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在长沙举行
7月27-28日,由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南大学主办的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在长沙举行。27日上午,揭牌仪式在中南大学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宋向伟,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游和平,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军出席揭牌仪式。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明献主持揭牌活动,宋向伟宣读关于成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的批复文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中南大学教授晏杰雄被聘任为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主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新少、副教授邹理被聘任为副主任。王光东、季进、张光芒、贺仲明、王春林、刘大先、刘艳、鲁太光、李松睿、杨辉、张丽军、郝敬波、张涛、陈培浩、颜水生、葛大伟、田振华、李浩、张楚、沈念、易彬、陈婵、田梦等作家、评论家、学者与会。
吴义勤讲话
吴义勤在讲话中指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全国文学界正在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之际,举行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目的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湖南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地,在中南大学设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具有特殊意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十周年。在这十年间,中国作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新的方法路径,推动新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共生共荣,互为促动,良性发展。2023年,为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更好地推动对于新时代文学的研究与阐释,更好地总结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成就,中国作家协会决定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牵头,与有条件、有当代文学研究力量的高校深入合作设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通过制度化、机制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加深加快对于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研究。自2023年以来,已分别在江苏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挂牌成立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并组织了多次高规格高质量的新时代文学论坛,在文学界、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对于研究中心的未来运营,吴义勤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加强中心的政治建设和导向建设,要切实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中心组织的论坛、会议、讲座以及成果发表出版等要把好意识形态关,要守好阵地,切实与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作斗争;二是加强能力建设,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学术性。要打通高校与社会研究的关联,打通现场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关联,打通理论思潮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的关联,同时加强资料建设,成为新时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资料中心,要在人才、成果、资料方面都能卓有成效,切实推动新时代文学研究深化与繁荣;三是要保持中心的开放性。要探索设置面向全体研究者的中心研究课题等方式,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吸引全国的批评力量、特别是社会的力量、新生的批评力量进入平台,面向网络和新媒体等开放研究成果、推广研究成果。加强文学研究的现场感和同步性,研究要跟上新时代文学的节奏与步伐,要有能力对新时代文学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归纳,发挥文学智库的功能;四是要切实发挥阅读引领作用,营造浓郁文学氛围,厚植高校的文学土壤,培养高水平的文学读者。
游和平致辞
游和平在致辞中表示,湖南文学在社会时代发展的重大时间节点、重要历史时刻始终在场,湖南作家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历史任务与时代使命,浓墨重彩、饱含深情地描写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创作了一大批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立波、蒋牧良、康濯、柯蓝等一批作家从全国各地回到湖南,深入采访创作,坚守现实主义传统,探索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完成了《山乡巨变》等代表性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湖南省作协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学研究工作,近几年在组织文学名家讲堂、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论坛、召开重要作品研讨会、加强与学术刊物的合作、设立文学研究课题专项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研究中心挂牌后,湖南省作协将利用好这个学术平台,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文学研究,培养湖南省新时代文学评论人才,推动湖南文学创作勇攀新高峰。
何军致辞
何军在致辞中谈到,近年来,中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2013年来校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作协与学校合作共建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学教育、社会服务等领域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有力促进学校语言文学学科的升级改造,助力培养了新时代文学研究人才和新一代青年读者,协力提升了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推动师生投身新时代文学研究与评论,擦亮与彰显新时代精准扶贫首倡地、《山乡巨变》创作原型地、“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地等文学地标,促进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进程。
宋向伟宣读中国作协批复文件
吴义勤、麦家、游和平、何军、范明献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
何军为崔庆蕾、晏杰雄颁发主任聘书,为刘新少、邹理颁发副主任聘书
文学名家圆桌对谈
揭牌仪式后,举行了以“文学与现实及时代的关系”为主题的文学名家圆桌对谈。麦家、李浩、张楚、沈念四位作家,在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的主持和提问下,展开了精彩交流。作家们谈到,文学与现实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不仅包括“日常现实”,还有“心理现实”,即日常现实的折射和反映。对于写作者来说,心理现实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日常现实。作家写的事情可能是虚构的,但所反映的心理现实必须具有真实性。文学可以记录一个时代最前沿、最深刻的思想,可以反映当时人们对生活、对人性的丰富认知。因此,我们对时代和现实的记录,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从各种表象中提炼、萃取出“结晶体”。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我们都需要对时代进行深度开掘,寻找到一些本质的东西。
新时代文学论坛
当日下午,以“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传统、发展与实践”为主题的新时代文学论坛举行。论坛由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彬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的历史高度”“《山乡巨变》:中国当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传统经验梳理”“清溪村:文学助力打造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村庄的实践经验”等议题展开研讨。会上,专家们梳理并分析了当下时代的三种乡村书写模式及其传统,并尤其肯定“具有启蒙性质的乡村书写模式”。大家表示,21世纪中国乡土文学走向“新城乡文学”,书写新现实、新民俗文化和新农人形象。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时刻,作为周立波山乡巨变书写的原型地,在湖南举行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具有标本意义,有利于发挥新中国以来农村题材创作优势,彰显新时代文学的历史主动性,积极参与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研讨会现场
28日上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举办了“麦家长篇小说《人间信》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新少,以及参加此次系列学术活动的专家学者们与会。研讨会由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晏杰雄主持。
吴义勤在致辞中指出,《人间信》是一部在题材和叙事上都充满探索性的小说,全书重新回归个人生活,探求普通人的悲喜,向个体精神内部深度开掘。这部小说深刻呈现了原生家庭和童年经验对于人的精神人格的巨大影响,是对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中审父、弑父传统主题的拓展延续。“父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这种主题的书写在先锋小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审父过渡到审子,这与父亲主题相比更有意义。此外,本书塑造了许多有典型特征的饱满形象,充分体现作者强大的写作与叙事能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间信》是麦家从谍战小说回到日常写作、生命叙事、心灵探幽与艺术经营的转型之作。小说致力于处理家庭伦理的多重关系和发现“自我”主体间性的复杂性,展现作者直面幽暗内心的勇敢尝试。全书既是历史和时代的对话,也是与自我的对话,融合对历史、故乡、时代、自我的思考。此外,全书采用片段化诗性叙事,保持了自身的叙事探索,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感受。
研讨会最后,麦家感谢与会者对“我”的内心的尊重和关注。他坦陈这是心灵之书与治愈之书,自己的内心长期被童年困住,很难打开心扉,和周围环境关系疏离。这次创作《人间信》是一次难得契机,让自己的内心得以放松和治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