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月光密码》:“隔山”的行业与“不隔”的小说
来源:收获(微信公众号) | 刘小波  2024年08月07日08:36

虞璐琳的长篇小说《月光密码》是一部地道的“行业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芯片事业发展历程的故事。单从芯片本身来说,这是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近年来甚至被炒成了“网红”题材。但是从其内部的研发生产及产业运作来讲,很难有普通人能够熟悉这其中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而言,作品算是典型的行业解密之作,“隔行如隔山”的行业规律必然带给阅读者不小的接受挑战。好在作家并没有过多描述那些纯专业领域的东西,而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讲述,注重商海的各种博弈较量,将行业小说和个体的成长奋斗结合起来,呈现出了与日常叙述相吻合的面貌。

《月光密码》围绕一个科技团队归国创业来展开书写。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一世纪初,那时的中国芯片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主人公张海潮带着创业团队自硅谷来到张江,立志要在通讯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们面对重重困难,频频遭遇资本的诱惑打压以及国际芯片企业的围剿和技术的封锁,还有一些内部原因,如自己团队同伴的质疑、家人的不理解等,可谓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以张海潮为代表的创业者们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当然,张海潮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有中国芯片行业几代人的努力和成果在支持他。

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小说,书写的是一群“高智商狂人”,他们都是芯片从业者,这些人和这个行业一样,低调却充满魔力。创业的过程荆棘密布,商场就是商战,矛盾冲突集中展示,与竞争者的过招、与资本的博弈、与自我的较量。小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溯,在那样一个时代,创业成为了主调,与此同时泥沙俱下、鱼目混杂,各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接踵而至,人性在丧失,道德在沦丧,唯利益马首是瞻风靡了许久,作品中不断有这样那样的打着资本与商业的幌子,丧失做人底线的暴发户,张海潮与这些创业者们形成了对照。个体成长始终是作品的主线,主人公留学海外,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学成归来,开始探索属于自己国家的技术标准,一路披荆斩棘,保持了高贵的人格品质。创业的成功与个体的成长蜕变与自我升华结合起来了。最终,在一种理想化描述中,他们获得了成功,也完成了人格的升华。

新时代的民族发展史更多的与创业有关,这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使然。柳青的《创业史》为作家们树立了一种创业史书写的标杆,多年来几乎无法逾越。一代一代的作家都在不断回溯这样的书写。创业几乎是每一个时代的主潮。往更大的方面说,《月光密码》是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关注。作品以通信行业为中心,书写中国通信制式艰苦的探索过程。联系到近年来关于科技行业的国际竞争形势,就会更加明白小说的现实指向性。自主创新成为时代关键词,小说也是对此的深入诠释,小说始终将个体的发展置于国内国外两方较量的大背景之中。将自主创新提高到民族荣辱和国家安全的高度。芯片被列为了“卡脖子技术”,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和希望。芯片关乎着人类的科技进程,决定着航天业、通讯业、汽车制造业、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的发展,而芯片的研发,短期内很难有回报,一投入就是十几年的时光。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几代芯片人为这个行业默默奋斗,砥砺前行。这些,都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行业小说一向具有其局限性,最大的局限就是读者对行业不熟悉所导致的接受隔阂,而《月光密码》在进行行业书写的时候,聚焦的多是大家熟悉的生活领域,对芯片本身的研发复杂过程并没有太多涉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业揭秘之作。行业小说因其专业性、独特性、小众性,对一般读者而言往往具有很大的挑战,作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消弭了这种代沟。《月光密码》书写了创业的艰辛,如政策的不明朗、保守势力的阻挠、国际同行的封锁打压,等等,这是所有行业的共性,人的坚持、人性的坚守也都具有普遍性。这份普遍性的提炼,是小说“不隔”的根本。

作品是深度采访的结果,具有剧本化的底色和小说的特性,阅读障碍也得以清除。作品戏剧性较为浓厚,这从人物关系上就可以看出。又比如如此诗意化的题目,源于文学性加持的努力。这是一部文学新人的作品,算是一种尝试性书写,作者是科班出身的职业编剧,有留学海外的经历,涉及音乐剧导演,大学老师,翻译,美食博客博主,影视公司副总等多个职业及领域,这些都是作品生活性和可读性的来源。在大量深度采访的基础上,将自身经历部分融进小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成分,这些都是作品“不隔”的保证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小说不断涌现,如詹东新的《晨昏线》聚焦中国的航天事业、秦北的《归心》聚焦高新技术行业、黄香萍的《中国智造》聚焦先进制造行业等。我们能够享受终端的产品或服务,却对整个行业如此陌生,这些文本呈现或许能够带来一丝的行业揭秘。不过,如何能让文学性吸引读者眼球,缩短审美距离,减少陌生感,做到“不隔”,仍需要行业书写者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