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书法篆刻艺术成果的巡礼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侧记
5月18日,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在京开幕。进京展共展出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书家作品275件,涵盖篆、隶、楷、行、草、篆刻及刻字等类别。进京展作品植根传统,风格多元,时代气息鲜明,体现了近年来书家汲取借鉴、活化利用文博资源的成效,整体反映了当前书法创作的阶段特征和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展览设立山西、浙江、河南三个展区,引导广大书家以经典意识、时代立场为创作方向,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进程,推动书法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在致辞中谈到,1980年在沈阳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拉开了国展的序幕,开启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新纪元。44年来,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是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最具权威影响力的书法展示活动,以其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成为引领书法审美、价值认同和发展方向最具权威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凝聚广大书家向心力、集中展现当代书法艺术精品的重要平台,背负着广大书法家与爱好者热切的期望与关注,承载了广泛的社会期待与时代重托。每一届国展都展现了那一段时期书法、篆刻创作的艺术风貌和整体水平,记录着一代代书法工作者孜孜不倦临帖创作的艰辛与喜悦,积淀着他们夙夜不怠辛勤耕耘的思索与向往。在组织过程中,中国书法家协会着力改革组织模式、优化评审方式、创新展览形式,经过精心筹备、严格评审,按书体分为浙江、河南、山西三个展区展出,目前入展作品均已在相应展区与观众见面。进京展共有275件作品入展,其中篆书28件、隶书40件、楷书63件、行书66件、草书48件、篆刻21件、刻字9件,这些作品是优中选优的精品力作,如实呈现了当前书法创作发展的趋势,符合艺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这次展览实力与水准。
据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介绍,浙江以承办十三届国展分展区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书法历史文化以及兰亭书法文化地标的丰厚资源,积极推动书法艺术传承发展,不断锤炼书法队伍,大力推进书法创作。自征稿以来,认真做好组织发动、创作培训、点评指导等工作,营造了踊跃投稿的良好氛围,共收到中国书协会员参评作品743件、非会员参评作品1488件。一个月前,(浙江展区)的学术特展“大匠运斤——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在绍兴兰亭举行。浙江的书法家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纷纷前往观摩展览,在反复对比中寻找差距,在现场交流中提升认识,在自我反思中明确创作方向。承办此次大展,对提升浙江书法创作整体水平,普及传播书法篆刻艺术,扩大浙江书法在全国的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方启雄谈到,为了办好这次展览,河南省文联、省书协认真落实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的安排部署,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绣花之功精心办展,各个环节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展览得到完美呈现。坚持以河南书法文物资源勾勒文字变化过程,用科技建模手段实现“汉三阙”模拟实物场景再现,给龙门二十品配以精美的题跋,以千唐志斋馆藏墓志精粹直观展现唐宋书法审美脉络,聚焦经典,内化出新,让观众在充满代入感的书法场景中感受历史文脉与时代传承。坚持以为民之心提升观展体验,每个展览都安排名家现场讲解,讲解中穿插书法史、书法审美、书法创作等知识和技巧,让展览成为观众学习书法、欣赏书法的纽带。展览进一步点亮了城市文化生活、丰润了河南文化底色、提升了群众文化品位,自4月27日开幕以来,热度持续不减,已吸引省内外书家、爱好者及观众10余万人,“汉三阙”实景再现成为网红打卡地,微博话题#河南的国展让书法文物活成了热点#等阅读量达1.1亿人次,网友表示“河南书法特展每一笔都是对历史的致敬,每一划都隐藏着前尘往事”“看这个展览像与古人在隔着时空对话”。为响应群众观展热情,不仅每天延时1小时闭馆,而且除进京展作品外,其他展品将延长展期一个月。
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斌认为,本次山西展区精心推出行书草书主展和“真山正源——傅山书法艺术展”“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盟书墨源——侯马盟书文字艺术展”三项特展,在“完整性”“实证性”“学术性”上取得重大突破。“一主三特”四大展览溯源探脉、合璧连珠,展示了中国书法事业精品迭出的崭新局面,既是一场书写山西精彩故事、展示三晋文化魅力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书写新时代正大气象的文化盛会。本届大展山西展区的圆满举办,已经成为推动山西文艺攀原登峰的重要引擎。一是精品力作竞相涌现。山西入展作品数量和位次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一批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异军突起,实现了文艺精品创作与队伍建设双丰收。二是观展人数屡创新高。截至5月17日,山西展区共接待省内外观众26.5万余人次,成为五一假期热门打卡地。展览期间,专门举办了11场书法公益大讲堂,使国展真正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书法,是线的艺术。这条线,勾画天地开合之结体,万象俱在。它连绵不断,跌宕峥嵘,刚柔相济。要使这条线富有文化精神的张力与弹性,须佐以人文之修养、功夫之修炼、人生之历练,出入千数百家而自得其寰。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由文字而展开的审美体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创造,本次大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能入选,便是荣誉。荣誉背后,是责任与担当。这种担当表现文化主动性、体现文化主体性。毫无疑问,这种主动性和主体性是守正创新的动力,是推动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的洪流。
吴为山还谈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掌握的资料都充分。因此临帖、学习前人显得更方便。但是,学传统关键在于学精神。董其昌曾提出过写书法的三个阶段。第一,初若印泥。这是学习形貌的阶段。第二,中若印水。这是神采对话与贯通的阶段。第三,终若印空。这一阶段,主体与学习对象的关系实现了反转。“印”表明有来路,集大成;“空”则体现海纳百川,大而化之。三个阶段,也是三个境界,既适用个体,亦适用于整体。今天的书法,同样要“印空”。一方面,对传统进行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并使之匹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彰显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提炼出书法超越时间、地域、文化的共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