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3期 |   2024年06月17日17:57

文学史料的发现、整理与文学史的书写有着密切联系,本期“文学史研究”诸文依托扎实的史料,形成对作家、现象、翻译等方面新的研究与阐释。贺敬之与郭小川都是战士诗人,在“十七年”诗坛上是一对双子星座,张志忠的《贺敬之、郭小川的战时经验与“忠诚证明”》从新披露的史料中,重新发现在时代主流话语与个人曲折感遇之间的裂隙与隐衷,通过对两位诗人创作背景与契机、创作心理的剖析,揭示了两位诗人以战时经验和忠诚证明进行浓重描述和表白的因由。对于发掘“一体化”叙事背后的个体书写的多种姿态有着重要的价值。段美乔的《曹禺〈日出〉“戏剧二版”之谜——兼及新文学作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改本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通过版本的对比研究,辨析了是否存在《日出》“戏剧二版”这一问题,并通过与《雷雨》的版本比对、结合史料进行适当的推测,从而得出了新的结论,同时进一步提出应将版本文献的发掘和研究,与出版史、文化组织结构史、文化体制的成型和变动史相结合。

本期“理论与批评研究”从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个案剖析。贺仲明、黄钰淳的《略论文学研究中的文学观》针对当下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对文学研究及批评中“文学观”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申。周明全的《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则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分析了这个研究著作在理论批评研究中的开创之功,同时也从理论批评史观的角度分析了其与时代共名、脱节的问题与局限。

本期“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研究专辑”围绕五部获奖作品,分别做了多维度个性化的解读。张晓琴认为《千里江山图》是以先锋精神对历史小说进行重构,并从叙事层面对作家如何在虚实之间结构小说进行了深入剖析;韩松刚对《本巴》的解读放在与《江格尔》对照中来进行,他认为《本巴》是对《江格尔》的“解构与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它自身也随着不衰的想象和新的英雄的诞生形成了新的史诗;杨辉从《回响》中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及由之敞开的繁复多变来解读文本中难以窥测的内在风景,并从精神现象的角度来深入剖析文本;赵坤从《雪山大地》中的絮语风格、生活伦理与精神道德三个维度印证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生命力,以及作品所提供的新的美学功能;而李敏对《宝水》的解读则从“还乡记”出发,将作品中对传统乡村的现代化转型这一宏大命题的“融合”之道作为乌托邦想象的路径,分析入情入理,富有洞见。

“最新文本”栏目中,李怡、刘秀林对《少水鱼》历史书写的分析十分有见地,而刘永春对柳青《在旷野里》的解读重释了柳青式的自觉的人民文学立场,也对当下主流创作有所启示。“文学现象研究”栏目中霍艳细致梳理了网络文学论坛对于“80后”作家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新概念作文大赛”选手的论坛现场史料回顾,概括了情感共同体与文学共同体两种结群模式,丰富了“80后”文学的相关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栏目中程旸对孙少平这一人物的分析将文本解读与历史情境相结合,既有文本新解,亦有理论延展。

本期其他文章,也各有特色,可圈可点。

创刊以来,经过五年同心戮力的奋斗,本刊已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2023—2024)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23年版)。本期编辑过程中,我们再次惊喜地收到了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的通知,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同仁和读者的共同支持。在此衷心感谢各位评委和广大读者的肯定与鼓励,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做好办刊工作,继续努力为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和文学事业繁荣贡献力量。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