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丰厚人文密码 书写优美文学诗篇 “颂写新时代乡村振兴” ——2024《民族文学》创作基地作家培训班暨酉阳创阅中心授牌仪式侧记
酉阳古称酉州,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有2200多年建县史,是800年州府所在地,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这里拥有土家摆手舞、酉阳古歌、酉阳民歌、面具阳戏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民歌之乡”。龙潭古镇、龚滩古镇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点缀在酉阳美景地图之上,光辉夺目。酉阳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创作势头强劲,是重庆市文学创作高地。先后涌现出了冉庄、冉冉、李亚伟、张万新、杨犁民、冉仲景、袁宏等大批作家和诗人。
5月9日至13日,在莺飞草长、满目苍翠的季节,由《民族文学》杂志社、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市酉阳县委宣传部主办的2024《民族文学》创作基地作家培训班暨酉阳创阅中心授牌活动在酉阳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作家学员齐聚一堂,就文学创作的诸多话题展开授课座谈和创作交流,共同探寻民族文学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开班仪式现场
《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重庆市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出席开班和授牌仪式并致辞。广西河池市文联主席潘红日,酉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为等参加会议。《民族文学》副主编杨玉梅主持会议。
祁美文在致辞中代表酉阳县委、县政府及全县86万各族人民,向《民族文学》杂志社和重庆市作协长期以来对酉阳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到酉阳开展文学培训和采风创作的全体成员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以民族文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酉阳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积淀悠久深邃,碧水青山孕育出文学的灵气,厚重历史涵养了文学的多彩。此次活动既是一场推动文旅融合、加快乡村振兴的文化交流,也是一次以文学为载体进一步打开酉阳联通外界“最美窗口”的文化盛会。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祁美文表示,酉阳将进一步激活文化基因,厚植文学根基,讲好酉阳故事,赋能乡村振兴,以文学传承千年文脉,让文化浸润幸福家乡,建设富有文学气息、充满人文激情的文化新高地。
冉冉在致辞中说,此次活动既是酉阳文学的喜事,也是重庆文学的大事。少数民族文学是重庆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大批老中青民族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小说、诗歌、散文等各文体创作成果突出。《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和发现优秀少数民族作家,为传承和弘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酉阳创阅中心的成立将为酉阳乃至重庆的文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期望作家们借助这一平台深化交流互动,催生更多优秀作品,推动酉阳、重庆和全国各地交往交融,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陈亚军在致辞中说,酉阳不仅以壮丽的自然风光著称,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民族文学》创刊至今已经拥有汉、蒙、藏、维、哈、朝6种文字版,秉承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培养和扶持少数民族作家的办刊宗旨,不但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精品汇聚的园地,更成为广大少数民族作家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民族文学》杂志社经过积极探索,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创建起民族文学创作基地(创阅中心),成为向基层延伸工作手臂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各地成立创阅中心,播撒了文学的种子,搭建了文学交流的平台,引导各民族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激发灵感,创作精品力作。同时也培养了更多的作者和读者,为民族文学的发展积蓄了后备力量。她希望以此次成立酉阳创阅中心为契机,各位作家更加积极主动地肩负起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通过专业指导和同行交流,深化写作技巧与文学理解,提升个人写作能力,在文学道路上找到自己的独特突破口,与酉阳以及更广泛区域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一道,共同书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新篇章。
授牌仪式
开班仪式上,陈亚军向刘为授牌,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重庆酉阳创意写作与阅读中心正式成立。
专家授课
培训中,作家、诗人、学者冉冉、娜夜、陈亚军、潘红日分别以《看见与说出——诗性的勘探》《诗歌面对人工智能》《人学创作与时代内涵》《〈驻村笔记〉创作谈》为题,与作家学员们交流分享。对“什么是诗意”“作品风格与辨识度的养成”“书写中宏大和微小的关系”“新媒体时代作品品质的把握”“如何发掘作品的时代性、文学性”等话题的深入探讨激发了与会者的学习热情,也给未来创作留下诸多启发与指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专注于课堂学习之余,作家们还参加了内容丰富的文学采风,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武陵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徜徉在桃花源、叠石花谷、腾龙洞景区、龚滩古镇等青山绿水间,近距离感受这里的“呼吸”与“脉动”,令作家们受益匪浅。行进途中,他们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感。
参加此次培训班的作家之一、酉阳县作协会员呈见是土生土长的酉阳人,他对在活动中结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感到欣喜,也为可以面对面地将家乡文化展现给外地的朋友而感到骄傲。从曾经的全国贫困县,到如今实现脱贫致富,酉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呈见一直坚持“将自己笔下的人物还原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中去”,从而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完整地呈现地域的、民族的最本质特征。基于这一“文学理想”,他直言在创作中遇到了有关方言运用方面的困惑,而活动中与专家和同学的交流探讨,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尽可能保留真实的语言状态,就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活状态、文化心理,而这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同为酉阳人的姚明祥本职工作是酉阳县自来水公司干部,业余从事写作已有四十余年,他与《民族文学》渊源颇深,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1997年,《民族文学》刊发了他的小说,这对他影响巨大,他深情地说:“如果没有《民族文学》当年的关爱与扶持,恐怕很难在基层坚持写作这么多年。”而参加这次培训交流,又一次让他体会到“久违的亲切感”。
山同脉,水同源,人同宗,民同俗。“酉水是渝、鄂、湘、黔共同的母亲河”来自湖南湘西州、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尚勇说,“它给予了四地人民生命与文化上的滋养,而共同的文化基因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共同的愿景” 。
自然资源作协会员张琨称重庆为他的第二故乡,“当兵时尽管已经听说过酉阳的大名,但由于有工作任务在身,没能实地来看看。”这次活动实现了他的夙愿,倍感亲切之余,这里地域文化的交融性也为他打开了创作思路。
来自四川省西昌市的罗开莲是此次培训班作家中最年长的一位。但她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出的活力与朝气,却是令年轻人都感到羡慕的。她兴奋地分享了自己的独到发现——报到时,她被个性化设计的文件袋吸引:“其中不但包含了酉州古城元素,还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有匠心,也很新颖”。“亲身到访这里的桃花源,才明白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盛景所言非虚”,细心的她进而补充“这里的青山绿水告诉我们,美景源于酉阳人祖祖辈辈的悉心呵护,假使污染了再来补救性治理,不会有我们眼前的美景,这种先进的生态理念是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的”。“如果没有今天这样的学习机会,我就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的作者”,受到《民族文学》的发现和感召,从50多岁开始写散文的罗开莲满怀信心,这次培训中,潘红日老师回答她提问的一句话深深地感染了她:“成为作家是没有年龄和文凭限制的,只要愿意提起笔来,就可能成为一个作家。”
与“最年长”相对,来自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嘎玛晋巴是这支队伍里最年轻的写作者。交谈时,他的语气口吻总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沉稳,这似乎与他的写作志向不无关系。从现代诗到格律诗,从小说到散文,受到自己文学偶像的影响,他的写作文体涉猎广泛,并且期望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全面的写作者”。由于用汉语写作与他思考和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之间尚存在差距,令他更为迫切地去寻找“继续写作”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藏族小伙即使身处美景之中,仍然不忘拿出新写的诗歌,虚心地向身边新结识的文友请教。今年是万玛才旦导演逝世一周年,嘎玛晋巴为此写下了怀念的诗歌——他说,“万玛才旦先生用智慧遨游世界,我非常想念他,也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文/中国作家网记者杜佳)
全体合影
(本文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