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河淌水清悠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斯 雄  2024年06月19日08:03

10年前,出差到云南,第一次去大理白族自治州,在苍山脚下的洱海边转悠了好几天,湖光山色令我流连忘返。

我觉得这么美的景色,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应该会有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民歌,便问当地陪同的人。对方脱口而出:《蝴蝶泉边》。

我说,这首应该不算民歌,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属于创作的电影歌曲。

对方又说:《小河淌水》。

“啊?《小河淌水》是你们大理的?”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小河淌水》确实名气很大,都知道是云南民歌,但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不知道《小河淌水》出自大理。

大约看我有些不解渴,陪同的人又补充说:“我们现在正邀请文艺大家,整理创作新的代表性歌曲呢……”

10年后的2023年,我机缘巧合地转场到云南工作,便迫不及待地想着尽快再去大理看看。行程安排中有大理州下属的弥渡县,注明是“《小河淌水》的诞生地”。

我眼睛一亮。

弥渡县位于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东南,相传古时候,这里是一片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年间改称“弥渡”。

早上驱车从弥渡县城出发,约1小时抵密祉乡。密祉乡有条文胜街,唐宋时期,茶马古道北南向穿街而过,曾经是古道上一个繁盛的驿站。古道往北,是茶马古道的滇藏道,经大理往丽江、迪庆,奔西藏而去;往南,经思茅、临沧通往南亚、东南亚。滇西人过去所说的“穷走夷方急走厂”,其中的“夷方”,大体是指缅甸、印度、泰国等地。

文胜街道全长约800米,两旁是林立的店铺。街心的引马石从文盛街北的文明阁一直铺到村南的凤凰桥,全部用长约1米、宽约30厘米不规则的石条首尾相连,两边砌以不规则的散石,虽然凹凸不平,却也结实实用且别有风味。古街两边的住家和店面,还都基本保持原样,木结构的门脸,透着岁月的沧桑。据说,不长的古街上,当年有聂家店、桂花店等六七家大客马店,有“鲁、张、李”等诸家烟馆,还有“张小狗”等十余家杂货铺……为古驿道上长年累月“走夷方”的赶马人住宿、补给及货物运转提供便利。直到清末民国初年,这里每天有上百匹的商务马帮到此打尖歇脚。

文胜古街北尽头处,有珍珠泉,因泉眼中“圆圆水泡连升上,好似珍珠满井中”而得名。珍珠泉边,有条潺潺流淌的亚溪河。河中用石块断续搭出一条路,跨过河,正对面山坡上以棕色石块铺底做成一面墙,上面赫然刻着《小河淌水》的词曲:

哎~~~

月亮出来亮汪汪

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

清悠悠

哎~~~

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

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

叫阿哥

这首如天籁之音的歌曲,实在太熟悉了。词曲简短、精炼,清新、质朴,婉转、低回,无论看着还是听着,眼前都能呈现一幅让人心动的画面:

月光下,留守在家的阿妹,抬头看见悬挂在天上的明月,远望那朦胧的群山,低头细看脚下那涓涓的小河流水,见景生情,从心灵中迸发出柔情万千、缠绵悱恻,悠然、缥缈,痴情、雅洁,感伤、凄婉,倾诉着对马帮阿哥无尽的思恋与情意,飘向那阿哥所在的远方……

《小河淌水》于1953年由云南歌手黄虹在北京首演,俘获了无数人的心,很快风靡全国,传唱世界,成为中国民歌经典之作,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

所不同的是,西方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小河淌水》却是女人唱给情郎听的,情郎其实没听见,抒发的是自己的内心。

有人说,“真挚比技巧重要,所以鸟总比人唱得好”。话虽难听,却不无道理。

我特意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当代有七八位歌唱家先后演唱过《小河淌水》。云南话“是锅不是哥,唱雪不唱水,说耶不说月,读尼不读的”,黄虹的演唱带有那个年代民歌演唱明显的乡土气息,嵌入云南方言,地方风味浓郁,有原生态的感觉。后来其他人的演唱,各自演绎,各有千秋。但我想,如果把原本简洁的曲调弄繁复了,或者过于炫技,虽华丽却有失纯真,真诚深沉的味道和浓度,会失色很多。

走在文胜古街街心路面的引马石上,看着两边密布的铺面和大马店斑驳破旧的木门脸,能让人感知到当年马帮在这里的络绎不绝、浩浩荡荡,仿佛还有门脸背后深情打望、夜夜盼郎归的幽怨倩影。

思恋与幽怨好似一把刀,美好而残忍。一旦唱出来,无论大胆直白,还是隐忍含蓄,每每都能戳到人心最柔软处。

一路陪同我们的周美润,就出生、成长在文胜街道,现在是弥渡县花灯剧团团长、弥渡民歌非遗传承人。他告诉我,“十个文胜人,九个会唱灯”,而《小河淌水》几乎人人都会唱。

午餐的时候,大家不自觉地由《小河淌水》聊到民歌的情趣。周美润说,民歌很多都是情歌,虽然也不乏直接且大胆的,但一般还是很含蓄很艺术的,常常一语双关,欲说还休,如能意会,则意味无穷。

午餐快结束的时候,周美润即兴献唱一曲:

霜降时节夜风凉,

小星点点照愁肠。

郎要出门赶马去,

留妹家中好孤单。

周团长唱得很投入很深情。问起歌名,他说叫《赶马调》,是阿哥唱给阿妹听的。

临离开密祉的时候,周美润很得意地告诉我,2011年,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云南弥渡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0多年来,《小河淌水》不断被许许多多中外歌唱家用各种唱法加以诠释,还被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改编为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竖琴等器乐曲演奏;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唱的《今夜月明》,其旋律就是《小河淌水》的旋律。

在弥渡,在密祉,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小河仍在潺潺流淌。只是茶马古道和马帮,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曾经繁华喧闹的驿站,大都已呈凋敝的景象,只能供人凭吊了。

可由茶马古道和马帮衍生出的《小河淌水》,至今仍被广为传唱。这旋律,这歌声,真诚而质朴,有情更有爱,作为岁月流水的回声,穿越时空与地域,注定还会永久流传,经久不衰。

“非遗”助力文旅,至少在中国已成常态。“《小河淌水》诞生地”如今果真已成品牌,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旅行目的地和打卡地。成群结队的寻访者拉动了当地的文旅产业,已然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极。

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