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风华绝代铁观音
来源:文艺报 | 葛水平  2024年06月20日08:29

在安溪,即便不说陆羽的《茶经》,从一般诗文中总能频频嗅到茶香。

苏轼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绰约丰姿任品斟。流韵标香谁第一?风华绝代铁观音。”

陆羽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总结,茶的历史其实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部落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部落族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部落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字义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经历了时间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查——茶,汉文字能够使人勾起的联想太多了,因为文字的创造,使整个人类智慧和信息抵达了无边的想象和宽裕的空间。

时间在亘古不变地前行。

从遥远到遥远,假如寻找安溪茶的起源,那一定要追溯到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北方兵荒马乱,战祸不断。福建东南沿海,特别是泉州一带,远离战乱中心,局势稳定,气候温和,物阜人熙。这个时期,不仅茶业重心南移,而且北方人口也在南下移居。安溪当地民间族谱记载,刘、林、周、廖、詹、王、吴、安等均于唐末及五代期间经荆楚、江淮入闽转而定居安溪,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不乏名人墨客,如唐末诗人周朴、五代越王钱俶幕僚黄夷简、上柱国廖俨、开先县令詹敦仁等。这些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茶叶生产技术。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该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粱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安溪茶作为礼品赠送的文字记载,则最早出现在县令詹敦仁的茶诗中,题为《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又有“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句:“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明月,永远皎洁的脸。“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国文化中那一抹亮,月下安溪是否就是乡愁的栖息处呢?!

我在5月末尾来到安溪,天空和大地充盈着正在发生改变的魅力。

接下来的月份便来到一年的二分之一,是开始是结束,是一切的转变。很好的太阳,沟壑之上,山峦之下,植物用无数个世纪的生存时光、自然营造出了生命与环境高度协调的空间,在无数个体的枯荣生死之间,雨,滋养了安溪的茶山。

一位凭窗远眺的女子,一种颜色,一份好和俏丽,都在耐得住寂寞下盛开。好,隔着旧时光,它竟是山阔水长。

这是我对安溪的印象。

我感觉安溪不同于别的城市,因茶,有了一些雅趣横生。安溪凡是做茶的店里都备下一套茶具,来者免费喝茶。泡茶用的是上好的兔毫盏,此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也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喝顶级的乌龙茶,对茶具的要求更高。这个时候行家一般会用老壶,因为老壶已经退火,不夺香,这样冲出来的茶感觉很“厚”,也就是茶喝过后舌面依旧有很长时间的“附着感”。久在繁忙里,呷上一盅茶,让清香在味觉里徐缓发酵。

我一直觉得一个城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魂。魂,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是文化。文化才是城市的魂。做一件与文化有关的事情,呵护着百姓的肠胃,几代人延续,那一定是一个守得住决心和信心的城市。安溪是。

我能够想象摇青时身段的婀娜多姿,丝毫不敢含糊了传统工艺,好茶出好手,好手写茶诗:

杜宇伤春去,蝴蝶喜风清。一犁梅雨,前村布谷正催耕。天际银蟾映水,谷口锦云横野,柳外乱蝉鸣。人在斜阳里,几点晚鸦声。

采杨梅,摘卢橘,饤朱樱。奉陪诸友,今宵烂饮过三更。同入醉中天地,松竹森森翠幄,酣睡绿苔茵。起舞弄明月,天籁奏箫笙。

喝茶人知道,茶内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高,茶汤浓醇鲜爽,饮后颊齿留香,安溪茶令各地好茶者赞不绝口。但是,也一定要明白地理意义上的安溪对茶的生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养分。

如果没有风来,一切都会静止。只有水,无论风来还是不来,它都活着,而且一直年轻。

流动的水冲泡出了铁观音的骨韵。

我在安溪学得了许多采茶的认知:铁观音采摘一般是一芽三叶,茶青从采摘到初制结束的时候都是茶叶连枝一同加工,带有茶梗的铁观音称为毛茶。铁观音制作过程比较长,需要经过一夜的发酵,茶枝和叶子会交流水分,带梗的毛茶能促进发酵,做出来的茶叶才会有好的品质。做青过程中,茶青叶面细胞保持活性,新陈代谢照样进行,需要消耗一定的水分。同时,叶面也会进行蒸腾作用,散发大量水分,带走茶叶发酵所产生的热量,茶梗的含水量丰富,茶梗水分可以通过木质部从叶脉向叶肉组织输送,保持叶片不容易干焦,维持茶叶的发酵进程。

斗茶的茶农告诉我,不带梗的叶子做茶,总觉得水质轻薄,不够浓郁。带梗制茶是为了茶叶更好地走水,让青叶更好发酵。好的铁观音都是带茶枝茶梗采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其次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为最优。

春茶是在3月至5月间,夏茶是在5月至7月间,秋茶是8月下旬到10月间,冬茶通常是10月以后了。民间有句话“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清明时节,春日的第五个节气。天地间清浊之气两分,清气上扬,浊气下沉,达到了最洁净之时,故而,清明即“天清地明”。茶农按照节气采摘,守着祖先的节气,人们才会获得丰收。好茶的特点是回甘,用一把好壶来泡,不夺茶香气,壶壁吸附茶气厚,日久使用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那一丝甜,要留住或者改变什么,并在心口处生出愉悦留恋。安溪茶的制作,有着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色彩,安溪要做大做强,文化意义已经成为手工制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看安溪女孩子泡茶,是一种艺术享受,人被定在那一刻,屏住气,稳住身,生怕失去那一眼。世间美好的欲望是不可以刻意追求的,但不可放弃追求情怀。因为美只赠与能够感受美的世界。

明代许次纾《茶疏·考本》曰:“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中追述:“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种下去不可移栽。这种误解也使得茶树有了坚贞的美好含义。

民谚云:“千茶万桑,万事兴旺。”茶树是经济作物,种植茶树,是发财致富之路。“一个茶叶七粒米”,茶叶的经济产值比粮食作物要高。虽然有些时候对茶农是“一番风雨一番狼藉”,但是,浸泡在凄风苦雨中的中国民间总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中国哲学讲究“人与天侔”。这里有两重意思,人应该是同环境相和谐,努力同生存的环境保持天然节拍的一致;另一重意思是,人应该和自己的天性保持本真的一致。

在安溪,太阳照亮了茶山。阳光下茶山安谧祥和,水墨画廊恬然于林木山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落。望山岭之馥郁,积谷壑之空灵。娟丽但质朴不失,活泼而娴静犹藏;山岚苍茫可以壮气,水韵优柔自然秀人。倚碧枕流,想象四季代序:春日茶树泛青迎风而舞,夏日茶树铺陈出五彩缤纷;秋日细流如梳,婉约妖娆;山峦铺金,层林尽染;一切又都是为了冬日霜露晶莹,衬托出经历了一年的清风、云高气肃。

人世间,没有太阳如何朝阳呢?没有茶山江河如何锦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