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
为珍珠作赋,想必作者的灵魂亦如珍珠一样圣洁、富丽、高贵。
《珍珠赋》,和巴金的《繁星》,冰心的《小橘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北京的秋天》,贾平凹的《丑石》一样,都是我的“可持续”阅读作品。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把它们“请”出来端详一下,浏览一番,然后在某个句子、某个词上,略加停顿,思考片刻,再接着揣摩。我觉得这是散文创作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
《珍珠赋》是谢璞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发表于1972年11月26日的《湖南日报》,仅1627字。就是这篇短文,影响过无数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珍珠赋》这样的作品有教化作用、引领作用和资政作用。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珍珠赋》将洞庭湖盛产的千万颗珍珠穿了起来,于是故事里便呈现出雍容华贵无比动人的景象。《珍珠赋》将所有美的元素融汇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字所具有的塑造功能,用文学将洞庭诸多美的具象编织出一幅人间大美图景。
作品以珍珠设景,勾画出华美可人的珍珠形象,把珍珠同洞庭的内在联系作了深刻揭示,烘托出极美的意境:“洞庭湖还有更美的珍珠。”这样的句子紧紧抓住读者迫切的阅读诉求,逐层递进,构思精巧,把湖区的新景象比作珍珠,从天上、地面、水下到夜空的电灯,都描绘得神采飞扬。“使天上银河失色,叫满湖碧水生辉”,如此生动的句式,想象丰富,设喻奇特,八百里洞庭就是“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是“镶嵌在我们伟大祖国大地上的一颗大珍珠”。随着文字具象的不断刻画与丰富,通篇带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与向往。湖上采珠的场景激励着人们劳动建设的热情,洞庭湖好一派人间仙境。
文学是时代的影子。一定会适时出现贴近现实的作家,也一定不乏与时代同行的作品,因为每当历史处于大转折时期,作者与作品就会自告奋勇地站成一道别致的风景,昭示和激励人民怀揣美好憧憬,投身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贵在“珍珠”这个特殊的意象,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如珍珠,熠熠发光。特别是《珍珠赋》文中的三个对比,是最迫切、走心的表达。
首先,是新旧社会的对比。新中国成立后洞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强烈的主人翁姿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极大的干劲,使美丽的洞庭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挺起胸膛,当家做主人,日月换新天。
二是洞庭湖的今昔对比。旧统治下,洞庭湖水患无常,肆意泛滥,常带来灾难。而眼下的洞庭湖,不仅变成了鱼米之乡,勤劳智慧的洞庭人民还在这里养殖珍珠。作者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使读者目不暇接、文辞美不胜收:稻谷像“金黄的珍珠”,棉花像“雪白的珍珠”,莲蓬像“碧绿的珍珠”。这超凡的想象,使读者欣喜不已。新中国在红日照耀下,几百万洞庭人民挥舞倚天剑,指画洞庭,憧憬未来。
三是人民精神风貌的对比。如今的洞庭人民,再也不是从前被剥削被奴役的状态,而是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一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洞庭人民由衷地透着一种内心的喜悦,他们正满怀期待,开足马力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正如作者文中感慨的那样:我正被这些鱼群吸引着,突然前方传来一阵清亮的歌声:手握珍珠喜盈盈,千颗万颗照洞庭;好水一湖金不换,幸福源头在北京……
好作品要具有传统、时代、个性三要素。满篇文字没有采用更多的辞藻去描摹,而是通过展现新中国主人翁们的美好心境、崭新面貌、姿态仪表,衬托出勤劳智慧的洞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派盛世欢歌的局面。
这篇美文发表距今50多年了,每每读起来仍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