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学要一再地相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璀璨甲子最耀眼的光芒,来自中法文明的交融,中法文化的吸纳共赏,也终将落脚在两国作家的笔底。6月26日下午,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的小会议厅里,传出汉语和法语交织在一起的交谈,有老友新朋的寒暄,有观点想法的碰撞,有心领神会的呼应,有欢笑有掌声。“听到用汉语普通话的中国作家与法国作家的对话,我感到特别愉快”,法国文化部文化事务督察员凯瑟琳·鲁丽杰(Catherine Ruggeri)在现场感慨道,“希望中法作家的对话可以长久持续下去,希望两国人民即使没有亲自到对方国家,也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相互了解”。
这场由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法国国家图书中心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法文学相逢论坛,是新冠疫情后中国作协首次派作代表团赴法开展文学交流。
目前,中国是法语书海外版权售出的第一大合作伙伴,而法国是世界上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最多的国家之一。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倾慕,到中国读者对法国文坛巨擘的如数家珍,两国文学的相逢,心气相通、心智相拥。
中国作家贾平凹、毕飞宇、刘震云、刘慈欣,法国作家菲利普·弗雷斯特(Philippe Forest)等为论坛发来祝贺视频,真诚地分享了各自与对方国家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动人故事。在他们的讲述中,中法文学交往凝聚而成的一幅幅生动画面仿佛展现在眼前,令现场观众感动不已。“独特的、纯粹的文学,甚至边缘的、隐秘的文学,法国和中国都在创作,所以中法两国作家的相互阅读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弗雷斯特所说,中法文学、中法作家的相逢总是那么值得期待。
论坛的第一场圆桌对话在中国诗人、评论家张清华,小说家梁鸿与法国作家斯蒂芬妮·勒·贝尔(Stéphanie le Bail)间展开。法国文学翻译家帕斯卡尔·埃尔巴兹(Pascale Elbaz)作为对话主持人,抛出一系列有关创作灵感与阅读、文学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将话题引向“人的处境与文学表达”。
梁鸿从在大学课堂上讨论《包法利夫人》谈起,强调福楼拜观察和理解所在时代的人的处境对自己创作的启发,“当我写梁庄的时候,我会思考如何通过我的村庄、我的人物,来反映我们在这个时代如何生存,让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什么境况,以及他们与整个人类命运的关系”。贝尔提到自己最近完成的恰巧也是一部与乡村有关的小说《世界上最美的早晨》,“在法国也一样,乡村与土地、记忆、语言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书中主人公的处境”。小说讲述了一位在海岸拥有一千公顷土地的老人即将死去前的最后一天,她在书中用很大篇幅去展示法国乡村生活图景,包括乡村的祭祀、节日、对景观的维护等,试图记录法国乡村在20世纪80年代的转型。“文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主题是处境,小说家确实更多关注特定生活处境的变化。”张清华表达了自己作为诗人对于“处境”的理解,他认为“处境”有很多层次,从生活处境到生存处境到生命处境逐步升华,诗歌最关心的是人的哲学处境,是最根本的处境。他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认为中国古代诗人甚至取代哲学家,用诗歌来探讨个体生命的短暂和世界永恒存在之间的关系,由此生出生命的愁绪,犹如李白那样的万古愁。“我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比较大,在我的创作中一直在传承中国诗人的那种莫名的生命哀愁,这是我写作的核心主题。”
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社长、出版人朱人来牵头另一场圆桌对话,中国科幻作家韩松和法国作家尼古拉·易杰(Nicolas Idier)就“新技术时代,文学何为”这一话题同台互动。“我不在乎是否要用Chat GPT来写作。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与我无关。”韩松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在当前科技发展中,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纳米技术和生命科学等等合到一起之后,将催生哪些新的文学形式。而易杰表示,毫不担心新技术时代的文学创作,写作总会有人进行下去,他更担心的是人们的阅读,从法国的情况看,人们的阅读习惯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年轻人。“看到今天的读者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看一部长篇小说变得困难,你会感到安心吗?持续的阅读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两位作家是彼此的热心读者,也都进行科幻创作,对于科幻文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凡尔纳描述的科学技术已经过时了,为什么今天仍然如此有吸引力?”韩松说,凡尔纳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写出了科学对人们生活、人类思想和道德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我们。技术会不会降低道德感,技术能不能消除差异,这些都是韩松在进行科幻创作所关切的问题。“科幻小说作者的特长就是能够理解不可预测且无法控制的技术与个人之间的非常困难的关系”,易杰认为,科幻小说中非常积极的那一类占比不大,20世纪伟大的科幻小说或以核冲击为标志,或以人类进化和基因研究为标志,总体看是焦虑的文学,但却是一种打开人类眼界的必要的焦虑。“科幻其实是对时代最敏感的文学体裁,对于科幻创作我很有信心。”
两个小时的论坛热烈而动人心弦,法国作家会自然而然提到李渔,中国作家能背出兰波的诗句,中法同行流露出真诚的相互关注、尊重和欣赏。巴黎图书节主席文森特·蒙塔涅(Vincent Montagne)在致辞时说,文化如果没有交流就根本不存在,面对面的交流必不可少,唯有见面才能理解对方,中法文学绝对不能放弃相逢。法国吴建民之友主席徐波是本次论坛的发起人,他说文学就是中法人民之间最好的纽带,这也是他策划发起本次论坛的初衷。徐波还援引了法国作家阿拉贡的一句话“文学是一件有关国家的严肃的事情,因为归根结底,它是国家的脸面”,他强调,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通过文学这一国家的“脸面”,让中法两国人民互为镜像,互知互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了总结演讲,称这场论坛是中法两国作家一次深度的、思想的,有关文学精神实质的相逢。他表示,作家的相逢是有味道、有想法、有责任心的,既是实际的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文学样式之间的相逢,同时也是一种相逢的象征。古往今来人类的困境从来没有消失过,面对科技的发展、面对动荡和困窘,“靠在一棵树上”的小克里斯朵夫的办法,由文学所提供的敬畏生命的取向,它是永恒的。文学有让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民相逢并相互理解的力量。中法作家讲述的故事、吟咏的诗歌,让彼此互相认得,更加熟识,认得更多,中法文学一定要一再地相逢。
出席论坛的还有法国国家图书中心总干事帕斯卡·佩罗(Pascal Perrault)、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张洪斌等。活动得到法国文化部、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名人委员会和法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