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2024年第7期|王兆胜:与道为邻
王兆胜,1963年生,山东蓬莱人,作家、学者、评论家。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副总编辑,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教授。兼任鲁迅文学奖评委、《文学评论》编委、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有《林语堂的文化情怀》《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闲话林语堂》《林语堂大传》《林语堂与中国文化》《林语堂正传》《林语堂与中外名人》《王兆胜学术自选集》《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新时期散文发展向度》《散文文体的张力与魅力》《天地之心与散文境界》《文化自信与文学发展》《散文的边界与体性》等1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摘60多篇。编著《百年中国性灵散文》《精美散文诗读本》及散文年选20多部。散文随笔集有《天地人心》《逍遥的境界》《负道抱器》《情之一字》《给精神留一条回家的路》《阳光心房》等,儿童文学创作有《磨心镜的男孩》《路遥》等,作品多入选中学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散文选本。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当代作家评论奖、第三届红岩文学奖、2013年山东文学诗歌散文奖、第四届全国报人散文奖、2016年山东散文30年创作(理论)成就奖等多项。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个谜,我们身处其间,几乎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有的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或损人而不利己,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也有人一辈子活不出自己,处处受制于人,还不断地走着背字,常常是徒增伤悲。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做到大道藏身,但如果能认真学习与修养,至少可以做到与“道”为邻吧?
面带喜容
如果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里,或从电视、电影、手机视频里,你会惊奇地发现:许多人并不快乐,也不友善,这从他们或她们呆板紧张的脸上、警惕甚至恶狠狠的眼神中可见端倪。当一个人面含愁容、心怀恶意、眼中有恨,不只是他或她本人不快乐,别人也会感到巨大压力,这样的人生能从哪里获得幸福感?不要说没有福气,就是有也会被绕道走的。
人们常说,这个人有福。福自何来,一是面善,二是有喜容,三是放松,四是自信,五是友爱,六是包容。其中,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喜容,不论人长得美丑,一笑百媚生,一喜万事吉。这可以从那些长寿老人的脸上得到验证,在经过了世间风雨,有了对人生的悲喜交集,一个老人就会非常开通,达到豁然开朗、宠辱皆忘的境界,于是他的笑与乐是发自内心的,能在平淡自然中保持其经久的风度。特别是那些中国古代智者,有士子风范的文人,在从容不迫中有胡须飘动,自带一种温婉的风致。近现代以来的于右任、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也是如此,他们的福运如祥云一样在周身特别是脸上飘扬,喜悦尤其是内在的喜悦里透出的是自足与安然。
女性世界本应是喜容云集,但今天却不容易看到,即使有也多是假的。这不说那些整容者,她们已无从知道“喜”从何来。就是那些看上去朴素、自然、大方的女性,有时你善意地看她们一眼,会换来极有敌意的回应,而且是其变脸的速度极快,那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厌恶的目光,仿佛看一眼就是侵犯似的。在关于“看”的问题上,确实存在不良与恶意的眼神,但也不排除善意对美的欣赏,就好像春来了,万物舒放,五颜六色的花向人展示美丽,难道人们就不能欣赏、不允许看一眼?何况,喜爱文学和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的,观察、发现、理解、研讨已成为一种习惯,更何况哪个爱美的女性不喜欢打扮,不愿得到欣羡的目光?
现在,更多的喜悦常在孩子脸上绽放,如果我们留心,遇到孩子,驻目骋怀,孩子是不会愠怒的,也常会报以喜欢与笑意,特别是眼睛如山泉般的明净。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童心”吧。一次,坐公交车,遇到前座有个孩子,他在母亲怀里回头看我,在他惊异的眼神中会遇到我善意的回应,于是,孩子就会不停地回首,逐渐放意与我的目光交流。此时,孩子的眼睛如秋天的湖水,明澈、清亮、广阔,我的心境也就自然开阔起来。到一定程度,我会与孩子以“心”相交,不时将脸变换形状,也可能会皱得难看,但孩子的注意力显然被吸引了,他在惊喜中还有不断用目光探寻的意思,却毫无不适不快之感,更没有恐惧与厌恶,这是我与孩子之间悄然进行的具有喜容的表演。
喜容,是来自内心的善良与微笑,它既可以治愈心中的不快、阴影、恶感,也可以让整个社会都有灿烂的花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我们的生活条件虽然不是太好,但并不缺少喜容,特别是很多女性脸上绽放的纯真的笑容。今天,要找回这种喜容,首先应该从母亲开始,然后是女性,再扩展到男性。而所有这些喜容的来源与根据,则是孩子,是还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一颗童心。
当一个人有了笑容,有了发自内心的微笑,有一双能欣赏别人的眼睛。那么,也就一定会有善根存心,还会被祥云萦绕。
心存善念
时下,好人好事随处可见,但也不排除有不如意甚至坏事出现,特别是互联网往往将这些暴露无遗。
好端端一个垃圾桶立在那里,它不嫌弃恶臭,天长日久为人们造福,有老人路过,不知道为什么,他上去就是一脚,将垃圾桶踢得人仰马翻,不能自已。一老妇人明明是自己倒在路边,当小学生学雷锋将她扶起,不仅没得到表扬,反而被讹上了,被以肇事者告上法庭,并要求支付数十万的巨额赔款。还有,霸凌行为、拐卖妇女儿童、贪污受贿、变态施暴、失德无序等都不在少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似乎已失去基本的道德底线,更没有敬畏之心,于是成为一种无法无天的自大狂、自恋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恶与麻烦的制造者。
心存恶意并为非作歹,这样的人会有所获,但得到的往往是暂时的利益,其实失去的会更多。一方面,恶行对社会与他人会造成极大危害与伤害,后果有时是毁灭性的,损失是永难挽回的,就像被拐孩子的家庭变得暗无天日;另一方面,作恶者对自身也极为不利,严重者会出现“现世报”,即使暂时安然无恙,也会造成长久的恶果,不要说作恶者本人良心发现,就是因恶行造成的对自身家庭、朋友的恶劣影响也不可小觑。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不与家人、他人相关联的,父辈惹下的祸往往会报应到后人身上,至少家风的败坏会在子女心中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不少子女成人后不敢结婚,其原因可追溯到父母婚姻之不幸,许多家暴也会父子相传,一个父亲做了小偷后对子女的影响更是灾难性的。
还有一种“不善”是轻微的,有时是难以觉察的,然而却也是后患无穷的。地铁里有这样一幕:一年轻女子抱着年幼的女儿上车,站着的男子让十多岁的儿子主动给她让座。当女子身边的人下车,她就与女儿各占一座,完全没把刚才给她让座并站在她面前的男孩子放在眼里。此时,让座的父子都没出声,站在旁边的我也忍了忍,没有吱声。那时,我在想:从年轻母亲那里,我看到了她女儿毫无希望的未来。因为别人的“善”没有打动也不能改变她的“不善”,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是不可能有未来的。还有,我住的小区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楼,在楼外的拐角处有条便道,它与正常道路只差数步远。然而,我发现:不少人都不走正常人行道,非要脚踏草地横穿过去。我常看到,年轻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穿越便道,毫不觉悟这将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在此,先不说视小草为同样的生命,只说不理解“中道而行”的习惯所造成的恶果,将来的孩子还会把规矩、底线、道德、敬畏放在眼里吗?
心存善念不只是对于人,还包括一切生灵,哪怕是那些表面无生命的石头。如对待石头,一些捡石者不顾生态环境,更不管石头的感受,只考虑一己之私,导致人的欲望无限膨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我曾提出,一个爱石者在捡石头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挑拣”,更不能将不喜欢的石头随意敲碎或粗鲁地扔掉,实在不喜欢还是物归原位,不要过于打扰石头的安宁。这也是为什么被爱石者挑拣过的地方,往往变得满目疮痍、不堪入目。散文家李娟曾写道,为了保持新疆的自然生态,她改掉了喜爱捡石头的习惯,留给那个地方一片安静、和谐美好。这种善念是有天地情怀和天地大道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心存善念。哪怕这个善念很“小”,其作用往往很大,因为它会像种子,在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成就一大片阴凉。当一个人有了善念,他或她才能对人对事对物无害,以一种正能量既正了自身、修了内心,又能春风化雨般温润他人、泽被世事。
懂得礼让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礼让”,更坚信竞争甚至争抢为正当,于是,导致社会不稳、人心不安、性格变异、精神困顿。不讲“礼”的社会,必然形成功利主义和自私行为,也容易产生野蛮与麻木;不“让”人的人,只知道“得”,有时会变得贪得无厌,不理解“让”一步会海阔天空。中华民族以仁、义、礼、智、信闻名于世,即使在当下也不能忽略于此,而要赋予“礼让”以新的现代意义。
你走在城市街道,会被诸多无理行为阻隔。共享自行车本是为方便行人,却被一排排地码在路边,给行人留出的道路越来越窄,有时即使一人通行都难。人行道上常有私家车直接横在路上,把道路全部挡住,行人不得不绕开车才能通过,这样的事情并非个案,然而,长久看不到有人加以管理。行人、车辆靠右行走,这是基本规则;然而,现在逆行、靠左走已变得习以为常。还有的人在本就拥堵的路上慢悠悠前行,根本不顾后面的行人匆匆,急于赶路上下班。当你让其借光让路时,人们根本无动于衷。更有人出口污言秽语,即使一些年轻姑娘与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这让你怀疑教育的效果和人性的良善。有一次,几个年轻姑娘穿戴光鲜在前面走路,她们一口一个“操”,粗口得很,简直是旁若无人、信口由缰。另一次,在楼下的家属院里遇到三个小伙子,穿学生装、阳光帅气,让人一看就很舒服,可他们一开口就把我吓住了。一个说:“走了,你他妈的拜拜吧!”另一个说:“你他妈的小心点,别出门就被车撞死。”于是,三个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我忍了忍,还是没有忍住,就走过去,非常严肃认真地说:“小伙子,你们刚才说什么来着?”看到我的突然到来,听到我的问话,三个小伙子仿佛被吓住了,他们立马变得不安起来,一边退步一边说:“叔叔,我们是好朋友,刚才是说着玩的。”看到这里,我就和颜悦色道:“本来,我不该管闲事。但看到你们个个长得精神,一表人才,如果好好发展,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没想到,你们竟然这样讲话。”听到这里,三个小伙子齐声说:“叔叔,对不起,我们错了。”我接着说:“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应该怎么告别,那是祝福,美好的祝福!而不应该像你们这样恶搞,甚至希望对方交上厄运。”中学生们又表示:“叔叔,我们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胡说了。”最后,我与他们告别,并给予他们美好的祝愿。这三个学生心地不坏,也知道好歹,还能虚心接受批评,这是我奉劝他们的价值。如果对于不知礼让的人,我只能自讨没趣了。
现在公交车、地铁里常会发生这样的事:一旦上车,大家争先恐后抢座,男女老少都不分,仿佛有了座位就得了大奖,无座就是损失惨重,以至于出现打骂甚至拼得你死我活的场面。我还常遇到这样的场面:面前空出个位子,身边站着的人隔着好几个位置,就会过来疯抢,争到的神气活现,没争到的一脸败气怒火,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次,在地铁上有个例外,我面前的位置空出来,没人争抢,我看看旁边是个年轻女子,就让她坐;可能是她感到年长者让年轻人挺新鲜,就表示让我坐。我说:“没事的,你坐吧。我愿意站一会儿。”于是,她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当下了地铁,到外面一公交车排队,我发现她站在我后面,我们都没有吭声。下了公交车,进小区门,这个女孩子又在我后面,进门时,我让她,她也让我。当到了我住的楼和单元门,我拿钥匙开门,结果发现她还在我后面。这时,我问她:“你也住这里?”她说:“是的。”我又问:“几层?”她回答房间号。此时,我发现,她就住在我楼下,于是我们俩都笑了。通过这件事,我似乎有所觉悟:假若我是个不知礼让的人,处处与人争抢,这会让楼下女子多恶心!反过来也一样,如果这位女子一路上表现得毫无风度,我住在她楼上作何感想?事实上,不少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知礼数,没有教养,甚至变得狂妄粗暴,那很可能下次再见就会让人大跌眼镜:不是遇到公公婆婆,就是走进女友家里,或者发现得罪的人竟是朋友的父母亲人。有时,事情变得还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也是人们有时感叹:生活永远比小说真实奇葩。
礼让,连古代的小孩子孔融就知道,难道今天的大人,特别是现代人都不明白?孔子讲,一人走路要翼翼然,显得极小心恭敬的样子;送别朋友,真诚为上,到实在望不到了,再离开。一次,有朋友对我说:“我去看一位友人,好久不见了,很是想念。离别时,他要送我,我劝他留步,结果他说:‘没事的,我也顺便下楼送垃圾。’当我走了几步,回首告别,结果发现,友人早不见了。”这位朋友说到这里,绝望似的表示:从此以后,他再没主动联系那位朋友。话说到此,我开朋友的玩笑,说他小题大做。不过,我能理解,他的那位朋友“失了礼数”,让他感到友情受到伤害。当然,也可能他们之间本就不是真正的朋友。
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礼让,已不需要过于烦琐,但完全不讲也是不行的,因为其背后是“真诚”,是一个人的教养,特别是要有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的心性。一个家庭中有了礼让,就不会出现为家产争吵打闹,更不会发生流血事件;同学朋友之间有了礼让,就会让友谊天长地久,不会出现“毕业即永别”的现象;一个社会有了礼让,就容易形成公序良俗,养成公德、公心、爱心、诚信。当然,有人给你帮助,哪怕举手之劳,不要忘记说声“谢谢”;当误解或影响了他人,也要客客气气地道声歉,就会得到别人谅解。
礼让,以言行举止、用善良仁爱,面对每个人。这是为他人和社会作出的一份努力与贡献,也是自保德福的关键所在。
知道感恩
人生在世,是离不开别人帮助的,也有赖于周边的环境,他不可能独立存活、成长、成才。天资再好的人,哪怕是那些英雄豪杰,也需要“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也是老子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此,记住他人之助,知道感恩,对一个人来说,既是一种现实需求,也是一种智慧的显现。然而,事实上,真正知道感恩的人太少,以怨报德之人也大有人在。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感恩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给我们生命,更重要的是有深厚的爱,那种不顾个人得失,甚至可以舍命相爱的深情厚意。然而,当下“养老难”一直困扰着人们,也影响国家社会安定发展。不养父母者有之,不敬父母者亦有之,打骂和虐待父母的也不鲜见。特别是对儿媳妇来说,自己的父母是父母,拿丈夫的父母当父母的却并不容易。以往,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现在真正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不多,除了独生子女制度形成的儿子难以为继,很重要的原因是即使有儿子,谁能保证儿子孝顺,更不要说作为外姓人的儿媳妇了。于是,不少父母从一开始就不指望靠儿子养老。这样的思想既是由传统向现代的进步,但也包含了道德滑坡与人性变异。有时,人们或许会想:当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拉扯大,有的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读大学、上研究生、出国留学,可谓费尽心力。结果,到头来变成“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孩子留在国外,个性与自私让亲情慢慢淡化,他们的心中再也装不下父母,老而无依无靠成为做父母的悲剧结局。
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兄弟姐妹在内也都变得越来越淡了。在不少人那里,一旦一个人没用了,就立马变成了“人走茶凉”,有的更是“人未走茶已凉了”,于是,之前的所有帮助都会化为乌有,感恩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为什么,有时你对人帮助得越多,就会愈加不平衡,因为没有感恩作为基础和底线。以师徒关系为例,中国古代称“师父”,即以师为父。虽然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师徒争执甚至恶劣事件,甚至传言师徒间代代相传,一代留一手,最后终于成了技艺失传的悲哀;但是,也应该承认,父子情谊的师徒关系在中国古代举不胜举,陈真为师父霍元甲报仇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然而,今天,在导师与弟子之间,原来那样的“父子”情谊渐渐淡远了,有师生久生仇隙的,有学生毕业后疏于联系的,也有答辩完成后连短信也没有了。总之,异化的师生关系在当前已不少见,这也是不少导师不愿多带学生的原因。当然,不合格甚至人格败坏的导师也大有人在。
其实,有一颗感恩的心至为重要。它使人既知道来处,也能做到自知,还会看到未来。更重要的是,感恩之心可以让一个人能保持内心的温暖、自信、自足,慢慢形成一种善良与博爱,并更多地帮助弱者、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对人是如此,对万物也当这样。比如,我们对待鸡、狗、猪、羊、牛等就比较残酷,不仅食其肉,还寝其皮、用其毛,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问题是作为人类,我们有没有醒悟,知不知道感恩,对万事万物有没有悲悯,这是需要思考的。那些刚生出来不久的小狗,被人认领后与母狗分离,狗们怎么想?那些满山遍野的羊群,看上去像天边的云,它们慈爱的眼神里,从来没有体验到被不断宰杀的命运与恐惧,或者即使有也变得习以为常,以至于看得风轻云淡了。当我拿着毛笔书写,羊毫、狼毫、鼠毫上面还留有生命的余温,我常能从笔墨的运行中体会到一种内在的感动。还有每日进食的蔬菜,原本蓬勃的生命被不断切割、爆炒、蒸煮、煎熬,如今成为口中餐,我们很难体验其痛苦与奉献,于是在咀嚼中总会生出一种感恩与力量,那就是万物供养了我们,我们也该多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孔子说,君子远庖厨。其实,素食与不杀生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其中的人性之善就是这样培育的。
知道感恩,会让人明白:知足、俭朴、节欲、平衡,同时多多地奉献,特别是保护这个世界上的弱者,以同情心与同理心对待所有的生灵与生命,包括那些无机物与不可见之物,比如阳光与空气、美好与善良、洁净与纯粹。
学会自娱
现在,人与人的和谐友好相处变得愈加困难了。因为你有时间,别人不一定有;你喜欢东,别人可能喜欢西;你对别人好,别人很可能误解了。随着年岁增长,一个人会发现,真正能理解自己的人太少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多时候,人要适应孤独,学会独处,能从慎独中得到乐趣,特别是要学会“自己跟自己玩”。
不少人特别是退休的人,容易抱团取暖。打麻将、赌博、旅游、跳广场舞,还有的忙于唱歌、打拳、下棋、学书画。有的爱好是好的,有的则是恶习,最重要的是离不开群体,一旦一个人闲下来,就会变得孤独无趣,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不是身体不舒服、生病,就是脑子出问题,以至于产生各种心病。其实,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养成独处的习惯,在独处中有意趣,能享受,心态好,最好是有高尚的追求。学会自己跟自己玩,就是建立自信心,有一个强大的内宇宙,心理素质好,既能超越外在世界,又能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个内外丰盈、精气饱满、幸福知足、得失由之的自然而然的人。
读书可以让人知足常乐。书的世界广大无边,以一己之力再努力也不可能读尽天下好书,因此,求知是一方面,到一定年岁读书就变成一种养生,一种自己跟自己玩的方式。因此,有的书可读,有的书可赏,也有的书就是一个伴儿。当风声雨声伴着读书声,一种忘记自己年纪后进入历史时空,与古人进行交流的欢欣,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一本书,也可能从年轻时就跟着自己,年老了,从书架上轻轻取下来,翻阅一遍,里面很可能还夹着青春的色泽——那一片树叶,就会有知音之感。一本线装书,内里没有多少字,但打开后有一种书香飘然而至,打开的书页就会变成飞翔的翅膀,让人变得身心俱轻。累了,困了,睡着了,以线装书盖在脸上,就会做一个好梦,说不准书页变幻成一袭罗裙、一个故事、一张万里江山图、一只仙鹤,带着我们一起在天宇飞翔。书的世界无奇不有,你可以从中领略世界人生,也可以在其中做仙游与神游,不亦乐乎!
与物相处是一种内敛的生活方式。一把古琴会发出妙音,它声调不高,但优雅可传之久远,与历史、现实、未来对接,洗涤躁动不安的灵魂。在高山流水中不知送走了多少清梦,也获得了多少人生的勇毅,还给未知的人生投上了光与影。一件旧家具,几代人用下来,传承祖上的荣光,也在一片温润中留给后人低调做人的古训。有时,从窗户玻璃透进来的阳光,仿佛是轻轻抚摸木质书架的竖琴,我们用意念之手弹奏,就会有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心境也被清洗一新。还有时,握住一枚石子、一块玉器,让手泽与器物对语,就会感到两颗心实实在在存在着:人心因“石心”变得更加安静、透彻,“石心”因人心变得更有温润,一如脉脉含情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我的家中多木头与石头,可谓俯拾即是,它们件件有心,我随时可与之交流,从其颜色之变、特别是爱不释手的光润里,能安顿下我的心灵,也能让我常常感受到木石之美。
生命如流水,它不舍昼夜。况百年人生,更何况更多人还活不到这个年纪。随着年岁增长,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除了与人交流,有益于社会人生,我也愿与万物为伍,在静如止水的万物年轮中,好好体会生命的流光溢彩。更多时候,我是以梦的形式,透入短暂生命的醒觉,然后,有一种知足与悠然,像一阵轻风一样飘过。
有时,我想,生命的意义主要是自我赋予的,尤其是将个体生命融入社会、集体、天地、万物之中,个人的价值就会被放大,也会放出异彩与神圣之光。
怜旧惜福
喜新厌旧已成不少人的思维定式。好像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不好,对于“旧”往往是必欲快速清除而后快。对于自己的欲望也是不加克制,有的人放任自流,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方式度过人生,于是自我炫耀、不知检点、没有限度、失去敬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与追求。其实,当不珍惜“旧”,就守不住“新”;当不爱惜“福”,福就会长了腿,悄然流走了,更无论“祸”难免会自动找上门来。
老夫老妻常被视为过了时的,它看上去总是失去了亮丽的光鲜,没了新婚燕尔甚至自由情人来得动人。其实,老夫老妻是经过岁月洗礼的,也是共同奋斗、一同成长过来的,两人彼此知根知底,可谓冷暖自知,在诸多事情的知情达意、默契配合上,是其他类型的夫妻难以比拟的。特别是当子女长成、儿孙绕膝,许多方面因亲情内化而成的生命感动,没有任何东西可与此坚固贞洁相媲美。像山高水长的细水长流,老夫老妻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无须刻意做什么,也不用将自己装扮起来,日子像生活一样自然而然,就如沐浴在春风秋雨、夏月冬雪一样。我常想,老夫老妻又像一件旧衣服,它经过不断的清洗,色彩都有些泛白了,但因为干净、质朴、自然、老到,尤其有生活的滋味与人生的醇厚,所以就显得可贵可敬可爱。一旦穿上这套旧衣服,仿佛周身的血液、气味、脉搏、节奏都是那么熟悉与合拍,一如早晨的太阳与晚上的夕阳按时出没一样,这是老夫老妻最为金贵的地方。
老友也是旧的好,它像熟透的红高粱经了地气、风吹日晒、阳光普照,还有辛勤庄稼人笑脸的映照,散发出成熟的精神气质。老朋友在一起,无须提前设计,也不用装扮自己,一桌、一椅、一壶、一杯、一颦、一笑都可以将友好的气氛营造出来,美好的诗意也会随着酒与茶从心间流淌而出,谈话也在不知不觉中让时光流逝。有些谈话是有内容的,有的则没有;有的谈话是启人心智的,更多的是谈资,甚至多是废话,但它们一点也不多余,而是充满温度、热度、光彩、美妙,是只有老友才能品味出来的。老友对谈,仿佛是磁铁与铁屑的关系,有时你用力都无法分开,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甚至置身于无以名状的巨大的场域。这比新友的小心翼翼、唯恐说错了话、受到误解,是截然不同的。
我家的旧物也让我爱惜。中国古人惜字如金、惜墨如金、惜时如金,我也是如此,而且比古人更甚。一本书不论多么陈旧、一个物品无论多么过时、一件事情不管过去多久,我总是充满怜惜与感念,总能从中读出岁月与诗意。久而久之,我的家中成为旧货店,也是一个怀旧之所在。用过的手机、眼镜、笔墨、杯盏、稿纸、书信都保存完好,有时拿出来慢慢欣赏,其中滋味不可为外人道。以书信和明信片为例,当编辑数十年,我搬了多少次家,都一直带在身边,没有流失过。这些老物件虽不是宝贝,但一样有友情的气息和生命的体温。近日,回山东老家,岳母拿出一堆旧照片,有的能辨认出是谁,有的连岳母也不认得了。她问我要不要?如果我不要的话,那就准备扔掉了。我如获至宝,急不可待说:“当然要了,我要好好保存,这是不能再生的珍贵资源。”其中,有一张是岳父三兄弟的童年照,我细加甄别后,还能看出三人的原貌,尤其是岳父的清秀隽永写在脸上,然而,七十五年的时光就这样悄然流走了。
为了多多纳福、留住上苍送来的福运,我知道应该知足、虚心、虔敬、善待身边的每个人,包括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因为福报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如不加注意,特别是不好好修养,福运也会被天地取走的。天地之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像“气”一样存在着,围绕在我们身边,隐藏在我们的身心,甚至包含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当一个人挥霍无度、不能知止,那福运很难到他或她那里,即使到了也会很快溜走;只有保持谦卑、过有节制的生活、像天地一样包容万有,又能民胞物与,他才能减缓福运流失的速度,尽可能地多存留一些福祉。当看到别人吃饭浪费,我就时时提醒自己,哪怕一粒米也不要浪费,掉在桌子或地面上也要捡起来吃掉。“怜旧”与“惜福”更多的是一种质朴的初心,它不会因为任何变化而有所改变,就像春华秋实一样坚守着自己的本色。
一个人从生下来那一刻起,他或她都在成长,同时也在逐渐走向死亡。这一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江河一直向大海奔流一样。不过,活到老学到老,不要说孩童,就是老年,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也不能说已经完全成熟,不需要成长了。我虽已退休,一个甲子宣告结束,新的甲子重新开启,但仍要保持年轻的心,以努力学习和积极进取之心不断探索前行进步。我希望随着年岁增长,自己能像秋天的果实一样,内心充实饱满并透出苹果一样的色泽,向世人展示自我生命的舒放与自由。我不知道,这离天地大道还有多远,是否在不断靠近,哪怕是“以道为友”或“以道为邻”也好。这是我的日志,也是我修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