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好童书真正走近儿童 第三届奇迹童书年度大赏十佳作品解析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王 燕  2024年05月09日14:25

3个月发行逾16万册,扩大中少主题出版品牌影响力

■王 燕(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定位:守正与创新

因为有深厚渊源,编辑团队一开始就给《一起来读毛泽东(插画版)》定位:既要延续中少主题出版图书的精品特质和学术水准,用最优质的内容感染和熏陶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打好精神底色;又要进一步突出儿童本位,更通俗、更接地气地把伟人的故事、党的故事讲给更多读者、更低年龄段的读者听。既要求新求变,又要坚守初心。守正,才能更好地创新。这也是编辑团队确定这个书名的原因之一。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广受认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特有的问答式体例,即用17个既是青少年感兴趣的,又是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撑起全书架构。这一体例是中少总社在主题出版领域的创新,也是一项宝贵经验。因此,《一起来读毛泽东(插画版)》确定内容框架之初就确定了编辑创作思路,即将这17个问题定位为该书的眼,在此基础上,由混知团队做进一步的通俗化解读并配以漫画风插图,最后再由韩毓海教授审定。这样从学术到通俗,再从通俗回归学术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既能保证书稿的学术水准,又能实现进一步通俗化的创新目标。

编创共同体:发挥更大合力

编辑团队和作者有一个共同目标:不仅要尽可能真实地展示毛泽东的伟大人生,深入浅出地讲好他的故事;还要实现一种突破,让书里的毛泽东生动、可爱又可敬,更容易让小读者走近。如何把握这个度,有相当难度。所以,我们将部分编辑工作前置,创作过程中即与作者深度沟通,形成编创共同体,大家分工协作,各尽所长。

编创共同体运作的模式是,混知团队首先在原有17个问题基础上自由发挥,接着编辑团队根据史实、政治方向、人物形象、图画准确度等酌情修剪多余枝杈,再由韩毓海教授整体审定把关。需要说明的是,为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该书编辑团队其实是由总编辑牵头,文编和美编、专业文学编辑和专业史学编辑协同作战的另一个共同体。过程中,编辑团队和作者随时沟通,成效充分显现。

收到初稿时,编辑团队虽然已对混知团队轻松、幽默的创作风格有所了解,但大家仍有眼前一亮的欣喜感。但是编辑不会被欣喜冲昏头脑,审校环节一定是冷静的。

仔细审读后,史学专业编辑发现稿件中湖南“从古至今都在为中国贡献人才”的说法并不准确。湖南在古代的人才优势并不突出,清代中期才有所改观。近代以来,湖南涌现一大批人才。混知团队收到意见后,欣然调整了表述。

至于人物形象、画面效果、细节考究等,美编则毫不含糊,稳妥把控、沟通提升直至最佳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大家越来越默契,编创共同体发挥出了更大合力。

其间,该书的“学术担当”、作者之一韩毓海教授家中老人住院,需要照顾。为了不影响进度,他只能晚上把老人安顿好后,在医院抽时间审读稿件。编辑团队经常在深夜收到韩老师发来的审稿意见,第二天一早根据韩教授的意见进一步处理稿件。

叙事方式:变与不变

介绍毛泽东生平,当然少不了影响他个人成长或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关键事件。如果能加入一点变化,介绍毛泽东小时候的一些生动故事,是不是能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容易亲近?比如,小时候的毛泽东和我们一样,在私塾上课时,也会用课本挡着,偷偷看《水浒传》《西游记》这些老夫子们眼中的“闲书”。

融入轻松幽默的“混知式”语言风格,读者肯定会耳目一新。轻松幽默不等于不严谨,无论怎么变,我们的品质都不能变。比如,书中提及毛泽东用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关于“二十八画生”的缘由,学界有不同说法,处理不好会引起争议。考虑到该书是面向青少年的通俗读物,编辑团队便和作者商定,不提缘由,以一句幽默且有内涵的文字代之:“说来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瞩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竟是体育论文。”

轻松幽默也不等于没有文学气。毛泽东不仅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混知团队的一位核心成员王老师是毛泽东诗词爱好者,他建议在合适位置体现毛泽东诗词。编辑团队非常赞同并进一步完善这一建议:章节标题均选自毛泽东诗词,正文也根据内容需要,恰当地配以毛泽东诗词。诗词和历史情境,相互映衬,相辅相成。

呈现形式:雅俗兼具

历史是厚重的,也是生动活泼的;伟人是令人崇敬的,也是可爱有趣的,编辑团队希望该书的呈现形式能实现这样的效果。混知漫画风的插图让生动活泼和可爱有趣成为可能。比如,爱读书的毛泽东进了图书馆,就像鱼儿遇到了水。书中配了这幅插图,还加上对话泡泡:“好开心!”

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伟人的崇敬,又该用什么方式呈现?经典美术作品是极佳选择。编辑们为全书前后环衬和7个章节的篇章页都精心挑选了一幅名家油画。经过一幅幅油画的斟酌和遴选,最终有了“漫画+油画”的雅俗兼具的呈现形式。

宣传:双效统一

该书启动之时,编辑团队就开始留意梳理产品的出版缘起、图书亮点、作者团队等宣传文案。图书即将出版时,团队第一时间把整理到位的资料分享给作者团队,大家一起约书评、写推文、做海报、录视频……尝试各种营销方式和途径。投入总有回报,该书上市3个月即发行超16万册。

围绕该书,中少总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也开启全员营销模式。从中心领导到编辑和发行人员近百人,每人发一本,全家一起阅读,好故事一起讲,到读者中调研,根据调研反馈和自己的理解,从市场和读者角度出发,设计录制短视频,最后全中心评选。优秀视频陆续在一些平台播出。

宣传是为了营销,又不仅仅为了营销,对于少儿主题读物而言,影响更多的少年儿童,实现双效统一才是最终目的。3月19日,中少总社联合北京大学团委,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学党史 共成长”大中小学生共读好书《一起来读毛泽东(插画版)》座谈会。座谈会深化了该书的出版宗旨,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提出将优质主题图书有机融入思政教学和思政实践活动,创新青少年党史学习和思政教育方式,从而为培养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努力。当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的大中小学生与该书作者韩毓海、陈磊,实地走访北大红楼,开展主题研学活动。研学活动的精彩片段将陆续制作成课程,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给全国的少年儿童。

《一起来读毛泽东(插画版)》是中少总社主题出版产品群的新成员,随着它的出版和逐渐深入人心,“主题出版找中少”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我们坚持在少儿主题出版领域深耕,既坚守我们信仰且不能改变的东西,也在探索突破、尝试创新,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做的这些也是毛泽东等革命先辈开创事业的一部分,努力做好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雄狮少年》创作谈:把少年发光的故事写好,是在做有灵魂的事

■张草原(《雄狮少年》改编作者)

2022年5月,我出版了我人生的第一本书,同月,上海译文出版社联系我,给了我试稿机会。那时,我上班的公司刚从市周边的厂房搬迁到四周都是鱼塘的郊区,离家远,不能每天回家,只能一周回一次。两个孩子出生以来,第一次跟我分离这么长的时间,每天晚上兄弟俩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看着远处的鱼塘和菜地,只能安慰他们快了。拿到试稿机会,我沿着鱼塘跑了一圈,把养鱼人搞得莫名其妙,他们纷纷从鱼塘边搭建的简易小屋走出来看我。他们不知道,我有多激动。

我很喜欢电影《雄师少年》,电影刚上映时,我带着兄弟俩一起看,母子三人一边看,一边哭。兄弟俩哭可能纯粹是被电影感染了,我哭是从阿娟身上看到了自己。

我从小生活在广东偏远的一个小镇上,小镇很小,转个身都是熟人。除夕是小镇最热闹的一天。小镇的广场上会有辞旧迎新的表演活动。活动演出前,宣传队的干事们,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两头狮子走在队伍最前面,他们浩浩荡荡地将小镇热闹了个遍!我们一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就从屋子里跑出来,看一年难得看几次的舞狮,更大胆的小朋友,笑着跟在宣传队后面,像条甩不掉的小尾巴。舞狮的喜庆和热闹,从小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

我当时上班的路上有个小斜坡,上了斜坡是条一头通往村口、一头通往公司的黄泥路,黄泥路一边是鱼塘,另一边是水田。《雄狮少年》电影里,阿娟骑着自行车赶往广场的路上,也有这么一个小斜坡。阿娟一口气冲上斜坡,阳光穿过树枝洒在她充满喜悦的脸上。我也借了辆自行车,把自己代入到阿娟的角色,踩着自行车,在冲坡前学阿娟抬头看一看天,看阳光洒满树枝,枝叶间漏出的一点光像缀在树上的星星,风吹来,枝叶晃动,满树的星星就摇啊摇。我这个阿娟的心也跟着飞扬,似迎风的绸缎,如此光亮且顺滑。

我深吸口气,鼓起劲,脚用力蹬,一下子冲上了坡。清新的气味迎面而来,是田野的味道。远处有隐隐鼓声传来,我的心似乎应着那鼓声咚咚咚地敲起来,眼前的路如条河,我想象自己是条鱼,朝着水流方向,一直向前游去。我对写好《雄狮少年》充满信心,一想到阿娟,我信心就很满。就连出门去上班的步伐,都迈出了舍我其谁的感觉。

为了更多地了解舞狮,拿到试稿机会后,我一有空就去图书馆找资料。为更贴近舞狮队员的生活,周末时,我还会去佛山找舞狮队。佛山舞狮文化浓厚,是佛山文化的名片之一,历史悠久。同时舞狮在佛山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走在佛山的大街小巷,能看到不少舞狮文化元素。

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些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舞狮的老师傅,他们热爱舞狮,团结在一起,从年轻舞到老。通过交流,也能知道他们由衷地希望舞狮这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能让更多的孩子们喜欢上舞狮。

佛山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舞狮队,我在佛山石头村还认识了几位年轻的舞狮师傅。舞狮的师傅们年轻有活力,读书不多,但都为人踏实,肯吃苦,能坚持。看他们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我才领悟到电影里舞狮之于阿娟意味着什么——借舞狮的力量,认识自己,找到自己。

其中有一位冯师傅让我印象深刻。他是个00后,虽然出生在广西,但孩童时期,父母来佛山南海务工,他便跟着一起来广东生活。2013年5月,冯师傅读初一,当时的同桌在武馆里学舞狮,他就也跟着去了。那时他觉得学舞狮是件很好的事。因为能跟好朋友一起,尽管训练时很辛苦,但过程中有说有笑。他们还会在做完俯卧撑起来时比地板上谁的汗多,跑步时比谁跑得快,扎马步时比谁最稳。训练完,大家一起凑钱去士多(即小卖部或杂货铺)买一大瓶饮料,一人一杯分着喝,快乐像风拂过的铃铛,叮铃铛啷的。

冯师傅读完中专后专职从事舞狮工作,主要是跟着狮队一起商业演出和教小朋友们舞狮。除了工作外,冯师傅和队员们会在祠堂练习一些舞狮的技术动作和套路的编排。在冯师傅看来,舞狮是一份与众不同的工作,它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要他们舞狮的人,一板一眼,扎扎实实地舞下去,舞狮就不会停。不外出演出的时间里,他就去学扎狮头。舞狮团里坏掉的狮头,只要不是结构上的大问题,他都能修回去。他也在学做鼓,但做鼓他还是个新手,不敢对外说学过,因为他觉得自己学了跟没学差不多。狮队里的师傅和队友都对他寄予厚望,冯师傅也从大家的鼓励和肯定中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

对舞狮的了解越多,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广东人粤文化里舞狮、龙舟这些文化活动都有其更深的社会含义。它们让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社会身份、角色,融入家族,又分清个人。以前的人唯有读书高,读书入仕赚大钱,可是,那些读不了书的孩子怎么样给他们找一个出路?广东的佛山文化——叶问、黄飞鸿,过去这些武馆给了这些孩子一个出路。师傅会教他们人生的道理,让他们有拳头并且知道拳头应该怎么用。舞狮的师傅告诉我,《雄狮少年》里一个个班子代表的是一个个村子,进了班就是异姓兄弟,其实也是一种宗族文化。大家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目标,这是一件很有灵魂的事。我把少年发光的故事写好,也是在做一件很有灵魂的事。

对于初次写儿童文学小说的我来说,在用词用句以及语言的表达上,需要费不少功夫。尤其这是一本给孩子们看的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不放弃自己、关于寻找自己的光的书,需要特别的严谨,因为要让更多的阿娟看见这本书、听到自己内心的咆哮。

我拿到《雄狮少年》成书后,我把文字读给我的孩子们听。他们躺在床上,听得津津有味,双眼亮晶晶。我问他们:“喜欢这个作者吗?”兄弟俩齐声回答:“喜欢!”我又问:“想不想认识这个作者张草原啊?”兄弟俩又一起大声说:“想!”哥哥还补了一句:“以后这个作者写的书,妈妈你还买回来给我们哈!”我嘴上答应着,心里乐开了花。

后来在广州少儿图书馆举行《雄狮少年》新书发布会时,我让家人带兄弟俩参加,那一刻,他们才知道,他们喜欢的《雄狮少年》作者是自己的妈妈。哥哥班上的家长也来了一些,因为这些家长,哥哥学校有不少学生都在看《雄狮少年》,不少家长说孩子们很爱这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舍不得放下书去吃饭。也有家长说,现在的社会,小孩很缺一股精神力,这样好的故事,应该让他们多看,让他们通过阿娟的故事,去感受普通平凡的人如何不放弃内心的梦想,找到自己,克服内心的恐惧。

我很替自己高兴,因为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写出了这个有关坚持梦想,勇敢突破自己的故事。孩子们是一棵棵小树苗,好的养料和环境很重要,给孩子们写故事,正面积极的引导很重要。

从梅州来到广州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和孩子们常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孩子们跟我一样爱看老房子,爱看大树。我们常被这里扎实而日常的气息感动到——春日的阳光从树顶洒下,落在老房子的墙上,风吹动,光影婆娑。光呈现着万物的形状,人们穿梭其中。

我希望接下来能好好写写在广州的生活,我期待自己能同大树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也希望更多孩子看到《雄狮少年》,收到关于坚持梦想,勇敢突破自己的成长礼物,祝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雄狮!

首月重印、年内数次加印,《噔噔噔》如何孵化?

■徐 泓(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图画书编辑部主任)

《噔噔噔》一出版便获得“2023年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 虚构类特别提名奖”,这是该国际奖项设立以来首部文图作者皆来自中国大陆的图画书获此殊荣,在童书出版界引起不小反响。

《噔噔噔》画作者王祖民是著名图画书画家,他画风多变,喜欢尝试新画法,特别是近些年,其一些图画书造型夸张充满拙趣,一派自然天真之态。而新锐图画书作家愚一虽然作品不多,但出手不凡。该书是愚一和王祖民的第三次合作。事情要从2021年说起。

2021年9月的一天,愚一发来一篇文稿,这便是《噔噔噔》。彼时,我们编辑的愚一和王祖民合作的第一部图画书《一寸光》刚出版,第二部图画书《闪闪》,王老师即将完成画稿。《噔噔噔》相较于前两部,文字故事性更强,内容也更诙谐有趣,并且没有特定的场景、背景,给画家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噔噔噔》故事并不复杂,但角度新颖。1400余字的故事中,作家深谙儿童心理及特点,巧妙地运用语言和情节的重复,将各种动物的感情、性格、心理在你传我、我传他的语言推进和情节铺陈里一一展现。看似简单、幽默的文字,却能引发思考:如何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障碍,减少误会的产生?或许只是缺少了直接的沟通……王祖民拿到文本后也很感兴趣,答应《闪闪》完成后就开始创作。《噔噔噔》成了他们合作的第三部图画书。

2021年9月底,王祖民老师完成《闪闪》画稿。看过画稿后,我们对封面和内文的几幅图有一些看法,于是和王老师进一步沟通。王老师很快对这几张图进行了重画,但收到后我们仍感觉有些地方表现得不那么恰当,于是再次提出一些意见,王老师回复他再想想。几个回合沟通下来,时间就到了2022年1月。再次询问画稿进展时,王老师表示《闪闪》先放一放,他打算开始画《噔噔噔》,并说拿到文本后就想好怎么画了,会将传统民间元素运用其中。我们也觉得先画另一本不失为一种好的调剂,或许到时会有更多灵感。

很快,2022年4月,我们收到了王老师寄来的《噔噔噔》画稿。打开画稿,真是被惊艳到:画面中大量的红黄蓝纯色搭配,穿着大红裙、包着蓝印花布头巾的母鸡,戴着瓜皮帽的绿头鸭,穿着长袍马褂、提着木水桶的花猫,还有四合院、对联、辘轳、石磨……浓浓的传统民族风迎面扑来。表现手法却很现代,丙烯颜料画出的油画般厚重的质感、清晰的笔触、画面中时隐时现的铅笔草稿线,造型稚拙而生动的、原生态画风的各种动物,整个画面既传统又现代,透出一种审美的高级感。画中的每种动物,不论是形态、动作还是穿着,都非常符合动物本身或人们赋予它们的一些特点。如戴着红袖箍守在门房的大狗,穿着运动服在树上晃的猴子……这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设计,处处透露着王老师对细节的把控。

虽然画稿整体呈现效果非常好,画面张弛有度,节奏感强。但细看有些图还是有小问题,如倒数第二幅各种动物悉数到场的图,是故事的一个小高潮。但画稿中动物们围着的像是一块灰灰的大石头显得突兀,和前后页衔接不上。我们希望能将石头改成母鸡和鸭子住的房子,王老师接受意见,改后画面构图夸张,形式感很强:动物们围在房子四周,有的骑墙、有的站在房屋前,都盯着房子,像在倾听、寻找。对于我们提出的另几张图的修改意见,王老师也表示赞同,并进行了修改。王老师谦逊、温和,每次沟通特别顺畅,他会充分尊重编辑和文作者的意见,有时还会给出建议。我们也特别敬佩王老师对青年作家的尊重和提携。

接下来的编辑工作比较顺利,愚一的文字简洁精练,我们只做了较少的增加和删改。编排时,我们精心设计了文字的摆放,使文字和画面更契合、协调。如对文本中象声词的处理,我们把“噔噔噔”几个字从文本里抽出放入画面,并根据情节发展作不同处理,例如,故事开始鸭子被“噔噔噔”声吵得坐立不安不能入睡时,三处“噔噔噔”穿插在画中由小到大排列,逐渐变大的文字像是鸭子心理的映射,也让读者感受到声音的压迫。象声词在画面和文字之外起到了一种情感的表达作用。

《噔噔噔》画面层次丰富,色彩纯度高,互补色运用较多,视觉冲击力强。画稿对于纸张和印刷的要求自然也较高,为此我们选择了以前用过、了解性能的150g本白的纯质纸,这种纸手感好,表面光泽柔和,没有反光,不吸墨,色彩呈现自然。为最大限度地还原画稿的色彩及品质,我们对画稿数次打样校色,最后成书印刷的色彩基本能达到原画的色彩效果。对于封面,我们没有做烫金、UV之类的特殊工艺处理,只是覆了哑膜,这样既突出图像,也体现贯穿全书的民间、质朴的意向。

正如王祖民在《〈噔噔噔〉创作手记》最后所说:“一本好的绘本是文字和绘画的完美结合,再加上优秀的编辑和出版社,这些加在一起成就了一本好绘本!”新奇幽默的故事,传统而现代的图画,编辑团队的认真努力,使《噔噔噔》得以高品质地呈现。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图书刚下厂印刷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多渠道多角度进行营销宣传,广泛联系达人、图画书阅读机构。因为早有准备,新书出版后,我们立即联合壹蓓子等几家图画书机构做首发活动,应微信公众号“绘本棒棒堂”邀请,愚一和王祖民在首发日做了直播,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思路、背景,王老师还分享了他隐藏在画中的一些“小秘密”。因为有了前期预热,首发当日就实现了1800多册的销售。之后,我们继续在出版社官方公众号及其他平台发布推文,拍摄赏心悦目的照片和视频,制作宣传物料。配合图画书机构做直播、请达人推荐、做阅读打卡活动、读书分享会、儿童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让小读者感受原创图画书的魅力。通过这些持续的营销推广,《噔噔噔》上市不到1个月就实现重印。图书出版1年来,已数次加印。

《噔噔噔》有着中国民间传统元素,但造型却非常现代、幽默有趣;从儿童本位出发,却能跨越阅读年龄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它获得的奖项和入选的书单多达几十种,版权也输出到韩国、意大利、越南、克罗地亚等多个国家。该书能获得这些关注和认可,很好地体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才是真正好的作品。

《中国国家公园》:启用新人、打造IP,科普读物和时尚新潮不冲突

■沈 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编辑)

策划伊始,我们一直在想:要做一本国家公园主题的书,意义到底在哪里?是让孩子学到自然知识,还是普及中国国家公园建设?都是,但也都不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2035年也将建设成为世界上国家公园面积最大的国家。万物在国家公园里展现出无穷生命力,而生命力,可能是当下孩子更需要的一种能力。

书籍是一扇窗,也是一双眼,我们希望推开这扇窗,不只是枯燥的文字,也希望孩子借着这双眼睛,看到生命的力量。实现这些,离不开线上线下的努力。我们联系到唐家河地区白熊坪保护站,一起完成该书创作,并在书中设置连接唐家河野外摄像头的二维码。我们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当书出现在书中场景里,《中国国家公园》能真的成为推开就能看到国家公园的窗。

大胆启用新人,走出童书的刻板印象。

这本“慢活”书,前后耗时近两年半,最难的是选题策划初期,市场上同类主题的书并不少见,要做出差异、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况且,国家公园内容庞杂,科普童书常陷入说教困境,什么样的插画能让知识更有趣,也让国家公园能与众不同,找到自己的风格,成为困扰我们半年之久的难题。

大胆启用新绘者,打破了这个困境。我们前后找了多位插画师,都有非常精湛的画技,有的甚至有丰富的动物插画经验,但最后我们选择张敏璇担任该书的插画师,此时她才刚上大三,此前没参与过图书出版,是“不折不扣”的出版新人。

事实上,最初,我们心里也打鼓,尽管我们非常喜欢她“魔性”的插画风格,但真的适合国家公园主题吗?会不会太跳脱?毕竟同类图书风格都相对传统,读者能接受新潮的国家公园吗?

随着合作推进,张敏璇越来越找到感觉,从书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可以明显看到她的显著成长,我们也一次次地被幽默风趣的插画感染。书必须得打动它的第一个读者——编辑自己。

《中国国家公园》出版后,很多人说它已不再是一本童书。精致的插画风格,让大人第一眼也被吸引,读者人群更广泛。走出童书的刻板印象,也是该书在出版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该书自带和其他童书不一样的气质。它的插画风格小众,很少能在国内的原创童书中见到。很多自然爱好者带着看动植物图鉴的心态翻开这本书,但会发现,书里的动物并没有那么写实,甚至有些“魔性”。这时,或许会以为,这是一本轻松幽默的漫画书,仔细阅读会发现“魔性”的动物内里,是非常苛刻的严谨。例如不同鸽子身上的标志性花纹,乃至瞳孔颜色,创作时都作了严格考证,我们努力把握物种识别性特征的同时,又让画风能保持格调。这种不断地违背预期又重塑印象的过程,让读者能眼前一亮并知道,轻松的书也可以严谨,科普读物和时尚新潮不冲突。

塑造主题IP,在营销细节中诠释图书风格。

聚焦这本书的特殊气质,是营销的重点,我们的营销物料没有局限在书本身,机械地去介绍内容,而是塑造了“中国国家公园”主题IP,尝试像做“同人周边”一样去做物料,尽可能让物料成为IP的一部分,成为书的延伸,让看到物料的人能够喜欢上书里的动物,书里的画风和故事,从而买单。

营销期间,我们制作了大量主题海报。这些海报形式各异,甚至可能第一眼都不认为这是海报——包括颁奖仪式、朋友圈、木偶剧等不同主题。这些物料展现了书里没有的主角故事,既是对图书卖点的展示,也是对主角形象塑造的补充,更清晰诠释了图书的风格。

大批量物料的铺开,加上线上表情包的火热上线,让“中国国家公园”IP迅速被接受,表情包上架第一天就迎来了上千次的下载。

每份用心,终会遇到热爱读书的人。

自然类主题童书的赛道一直很卷,动物、植物、公园、山野,每年都有大量不同主题的童书出版。这个主题其实也是非常难做,既可以做得很小,也可以很大。创作过程中,不论作者还是编辑,都在替读者拿主意,认为这条知识点更值得一读,或者生怕读者没有留意到那条知识点,最后导致所见即所得,文字以外再无内容。这么做,往往让读者失去了对一本书的探索欲望。好的自然类童书,应该像背着捕虫网带着小铲子上山春游一样,会阅读到小道上的路牌,也可以用网兜抓一只独角仙,或者用小铲子翻开松软的新泥寻找蚯蚓。不论大的落脚点,还是小的出发点,对于优质童书来说,讲好故事,保持好奇心永远是最重要的一步,剩下的就让读者去探索。

我想,科普童书必须要遵循“冰山定律”,也就是说,明面上呈现的知识点不过1/8,而读者往往一掠而过的内容,可能暗藏剩下7/8的知识。并且这7/8的内容,往往决定了这本书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好书,又是否耐读和严谨。

就《中国国家公园》来说,书中暗藏的内容,远远比文字已展现出来的丰富。我们设置了11只鸽子作为串联知识点的主角,尽管用动物作故事主角的操作屡见不鲜,读者甚至不会多想为什么主角是“它”。但策划时,我们在鸽子种类的设置上,实际上下了大功夫,尽可能地摆脱所谓的明星物种,并且让鸽子出现在所属的国家公园中,试想下,当读者来到国家公园,或许会在某片树林里偶遇书里的主角,然后会心一笑,这种突然捅破窗户纸带来的快乐,一定比直白讲述国家公园里栖息着这种鸽子印象深刻,而知与行也在此刻达到统一。以前的童书,总是尽可能地把知识塞到书里,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埋下一颗种子,留下一抹印象,这不仅仅是详略的处理,而是当某天读者来到这个知识面前时,种子会发芽,印象也会变得深刻。

当然,并不是所有种子都会发芽,更多内容可能不过是阅读时的一扫过,但对策划者来说,并不能因为点小而放弃对它的捕捉。例如我们在该书的环衬设计上,将书中出现的动物一一展示,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一张普通的插画,实际上图中动物摆放的位置,借鉴了数十篇系统发育学论文,每个动物所处的节点,也符合生物演化的位置。而书中不同情节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大熊猫,黑白,棕色的,文字并未过多解释,但如果结合大熊猫毛色的知识点阅读,就知道,两只来自不同地区的大熊猫,因为长期的演化导致毛色差异。该书并没有像大多数图书那样,把所有大熊猫都画成黑白,而是严谨地还原了这个知识点。

很多人在得知书中有这么多彩蛋时,会问,这么多知识点没写出来,大家没有发现的话,不会遗憾吗?可能环衬确实可以不承载这么多知识,可能大熊猫的颜色都是黑白的也没有问题,但就像《高山流山》终会遇知音,每份用心,也终会遇到热爱读书的人。

《刻在石头上的中华五千年》:从竞争激烈的传统文化童书红海中突围

■刘桐卓(天地出版社编辑)

内容与孩子贴心,编辑与策划用心。

面对海量传统文化内容,如何守正创新、独树一帜?《刻在石头上的中华五千年》选择了独特的文物例证——石刻为线索,用百余件镌刻记忆的国宝石刻文物串起从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的中国历史画卷;并将汉字演变过程和书法艺术风姿一一道来。此前,市面上没有这样面向孩子、从石刻文物发出,讲述中国文化的历史科普绘本。我们决定深入策划该选题。

针对石刻这个独特领域,如何选择权威而准确的内容?西安碑林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等同为首批获评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最早、跨越朝代最全、收藏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藏品数量达1.1多件,包含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西安碑林博物馆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该博物馆的藏品非常聚焦。首先,石刻是碑林藏品的主旋律,其所藏文物在时间跨度、品类、价值等方面皆可称当世之冠,这意味着选题有了优质的内容基础;其次,西安碑林博物馆汇聚大批在石刻文物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可以将现有的可见的石刻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介绍给读者;第三,被誉为“宝刻渊薮”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拥有较高社会声誉,能够助力出版物营销。

回到书稿上,将博物馆内容趣味地呈现给少儿读者有先天难度。对小读者来说,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每块丰碑巨石都是冷冰冰的,凭借他们自己很难分辨,更无法从中迅速获取知识和信息。怎样让文物变得生动有趣,消解小读者对晦涩难懂、距离遥远的历史的排斥心理?编辑根据碑林提供的许多关于石刻文物的有趣小知识,设计了许多吸引小读者注意力和好奇心的小问题,例如,碑下为什么有只像乌龟一样的神兽?这些问题从有趣的切口,引领小读者进入具体情境。

怎样的内容才能让小读者对历史有初步且系统的认识?经过和创作团队几番探讨,我们决定将原计划的册数进行拆分,按照“朝代脉络”分册。将碑林文物与绵延不绝的中华5000年历史相联系,把石刻文物作为展示舞台,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有机结合,让知识生动起来。

经过细致策划打磨,最终这套书前5册按从远古到明清的时间顺序讲述,近百件国宝石刻文物例证共同展示浩瀚宏大的中华5000年;最后单独设置一册《有故事的国宝石刻》,将前5册没提到、但同样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刻文物重点展示。

前5册在编排上也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提炼每个时期的特点,并概括介绍该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及其代表性石刻文化的风格。其次用通识读物的形式讲述该时期的历史文化内容,生动且富有趣味性。中间穿插“文化卡片”“有问必答”等趣味小板块,适当延伸内容。最后以“国宝有话说”栏目收尾,展示真实的石刻文物、相关信息及其时代对应书法艺术的变化,佐证该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和石刻流变等。

图书基本形态确定后,我们开始攻克下一个策划难点:小读者的历史框架搭建起来后,这套书该提供怎样的内容,才有助于未来的历史学习?换言之,怎样的形式才能让小读者记住一个个漫长的朝代?我们认为突破的重点是“主题”。每册根据朝代线索提炼出不同主题,便于小读者了解和记忆。几经修改,这套书最终以用各种主题串讲的形式呈现。例如讲到大唐时,我们就提炼了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市井生活等多个小主题。

能否借助高科技手段,让图书更加生动?基于此,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加入AR黑科技,邀请苏州和云观博制作AR文物课,只要扫一扫文物旁边的小眼睛,就能在阅读纸质书的同时观看文物的拓展知识,让孩子了解更立体的中国历史。

以巧思拆解历史,用事实呈现史实。

历史是一个宏大概念,当我们试图去呈现历史时,会发现其中涉及太多知识点,信息量巨大。创作过程中,编辑团队与创作方通过一些巧思来丰富细节可读性,比如通过杨贵妃的乐舞场景展现唐代的多种乐器,既展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历史故事,又展现唐代乐器的繁盛,更能体现出盛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

书中的人物、文字、食物、农具、器具、作物、武器、建筑、服饰、乐器……每个知识点都在审稿过程中被反复仔细打磨。虽然可能只是插图中厘米大小的画面,但我们力争达到细节耐看的标准。我们还邀请了碑林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严格把关,不放过书稿中的每处小细节。

明确思路借力营销,打造文化佳作。

以石刻为载体,汉字、书法、历史是《刻在石头上的中华五千年》的三驾马车。基于这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对该书进行了线下、线上的重点营销。

线下,新书发布会在2023年3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办。我们邀请该套书主编——原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云,讲解石刻文物的意义以及以石刻文物进行社会教育的优越性。同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龙友从书法的角度深入剖析这套书对于小读者接受书法教育的意义,更有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朋朋哥哥为大家亲切讲述博物馆教育的重要作用。

有了新书发布会这“开门一炮”,这套书的出版讯息获得了大面积迅速传播,于是我们借助“文轩”渠道的优势,开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展开多场丰富多彩的地面营销活动——通过“文轩姐姐讲故事”这个图书讲座活动窗口,以“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发展”为主题,制作了长达40页的讲座课件,培训100多位“文轩姐姐”来给全国各地的小读者们讲解书中的汉字知识。

线上,除常规电商营销外,我们重点联系“具有西安背景”的新媒体达人,如抖音历史类达人南垞,邀请她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碑刻文物旁拍摄推荐视频。视频一发布,网友纷纷点赞,带动销售。此后,营销推广部门一鼓作气联系同类型的诸多新媒体达人进行推荐,如西安肖静、陈大侠等达人,形成了很好的集聚效应。而后,该书还撬动多位荐书头部主播推荐,如王芳、东方甄选等,带动销售流量。

该书的策划出版也是我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是我们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实践。值得一提的是,伦敦书展期间,该套书上线我国驻英使馆网站,作为儿童类中国传统文化读物对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