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 |   2024年08月16日16:15

文学史研究方法、经典文本新读、佚作的发现与重新阐释,这是本期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重要维度。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中,程光炜的文章围绕文学史研究中的“选题直觉”问题,从对材料的批判性反思、直觉与研究性理解的关系、不同历史人物与不同材料之间的对照认识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方法论思考,体现了论者对当代文学史一以贯之的治学思路,呈现出论者在学术探索中不断系统化,走向深远的轨迹。熊辉的文章对“十七年”社会主义初期国家翻译策略与外交合作进行考察,梳理分析了此一阶段亚非拉文学翻译的整体情况,同时也指出倚重政治下的翻译造成的不利影响,对总结这一时段的文学交流有重要意义。

本期“重温经典”中,颜慧贤、刘川鄂从文本修辞的角度重新分析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在叙事模式与叙事视角上存在的问题,从批判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这个文本,当然,这仅代表论者个人的看法。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现象级的重要文本,《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上注定将会留下更多的研究与争鸣。而龙永干的文章以杨沫的《青春之歌》为个案,把文本与作者本人生平相结合,探讨“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问题。文章对《青春之歌》在民族革命场域中通过对传统文化心理的激活成功建构出知识分子作为革命历史主体的文本经验进行了总结,是一次带有个人思考的文学史细读。

本期文学史研究相关内容,还有一组特殊的,关于丁玲佚作小说《杜秀兰》的研究专辑。丁玲在1955年底至1956年初创作的《杜秀兰》是以农业合作化为背景的小说,小说手稿现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经过冷嘉整理,李向东、王增如校订,这部小说现得以重新发掘面向公众。这部作品的发现无论对丁玲整个创作历程的理解,还是对合作化题材小说的整体认识,都有着重要意义。本刊在刊发小说的同时,编发了五位专家对于丁玲及其小说的深入分析及解读,王增如对丁玲写作这一作品前后的经历和创作背景进行了说明;贺桂梅的分析从城乡结构变迁切入,分析“文学新人”塑造的价值与意义;何吉贤则在丁玲创作的整体历程中考察这部作品,认为这部作品表现了她一贯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程凯则从农村知识青年的出路问题考察丁玲“杜秀兰”人物塑造的价值与意义;而冷嘉的分析则从《杜秀兰》与同时期同素材的《农家父女》的对照阅读中,窥见小说文本断裂处显现的复杂历史问题。这几篇历史化的文本分析,是在社会历史的整体关联中作出的对文本的深入勾勒与剖析,有益于丰富丁玲研究的整体性。

除文学史以外,对当下文学现场的关注,对最新文本的及时跟踪、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批评与总结,对学术新作的评介是当代文学研究的另外一翼,也是本期的重点与亮点内容。

本期“最新文本”中,南帆对格非新作《登春台》的解读从“知识分子气质”的叙事出发,展示了四个人物故事交汇震荡及其形成的特殊叙述结构;马兵对张楚《云落图》的诗意品格与其对日常冲突转化为内在哀矜的写法,进行了概括提炼,充分肯定了作品对传统叙事的创新转化;沈杏培对徐风《包浆》的解读重点围绕紫砂叙事进行,而郝敬波对朱文颖《深海夜航》的剖析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询中展开;这四篇评论都是立足于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的基础上作出的评判,显示出评论文体的创造性与独立品格。

本期“作家作品研究”中曹霞对贺享雍“时代三部曲”的解析,从乡村振兴的主题书写进入,探索“乡土景观”再造的可能性,文本细读体贴入微,同时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分析亦鞭辟入里。书评栏目中,姜溪海对《城乡之际与斯文变迁》一书的评析在乡贤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传统分型中展开,颇具思辨性与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