馆,这是渔村为纪念海角版画而设——中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版画界独具风格、负有盛名的一个流派,他们以描绘大海和渔村为创作内容,作品极具魅力。从看到海角版画那一刻起,她就有了用版画风格讲述渔村的今天和昨天的创作冲动,开始做她的第一本图画书。于是,她回到英国,在伦敦艺术大学的木刻工作室开始创作,木刻搭配单色套印工艺,朴拙有力,墨色鲜明,留白大胆。一个捕鱼男孩的善念,让神奇的大鱼跃出海面,他也跟随大鱼上天入海,亲近日月,领略了万物共存的真谛。

2019年12月,即将要完成《大鱼》的我们见到了日本绘本大师歌山静子先生和国内著名的绘本创作者熊亮。当时已85岁高龄的歌山静子对这部版画作品爱不释手,她从一个专业图画书创作者的角度对《大鱼》每一幅画的色彩、构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熊亮看到《大鱼》,看到版画对于人物力量的呈现时,禁不住激动地比划着,模仿版画中孩子那双有力的手,称赞版画中孩子的手刻画得有力量,同时也给版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保伊佳手工刻印了两版图画书,加起来总共刻了100多张木板,今天呈现在图画书中的版画作品是第二版,采用手工套色油印而成。这本书凝聚了许多美好的意外,变成了今天的《大鱼》,出版后获得了2021俄罗斯图书印象奖原创图画书桂冠奖。

保老师本身是资深创作者,也是深谙儿童心理的策划者,在每一本图画书的创作过程中,您觉得儿童性和文学性以及画者的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

保冬妮:图画书的阅读主体是儿童,作品以孩子视角去铺设情节非常重要。“最美中国系列图画书”的文学性、艺术性通过孩子在书中的一举一动把我们带进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这样的平衡让这套书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我觉得,再大的选题,在图画书里的落脚点必须是小的,以小见大、绵里藏针是叙事性图画书重要的手段。比如,《小青花》讲述了成长—寻找—新生的故事。故事中用女孩子喜欢的一只青花瓷猫作为主角,不仅孩子们能在图画中看到春花荡漾的油菜花,也能看到婺源的老屋木雕,可以和生龙活虎的小黄猫一起,与青花猫寻觅成长之路。

青花瓷器的诞生也由此引出,让小读者看到了老瓷工们拉坯、绘图、烧制、粉碎、再新生的整个过程。景德镇的瓷窑都有摔碎瓷器的地方,这里是瓷工不满意作品的死亡地,也是新作品的诞生地。小瓷猫在这里获得了有血有肉的新生命,它从此可以和小黄猫一起走遍花海,成为真正的猫,而非永远只能摆在窗前的猫。

和画家黄捷一起去江西乡下的日子,我们在小溪边、油菜花田、古旧巷子里一起讨论怎么画某一页,遇到好看的徽派建筑,我们摄影、写生,把看到的小姐楼记录下来,这些都成为《小青花》书中令读者难忘的细节。这本书出版10年了,到今天还有很多小朋友、老师不断从微信里找到我,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

整个套系里,您个人最喜欢哪部作品?哪部作品觉得略有遗憾?

保冬妮:就全套12册书而言,我觉得每一位画家都根据图画书的文字和自己的生命体验,尽心尽力地找寻着最恰当的表达手法,把画面呈现在书中。无论是专业画家还是素人画家,无论画成什么样,都是画家的心理表达,是落笔那一刻画家最真实的样子;这其中没有最好,也没有最不好;没有遗憾,没有后悔,因为那就是当下的自己。

《草原深处的家》是最新的作品,讲讲这部作品的创作故事吧?

保冬妮:《草原深处的家》是这套12册图画书中唯一由出版社定下创作人物和主题的,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都贵玛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已经变成了电视剧、报告文学等艺术形式,只是没有图画书这一形式。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避免趋同化,尽管非常困难。我在创作中,试图还原都贵玛草原普通女孩的身份,19岁的她,孤单热情、勇敢,我和画家琢磨着用孩子的视角,还原一个渴望有家、给孩子最多爱的大姐姐形象。因为是儿童图画书,我希望抓住孤儿这个核心角色,在书中用角色的眼神、肢体语言来表达不同孩子的内心。都贵玛也是草原上的孤儿,没有什么人比她更知道孤儿渴望的就是家的亲情。

全书以一个红衣女孩为视觉牵引,无言地讲述着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成为3000孤儿进内蒙古这个大事件中的一个小视点。画家曹艳红身为教师,工作特别沉重和繁忙,但是她利用暑假,带着孩子走进内蒙古,了解民族服装、蒙古包和不同年龄人物面貌等细节,准确地在书中描绘了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那年那月的故事。

“最美中国图画书”系列与您在其他出版社创作的系列作品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保冬妮:这套书是我们用心下力最多的一套书,无论是创作前期还是绘画,力图每一本都呈现它应有的样子。《巴图和小马》《老人湖》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内蒙古大草原,我就特别找了蒙古族国画系毕业的于红燕,她是这两本书的绘画者,画的就是她自己民族过去和今天的故事。她笔下的马奔腾起来,犹如我们在草原上看到的那样壮观;她所描绘的胡杨林,彰显了蒙古族坚韧的精神,枯而不死,死而不倒。这12册书也是国内出版最早的一套表现中国当下儿童生活的图画书,在海外很多国家的图书馆、书店曝光率比较高。作为创作者,我们尽力做了能做的一切,我特别期待更多读者了解这套书的存在,与更多小读者分享最美中国那些值得我们记忆和怀念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