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
作者:张清华
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ISBN:9787559868459
内容简介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由北师大教授张清华“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从写作的文化身份问题、如何升华现实经验、文学对现实的伦理溢出、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连通等不同的角度讲解虚构写作。作者作为创研者和教学者,从事过诗歌、散文创作,融合了几重身份经验,以创作者会遇到的写作问题切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揭开了文学创作的“神秘”面纱,为创作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写作方法,是一部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创作参考书。
作者简介
张清华,1963年生,山东博兴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时间的美学》等学术著作15部。学术编著有《百年中国新诗编年》等10 余种;曾获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北师大教学名师奖等;曾讲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另外涉猎诗歌散文写作,出版诗集《形式主义的花园》、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春梦六解》等7 部,获多种创作奖。
目 录
I 虚构写作十讲·之一
关于“自我”,或写作的文化身份问题
一 作者与文本间的因果与互证
二 不同时代的文化人格类型
三 新文学以来写作者文化人格的演化
四 人文主义精神与写作者的文化身份
II 虚构写作十讲·之二
从虚构开始,到有效炼意
一 “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二 虚构的理解和操作:一个案例
三 虚构与叙述中的增值:又一个例子
四 以“寓言”赋予虚构意义:一个伟大的例子
III 虚构写作十讲·之三
如何将现实经验升华为精神性命题
一 去往灵魂处境的现实
二 如何洞烛和彰显人性的幽暗
三 历史叙事的心灵化处置
四 如何使历史和现实变为寓言
IV虚构写作十讲·之四
僭越与豁免:文学对于现实的伦理溢出
一 写作者的伦理旨归与主体拷问
二 艺术伦理对世俗伦理的僭越
三 诗歌写作中的“道德豁免权”
四 写作中暴力问题的伦理尺度
V 虚构写作十讲·之五
如何向一个古老的叙事致意
一 什么是“原型”,又如何向其致意
二 原型的类型有哪些
三 一个“物归原主的原型”
四 一个当代的复制:《一坛猪油》
VI 虚构写作十讲·之六
戏剧性和抒情性问题: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
一 小引
二 何为小说的戏剧性与抒情性
三 叙事中的戏剧性:对话与复调
四 典型的复调小说:《花腔》及其他
五 抒情性、“意象小说”及其他
VII 虚构写作十讲·之七
如何使作品的结构获得形式感
一 什么是作品的形式和形式感
二 鲁迅小说中的细节“重复”与形式感
三 先锋派小说例子:形式主义要素
四 长篇小说中的形式与“中国故事”的讲法
VIII 虚构写作十讲·之八
如何构建叙述的历史与无意识两种深度
一 小引:通向历史或现实深度的道路
二 代际经验书写与可能的历史深度
三 历史与无意识的混合:深度构建的策略
四 通过无意识抵达历史之痒或历史之病
IX 虚构写作十讲·之九
如何写一篇“创作诗学”的学位论文
一 文学研究的框架、概念与几个关键维度
二 “创作诗学”研究的是写作的机理与奥秘
三 创作诗学的选题:一些例证分析
X 虚构写作十讲·之十
从精神人格和公共经验的角度看
一 寻找写作的精神原型或思想背景
二 寻找原始的精神母体
三 人格见证对于写作的感召和引领
四 公共性、经验化与作品价值的提升
前 言
本书是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课堂的讲稿,依据录音整理而成。
2013年,随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成立,学校要求文学院强化文学创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彼时恰好我在文学院担任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在学校和学院的督促下,我们于2015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二级学科下,开设了“文学创作”专业方向,力图依托国际写作中心,在一批著名作家的支持下,探索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路径。
在专门为该批学生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门“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我与张柠教授合开的,每人讲半个学期,恰好为八次课。我便为自己设置了八个题目,都是我认为关于文学写作的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我自知远水难解近渴,不能把课讲得太理论化、体系化,搞得知识和概念满天飞,弄一套看起来吓人,实际又与写作没太多关系的说辞。而是力求贴近写作的实际,让学生尽快上手。虽然我不是小说家,但毕竟多年从事当代文学批评,且认真尝试过诗歌与散文写作,所以自认为还是有些许心得,能够从实践出发,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一些提醒和帮助的作用。
但后来情况又有变化,2017年始,我们又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合作,以有一定创作基础的青年作家为目标,招收了同一专业方向的“作家研究生班”。两拨学生合并开课,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能只考虑“零起点”的在校生,还要考虑“高起点”的成人班,因此不得不又对原来的讲课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提升。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格局和框架。
2018年,笔者得益于学生的帮助,将课堂所讲做了录音,并由几位研究生同学整理出初稿,但说实在的,此稿还非常粗糙。2020年之初,笔者受南京大学教授,也是《扬子江文学评论》的主编丁帆教授之邀,将此稿做了深度加工,分为数讲,在该刊发表。丁帆教授是笔者在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时的导师,有恩师之命,自然不敢懈怠,趁庚子大疫,居家线上工作期间,我相继修订了大部分稿子,所剩部分,又在2021年陆续完成。
付梓之时,思忖再三,定名《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
虽然名为“十讲”,实则为“八讲”。其中第九讲,是专为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量身定做”的,旨在告诉他们如何以“创作诗学”为论域,写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以区别于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此问题亦须啰唆两句,所谓“创作诗学”,其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写什么”,甚至也不是“写得如何”,而是“怎么写”的问题,要求研究者不是站在一个“读者”的立场,而是直接作为一个“作者”来看,研究的是写作本身的技术问题。至于第十讲,纯属凑数了,是笔者在鲁迅文学院的一篇演讲的录音整理稿,主要涉及诗歌写作的一些问题,与小说写作关系不大。
最后是关于“虚构写作”的概念。从狭义上说,读者不难理解,我在本书中主要谈的是小说,但就本质而言,所有的“写作”都是“虚构”活动,诗歌、散文等文体也应包含在内,所以,其中有一两篇略有偏离,也应该不是问题。在前面的八讲中,除了第四讲谈到写作伦理问题时稍涉其他文类,其余基本都是专一谈小说。所以,本书的“虚构写作”,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小说写作”。
最后再强调一点,就是本书在写作策略上的“去知识化”诉求,因此,并未涉及太多资料引证;但同时,笔者所讲也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些既有原则性,又有技术性的问题,所以实操感尚嫌不足。
但不管怎么说,它反映了我目前在写作方面的系统思考,成败皆为个人能力所限。
成书之时,更感念丁帆教授吾师的督促,若无去载年初他的鼓励,这些东西还会如一堆建筑材料,胡乱堆放于某个角落,而不会这样快地成形为一本书。
毕竟因写作经验与视野水平所限,此书一定还会有许多问题,观点思路也未必都能够立得住。所以恳请各位同行以及写作界的方家名宿不吝指正。
2021年11月28日
北京清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