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儿童文学原创力,路在何方?
用丰厚的文学养分滋养心灵,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培根铸魂,引领少年儿童茁壮成长,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大有可为。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原创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是儿童文学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如何进一步提升儿童文学的原创力,是儿童文学从业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议题。在第74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文艺报记者邀请儿童文学作家、理论评论家和出版人,为当前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把脉问诊”,共同探讨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模式和未来方向。
营造少儿图书市场良好生态,打造“金字塔”顶端的优质原创童书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出版曾较长时间处于引进大于原创的状态,国内原创作品出版艰难,儿童文学一度陷入迷茫。进入21世纪,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家作品,逐渐带动原创儿童文学全面复苏。不过,在市场繁荣发展的背后,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关注。近年来,我国原创童书的数量与质量虽然有所提升,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例也有所缩小,但整体上仍处于逆差状态。
今年年初,在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指导下,北京开卷发布了“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从大数据的视角回顾了全国出版业发行概况。报告显示,从2023年各类图书的码洋构成来看,高居榜首的少儿类占比27.21%,大幅领先以占比17.05%位居第二的教辅类。在1月至9月前三季度的图书零售细分市场中,少儿市场占整个市场的码洋比重虽达到了26.89%,但码洋同比却下降了2.04个百分点。纵观全年度出版情况,少儿类是码洋比重降幅最大的门类,相比2022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这是近十年来,少儿图书市场首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由此也引发了儿童文学从业者的密切关注。
近年间,儿童文学存在着一味走浅的趋势,这是值得警惕的。大数据把点击量高的作品推广到受众面前,大家看到的往往是“金字塔”的底座,从审美、趣味、视角等方面来讲,大多数都层次较浅,通俗有余而品味欠佳。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认为,出版社和图书市场似乎更为青睐轻浅的、娱乐至上的、具有消遣性和模式化的童书。大量“速成”作品的涌现,不断冲击着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带来创新性和个性的缺失。在她看来,儿童文学再通俗、再浅显,也要体现出关于人和世界的玄妙之处。“儿童文学创作需要精湛的智性和神奇的才情,需要知识和智慧的积淀。作家们应该潜下心来,耐住寂寞、虔诚修炼,为培养儿童读写能力提供优质文本,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感动、化为感悟,给予孩子叙述的快乐、思考的习惯和创造的热情,让他们终身受益。”
关于“如何为孩子写出好作品”这一命题,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谈到,写作者要经常问问自己为什么写作,怎么为儿童写作。无论外界多纷扰,文学的本质是恒定不变的,即和“人”有关。离开了关于“人”的思索和悲悯,文学将不成其为文学;离开了“心中的孩子”,也无法写出地道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也表示,自己总是把打量生活的眼光投向有限的活动半径之外,她想知道那里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欢喜什么、忧虑什么。儿童文学创作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生活、与孩子的双向交流、相互馈赠。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单英琪说:“儿童文学作家要面对生活、面对时代,深入儿童生活,蹲下身成为孩子,捕捉生动的细节,感受童年的真谛,勾画形象的人物特质,创作出引发时代共鸣的动人故事。”她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老少皆宜的,作家要慢观察、多思考、勤动笔、细打磨,才能创作出被各年龄段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亲近大自然,热爱新事物,多读有益有趣的书,在爱与美中快乐成长。”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束沛德应《文艺报》邀请,为小朋友们写下这样的寄语。亲近自然,感受爱与美,是他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期许。作为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表示,希望每个看过自己作品的孩子在放下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从中国北方旷野吹来的风。他认为,儿童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学水平应当高于给成年人看的作品,儿童文学作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告诉孩子们,人类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而是与所有生命共享自然。
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锻造少年儿童的审美价值
走过“黄金十年”的耀眼时期后,关于提高儿童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不仅是由量而质的追求,也反映了儿童文学正在向更高的审美维度发展。《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徐德霞认为,属于儿童文学的一个新阶段正在到来。一边是受自身发展规律左右,一边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冲击,儿童文学是要逆势而上,抓住大好时机,努力延续儿童文学的辉煌,还是顺势而下,打造儿童文学“新形态”?在当前儿童文学创作遇到挑战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儿童文学工作者更要调整状态、提振士气,认真而审慎地回答这个问题。
幼儿的思想情感是最纯粹、最本真的,以简驭繁、真情拙趣的幼儿文学是孩子们真善美的启蒙教育。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认为,应该着力开发“幼儿文学大IP”,鼓励儿童文学作家创作长篇系列幼儿文学作品,塑造有时间穿透力的幼儿文学形象,从而让幼儿文学在幼儿审美教育、健康成长方面体现更重要的价值。《二十四节气儿歌》作者、诗人薛卫民长于为幼儿写诗,在他的笔下,每个节气都是一首儿歌的题目,只要孩子们走向这本小书,念诵其中的儿歌,就能和二十四节气相遇。他谈到,为幼儿创作文学作品,不能奢望速成,最好的办法可能都是“笨”办法,即踏踏实实地做、久久为功地做、涓涓滴滴地做,像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绿化沙漠那样做。
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徐鲁谈到,我们面对的这一代中国青少年,不仅是“平视世界的一代”,而且正在成为离天空最近、离宇宙最近的一代,儿童文学作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积极引导青少年坚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和文化创造力的自信心。面对当下各种信息的高速传递,少年儿童可以从网络平台得到海量的资讯,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甄别、筛选有效信息的困境与挑战。“十余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如何让青少年少看漫画、多关注文学作品,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是如何让青少年从电子屏幕前回归到书本前的新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葛竞表示,青少年阶段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变成理解世界的方式。因此,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既要保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深度和高度,又要结合现在小读者的趣味和阅读习惯,真正跟他们对话与互动。“现在的青少年并不缺乏资讯,缺乏的是面对资讯时的态度、视角和思维方式。”葛竞认为,儿童文学作家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时代保持同步,要带小读者去发现那些待发掘的中国题材,体验独特新颖的讲述视角。“儿童文学在讲故事的同时,也要教会小读者人生的道理,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成长,找到看待世界的正确方式,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是儿童文学与童心对话的真正意义。”
以高质量理论评论引领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繁荣发展
儿童文学在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无论是儿童文学创作还是批评,“现代化”都应该成为最根本的研究课题。关于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评论如何更好发挥对创作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朱自强谈到,如果怀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自觉意识,审视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不难发现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对“传统”重视有余,而对“现代”关注不足。比如,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其数量远超书写城市生活的作品,表现传统文化题材如中医、武术、戏曲、民俗等的作品随处可见,但反映现代科技背景下的生活的作品却并不多见。“传统的现代”与“世界的中国”,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陈晖持续关注的话题,她表示,应当充分发挥中国原创图画书的艺术形象视觉呈现优势,让中国故事与世界儿童文学对话。
“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更需要探讨的,是独立美学精神与本土文化根脉。”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崔昕平认为。只有探索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丰沛本土原创儿童文学资源,才能开拓具有本民族美学特质的儿童文学之路。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李利芳表示,要重视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与理论研究,一是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要对中国经典与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现代化价值进行系统阐释,三是要回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儿童文学研究专家韩进认为,儿童文学理论评论在宣传作品、引导阅读、鼓励作者、推荐评奖中的功能发挥得较为突出,但在对原创儿童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理论概括、系统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有时会出现评论“紧贴”创作现场而理论研究却与创作实际拉开距离的现象。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扎堆”“赶集”等爆发式增长的现象,但儿童文学理论评论在人才队伍与阵地建设方面仍有不足,难以与之同频,这都是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评论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儿童文学能否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期待儿童文学作家、理论评论家、出版人能提高原创能力,更多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以优质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助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