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时间的证据》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安琪  2024年08月06日14:57

《时间的证据》

作者:安琪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ISBN:9787517148449

让文物有人的温度

胡少卿

在拿到《时间的证据》的时候,刚好读完安琪的另一部诗集《暴雨和绵羊》。后者收入了安琪的游历诗,作品多以地名命名,是山水行旅中的所思所感。如果说《暴雨和绵羊》是在空间中展开世界的多样性,《时间的证据》则是在时间隧道里汲取古今对话的乐趣与张力。

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的出土文物是时间结晶而成的秘密。近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博物馆、文物受到大众空前的关注,《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视频节目,《年方六千》等文博普及类读物均广受欢迎。不过,用新诗的形式,为文物写一本诗集,就笔者目力所及,《时间的证据》乃是第一次的尝试。诗人进入文物的方式与考古学、历史学进入文物的方式有所不同,不是科学的、考证式的,而是非常的感性和个人化。她忽略了人们通 常关注的,而关注了人们通常忽略的。她追求的不是确凿的知识、历史的真实,而是想象和感性的完美,如愿意相信覆叶琥珀是因秋叶而落的“老虎的眼泪”(《老虎的眼泪——题覆叶琥珀饰》)在这本诗集中,安琪是一个文物的普通观众,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诗人,还是一个充满悲悯之心的人文主义者。

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大话西游》里有一个吸食人灵魂的妖怪,凑在睡着人的鼻子上吸一口气,该人就失去生命;安琪在《时间的证据》中做的是相反的工作:朝沉默的文物吹一口气,让它们有了活气,众声喧哗,言笑晏晏。作者将生活场景、内心活动加诸文物,让文物开口说话,使文物生动、舒展、和蔼可亲,犹如在开水中泡开茶叶,读者便可品尝文物蕴蓄的时间之味。作者以个人经验、个人视角来与文物对话,在延伸性想象中,体现的是现代人文价值观:对个体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对日常生活的推崇,对历史中陈腐因素的唾弃。她对已跽坐两千多年的彩绘女俑说:“你如此温柔、恬静,和我妹妹 / 没有什么两样,起来吧,你”(《起来吧——题彩绘跽坐女俑》);看到尖底瓶则想象,为了避免尖底和井壁碰撞,“我需要制作这样一口水井 / 井壁上贴满了棉布:柔软 / 温存”(《撞——题尖底瓶》)。作者是站在今天俯瞰历史,充分利用了因为时间距离而具备的“后见之明”。她的思考无疑带有现实关怀。《制度——题彩绘天王俑》里写:“恶如何除得尽? / 应该有一种制度抑制 / 恶的产生,仅仅依靠 / 天王的拳头/ 是不行的。”

安琪的写作状态不免使人想起福楼拜的名言: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多年来,她的生活重心一直在围绕诗歌旋转。《时间的证据》展示了一个成熟诗人的精准笔触。在《劲——题白玉龙纹杯》里,作者写:“工匠太狠心并且手艺 / 也太高超了 /他把龙固定在杯壁上的劲 / 远远大于龙游出杯壁的劲。”用这两种“劲”对比,妥帖地言说出了观众能感受到但却难以形容的对于刻工艺的赞叹。与以往居于主流的急促和沉痛的诗歌风格不同,本集中的诗歌风格出现了一些新变,可能和作者中年后心态的余裕有关。有许多对话富于戏剧性,有许多摹拟很幽默,有许多想象富于童趣,比如《啃》《馕》。文物的古老和诗人的天真之眼相映成趣——可不,在古老面前,人们很容易就变成孩子。

在长时段的诗歌写作中,安琪都展现出那种倾泻而下的诗才。她的诗中仿佛有一道从高空流泻的水流,给人滔滔不绝、银辉遍地之感。该怎么描述这样一种写作特征呢?在读完《时间的证据》之后我想,这大概可以归之于汉语中“赋”的传统。赋作为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之首,在后世演化为“赋”这种文体,在古代中国长盛不衰。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后赋体才渐被抛弃。但赋是汉语内在的一种能力和气质,总在召唤着它自己的继承人。赋是铺陈,是延展,是文气汹涌,是文字自我滚动的能力,也是气象与格局。我曾在王安忆小说中感受到这种“赋”的能力,现在我觉得,安琪诗歌,也体现了汉语“赋”的能力。

集中《咏鹅》一诗与骆宾王的同名作品对话,暗示了此诗集的渊源——《时间的证据》全书都可视为古典咏物诗传统的当代赓续。我曾有点偏执地认为,新诗很难写命题作文,倚马立就、即席赋诗是古典诗歌特有的能力,而新诗需要沉淀、需要迂回和取舍。安琪此前曾豪言:你给我写下三个字,我就能给你写出一首诗。《时间的证据》里的许多诗都是一日数首写成的,而又各有可取之处。安琪的这种写作方式让我之前的看法产生了动摇,如果有足够的才华,新诗或许也可以写命题作文,也可以倚马立就。

安琪曾经历激情喷涌的写作阶段,这个阶段和她的青春期重叠,也和她漂泊、动荡的生活现实相互映照,诗歌和人生呈现度合一的关系。她在诗集《美学诊所》的后记中自述,生活稳定下来之后,她面临一个在“安宁心境下”如何继续写作的问题。《为白浮泉枯竭的水写一首诗》(2019 年)里,她将白浮泉的枯竭与自己灵感的枯竭相类比,“同病相怜”。《石鼓,谈诗》(2022年)里,她写:“而我已人到中年 / 而我已挥霍完属于我的那条 /江 / 现在是我开始掘井的时候了。”探索新的人生境况之下的艺术表现方式,是安琪近年在写作上的核心关切。无论是天启般地进入绘画领域,还是有意大量写地理和文物诗,都是诗人施展创造力的新形式。地理和文物,都带有稳定性,根基深厚,安琪以澎湃诗才切入这些领域,有戴着锁链跳舞的味道。早年长诗写作是在文本中漂流,现在的短诗写作则是在稳定的存在物中挖掘。诗人摸索以新的方式压榨出自己多面的才华,她试图在平静的框架下容纳更深广的内容。

还是胡亮说得好:“她最终必将以自己的摇曳生姿、变幻莫测,以艰难而永远的不成熟,给批评和批评家带来各种各样新颖的挑衅。”(《美学诊所》序,2017 年)打开这本书,去赏鉴诗人安琪的又一次艺术冲锋吧。

2024 年 2 月 21 日

胡少卿,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公众号“胡少卿文学课”主持人。著有学术论著《驶向开阔的世界》等多部,诗集《微弱但不可摧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