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浦到孙端
绍兴的黄酒小镇东浦河流众多,旁依河道而建的长廊和各种错落有致的小桥,使水乡小镇东浦变得四通八达。泊在桥边、河埠头的乌篷船,随着轻柔的微风摆动。红鲢鱼在清澈的河中,敏捷地晃动着尾巴,尽情游弋、觅食。
在东浦,可以在河埠头席地而坐,如果去附近的小店花四块钱买包鱼饵,在岸边一撒,鱼就蜂拥而至。我问一位售卖鱼饵的小店主,这鱼都是镇里养的吗?他斜乜着眼说,都是我们个人养的,鱼饵批发来的,游客买去投喂红鲢鱼,能让河水灵动、活泛起来,你买两包如何?我说还要去孙端的皇甫庄和安桥头,不买了。他撇过脸叹气地说,赚一点小钱不容易啊。当我离开小店主时,用绍兴方言大声对他说,这次来得急,下次带朋友来旅游,一定照顾你的生意。
离开东浦去孙端的皇甫庄时,已是薄暮时分。
多年前的一个盛夏季节,我到过四面环水的皇甫庄,那时高架公路还没有开通,车一直在路上七转八拐地寻找。这次,导航很快把我们带入皇甫庄贺家池旁的村文化广场,下车后,我漫步到西侧的包公殿,眼前是一条宽阔的大河,微风吹拂着清粼粼的河水,如果临水搭个戏台,就成了鲁迅先生《社戏》中船上看社戏的场景。包公殿的东侧,是皇甫庄的村史介绍窗,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一书中散文《范爱农》的主角就是皇甫庄人,皇甫庄也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祖居、范仲淹后人聚居地,并且还是鲁迅外婆家旧宅。据说清同治六年,鲁迅的外祖父从户部隐退还乡,嫌安桥头旧居逼仄、狭窄,就典居了比邻的皇甫庄旗杆台门范家西边的半个台门。鲁迅幼年时,常在皇甫庄的旗杆台门小住。1893年,受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影响,鲁迅和他的二弟曾在此避难,约有半年之久。
已近黄昏,村文化广场鲜有人影,就在我们漫无目的地在皇甫庄四处游逛,打听旗杆台门时,碰到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年轻人,他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带路。皇甫庄小巷逼仄、弄堂狭窄,因有了他的带路,我们很快就到了旗杆台门。年代久远的旗杆台门没有高大的围墙和乌黑的大门,倒是有一间南北墙体已毁坏的宽敞厅堂,隐约中透出曾经的威仪、冠冕,但它却被一排锃亮、沉重的铁栅栏锁住入内的通道。伸长脖子往内东瞅西瞧,空旷、荒芜的道地上,已长出许多杂草,整个旗杆台门日渐颓败,可见很少有人光顾这里。
此时,年轻人找到了和旗杆台门隔邻的一位中年男子,他兼职管理旗杆台门,闻知我们是专程来的游客,热情地替我们打开铁栅栏。入内,厅堂的东墙上,介绍旗杆台门的资料图片、文字说明都已褪色、变浅。关于光复会成员范爱农的介绍,依稀可见。管理员说,旗杆台门原是一座清代江南水乡园林式的居民大宅,主人范啸风系北宋范仲淹后裔,原先的旗杆台门南北共有七进,厅檐下高耸旗杆,故称旗杆台门。鲁迅外婆家曾一度客居西边的楼房近三十年。1955年,旗杆台门改为皇甫庄小学。
当我们行走在空旷、荒芜的道地上时,果然在西侧看到当年鲁迅外婆家居住过的楼房旧址,两扇乌黑的大门外,醒目地挂着“鲁迅外婆家旧宅”的木质牌匾。旗杆台门是绍兴文物保护点,但是知晓的人不多,游客寻找鲁迅外婆家,多是去皇甫庄不远的安桥头村朝北台门。其实,皇甫庄和安桥头一样,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如《祝福》《故乡》《社戏》等作品,多是以这一带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为原型。
从旗杆台门出来,天空已染上淡淡的夜色。大家兴趣正浓,坚持要去安桥头鲁迅外婆家的朝北台门。车在高架公路上行驶了五六分钟,橙黄色的路灯已次第亮起,道路两边的建筑物上,是有关鲁迅的文化元素和墙画小品,文气流转,向游客展示着一代文豪鲁迅与外婆家水乳相融的关系。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他童年的梦境中。我们到了游客集散地的广场,有硕大无朋的球形顶篷,像鸟巢,北边还有戏台。直奔几十步开外的朝北台门,遗憾的是,早已过了参观时间。
绍兴称之为台门的房屋,一般属于比较像样,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朝北台门由鲁迅的外太公所建,临河,有船埠头。整个台门为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隔天井,最南边有个小花园,栽有花木,屋内地面铺清一色的石板。东西外墙底是三层石板垒成的“三板石萧墙”,彰显这是一户官宦府第。在江南地区,像这种坐南朝北的台门建筑并不多见,这也是“朝北台门”名称的由来。
离开安桥头村时,闪烁的灯火映照出朝北台门的明朗,因为鲁迅和他的文字,这里格外让人留恋。虽然这次没能走进朝北台门,稍有遗憾,但在朝北台门东边外墙旁,我们跓足,伸出手掌,轻轻地抚摸粗砺的外墙,心里生出许多幽思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