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听到时光流淌的声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皖心  2024年08月07日11:09

认识沈俊峰,是从“掼蛋”开始。他和我是对家,本以为像我这样拙劣的牌技,一个回合他就会嫌弃,可每次他都能把我掩护得很好,还能把一把稀烂的牌打成赢家。

他的牌技和他的文字一样,节制而又隐忍。在这个匆忙的时代,一切都变得短期、短促、短视,节制就显得尤为珍贵。写作是人生的一种梳理和对视的方式,最动人的地方,往往是那些我们容易忽视的细节。而他的散文偏偏就在细节里让你感受生命的哲思与启迪。在《默化成树》里,他说:“树这一生,其实就是与命运不断进行抗争的过程。所谓命运,大多时候是来自外界的威胁和压力。黑夜、寒暑、风雨、雪雹、雷电、大火、砍伐……都对它构成致命的威胁。但是树毫不畏惧,坚忍挺拔,汲天地之精华,以无言的力量,默然向上。”他在说树,也在说自己。

很喜欢《让时光朴素》这个书名,关于这本散文集的书名,我们不止一次聊过,他一方面说时光奢华,一方面又说没有时光,这看似很矛盾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内敛含蓄而又纠结的人生态度。他文字涉猎的范围比我想象得要广阔,他喜欢素食,他用约束胃的方式约束自己。他担心的事情太多,他担心人类过度的享受会演变成一场灾难,担心地球污染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觉得水是生命之源不得不珍惜。当一个作家在仰望广袤的星空、俯视辽阔的大地时,他就会感觉到一切个体的生命,在宇宙里是那么脆弱和渺小。所以,他会迷茫,会惆怅。

许是因为相同地域的原因吧,他的文字带给我的不光是情感上的共鸣,更是一种掩卷长思的追溯和对乡村最纯粹的敬畏。比如《水》中,他写道:“那条河,名字太大众,叫桃源河,距我家不远。其曲折宽阔,水清透底,经年不息,从大山中蜿蜒而来。河的拐弯处,是河湾,河湾成了水潭。水潭像一口硕大的水塘,深且静,几乎看不出它的流动。奔向水潭的水,哗哗地流淌,到了水潭,便无声地静默,宛若一个人的静思,待出了水潭,又是哗哗地流淌,涌起雪白的浪花,奔向远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怀念,是因为失去,有多少“过去”值得“现在”的怀念。

一直认为,藏情是散文最有质感的写作方式。

如家乡安徽蚌埠盛产的河蚌,在淤泥里生长,内化、凝结,变成珍珠,变成有光芒的存在。在《坐这里看一年的雨》一文中,他描述:“ 山里雨多,有雨,我坐这里看雨,无雨,我看太阳,太阳不出来,我看天,或者,看山枯水瘦,看绿肥水涨,看漫野山花,看翠竹似海。坐于寂静,天地在心,正气盈胸,不让欲望植物一般无顶地疯长。”这种看似看雨的心境,其实早已脱离了他看雨的范畴,他在看雨,也在看自己的内心。

对于生活在物质贫乏年代的人来说,谁还没有几段关于小河、老屋和牛羊的回忆。第一次读沈俊峰的《在城里放羊》,很是震惊,但又感觉这样的题目倒真是符合他的气质,不露声色,又声东击西。他说:“我还是喜欢在城里放羊,放羊让我心安和开阔。……我呆呆地看着那群羊,我无法将那群羊从脑海中抹去,就像一个跳跃的音符,一枚金黄的落叶。而且,我竟然在某一天有了吃惊的发现,从我进城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放羊了。放羊时,天空总是那么高远。”

实话说,我也喜欢这样的方式,我也想突破城池的重围,但我没有找到羊这样的突破口。在这么一个快节奏而又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坐在京城蜘蛛网一般的地铁上,我也想找一个可以放羊的地方,但又不想一直放羊。就像沈俊峰说的那样:“很奇怪,在高楼大厦的空隙,我总是能够寻找到逝去的柔软和温情。这是我待在城里的理由和支撑吗?我喜欢城,却总是想着飞离。我享受着城的繁华,却总是情不自禁灵魂背叛。这是城的魅力和风情,也是我的痛苦和幸福。对城,我崇拜,却也是爱恨交加。这便是一颗俗世尘心的纠结和痛苦吧?”

其实,人生的很多境遇,都和打牌一样,谁不喜欢有几个“王炸”,那种放开膀子甩出去的爆破声,不但威武响亮,还让人心潮澎湃,可那样的次数,毕竟很少。

在《让时光朴素》一书中,《父母是孩子的一座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也是我读到父亲写女儿出嫁时最深情、最感人的一篇,甚至在写这段文字时,我都想刻意抹去。他写面对女儿出嫁时那种幸福、不舍、伤感、悲情的文字,看得我泪流满面。我想到了我先生第一次身为人父的那种骄傲,想到了他对女儿的那种溺爱,想到了身为70后的他对只有一个女儿的心酸和无奈,想到了他出差时满世界为女儿寻找花裙子时那种执狂,却怎么都不敢想,有一天,女儿也会长大,也会成为别人的新娘。就如沈俊峰在文中写道:“自从有了女儿,便有了一种奇妙的感受和改变。不知不觉中,变了心性。铁石冷硬的心,慢慢地柔软、温暖和慈爱,不再与人争强斗狠,不再粗声大嗓咆哮,不再说粗话脏话,温和理性,心性向善。所有的改变都像春雨润土,长在肉里,淌在血里。女儿是美的天使,美的天使需要在天使一般的环境里长大,不能受到任何的委屈和伤害。女儿所有的哭笑痛怨怒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情绪,都牵动着父亲最细末的神经。”

他在这篇文章中更愿意敞开心怀,面对真实的自己。他说:“一晃二十多年,就像做了一个甘蔗般的梦,有着悠长的甜。冷不防,这个日子如同一辆急刹停住的车,一下子顶在了鼻尖下,难免让人心乱神慌。”女儿的出嫁,意味着我们的人生也到了一定的阶段,那种彷徨、无助、幸福、悲伤虽然在他的笔下一忍再忍。但从孩子的出生到出嫁,这一段时光里不仅仅只有孩子的成长,还有被柴米油盐折腾和疲于奔波的日子,还有自己青春的流逝,还有那么多根本没有来得及享受的时光。如他所说:“人生的滋味,需要一点一滴慢慢品尝的,就像时光的四季,任何一天都不要浮皮潦草,因为,世上没有哪一天是风景完全相同的。所有的时光,都是上苍的慷慨赐予。”

一个人能深刻认识自己,那叫清醒。一个人能把自己深刻认识变成感动别人的文字,那才是智慧。就像他在另一篇文章《暗流》中写道:“ 人很像一条缺氧的鱼,浮于生活的海,努力昂扬起头颅,身子却沉于水中,对水面下的幽深一无所知,但是心头总有一种未知的恐惧,实实在在地似要往下拖自己的腿脚。”虽然他在文章中用隐忍而又克制的方式描写了在医院里的所见所闻,但这一切对我来说就像电影的回放,那些被文字隐藏的表情和面具,我都有过。

走过半生烟雨,经历了,就懂了。他在《满楼灯火》中描写和父母走失的片段,看似很温暖,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拽着你,让你跟着他的节奏去想一个中年人的生存状态,女儿成年出嫁,父母年迈已衰,生老病死和离别都将成为人生的主题,有谁愿意退出曾经鲜活的人生一本正经地老去呢?那种简单而又近乎白描的文字背后就像他写的那样:“心慌得失措、无助、恐惧,像是身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或者是孤舟辽阔的海洋,一个人影也看不见。我甚至感到绝望,有一种走着走着就散了的苍凉。”而在结尾处,又让你看到了黑暗中的明亮:“此时,满楼的灯火,像繁星点点,灿烂一片。”

他在用他至真至诚的写作,抵达自己。他应该是经历了很多,他从我熟悉的那片土地上走来,带着皖人的豪情,他能在大别山的皱褶里如鱼得水,也能在拥挤的城市里气定神闲。他更像是一条鱼,携带着不可能安分的自己在悲悯起伏的文字里畅游,启迪别人的同时,也感动了自己。

读完整个集子,合上书本,我仿佛听到了时光汩汩流淌的声音,一个人的生命姿态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