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科学求真以向善向美的心灵血肉 科学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科学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现场
9月23日下午,“《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之科学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代读《人民文学》原常务副主编、《哥德巴赫猜想》责任编辑周明关于该作品创作和发表前后情况的书面发言。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以及刘慈欣、苏青、吴岩、庞贝、陈崇正、李丹莉、夏笳、星河、吟光、秦北等科幻科普作家先后发言,共同交流探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主持会议
更好迎接“科学的春天”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代读周明的书面发言
周明在书面发言中谈到,为更好迎接“科学的春天”,1977年《人民文学》拟策划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以文学启蒙推动思想解放大潮,呼吁营造国人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氛围。选定徐迟来创作这部以陈景润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后,在周明的陪伴下,他“一个星期采访,一个星期写作,一个星期修改,一个星期发稿”。《哥德巴赫猜想》一经刊出,在全社会迅速刮起了“陈景润旋风”。40余年过去,周明回忆起这段策划作品以及陪同徐迟采访陈景润的编辑生涯,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荡气回肠”的时代气息。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
“我与科学题材创作有幸相遇,首先就来自前辈徐迟老师的影响。”叶梅回忆起与徐迟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她表示,科技题材创作对作家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让人能更深层次地把握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当年为写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我采访了百余位科学家。高能物理展现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无穷与复杂,在采访过程中,我也被这些科学家的动人故事和崇高精神所深深折服。”
作家苏青
长期从事科普创作的苏青分享了自己与周光召、师昌绪、陆埮、李小文等院士、科学家交往的故事。他表示,自己一直深受科学家精神的滋养,“作为一名科普作家,我有责任把与科学家交往的这些感动记录下来、传播出去,感动更多人,也教育更多的青少年读者”。
“科幻作家一定要忠实面对‘变化’本身”
作家刘慈欣
刘慈欣认为,中国的科幻文学正面临关键的发展节点。“虽然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还不构成太大挑战,但按现在的发展速度,没人能说清几年之后会是怎样。这个巨大的变化会对传统文学作家以及科幻作家提出严峻挑战。”不仅如此,科幻读者群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心目中的读者群,其实和真正的读者群差异很大。以前预设很小众、很独特的科学领域和知识,其实有很多相关的从业者和读者在关注,这对科幻作家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幻作家一定要忠实面对‘变化’本身。”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
程绍武谈到,当下时代,前沿技术成为高频的社会热点话题。科技赋予科幻文学“硬核”内容,但人依然是科幻文学的核心要素,“科技题材创作应当增强文学性,更多关注和书写人类如何积极主动面对科技时代新挑战、新问题”。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
师力斌认为,科幻文学对现实的思考是及时而富有想象力的,给读者带来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阅读体验,深受读者及影视行业青睐。他谈到,科幻作家要重视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对传统人文领域的冲击,尤其是写作主体性、写作伦理及版权意识等方面的新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全方位发展科学文艺的多种类型
作家吴岩
吴岩结合在科幻创作、研究、教育实践等领域的经验谈到,近年来中国的科学文艺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多进步,并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科幻从业者要尽量走出舒适圈,进入未开发的蓝海,探寻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新质生产力,全方位发展科学文艺的多种类型,为科学文艺事业作更多有益探索。”
作家李丹莉
李丹莉认为,科普和童话的结合能够“拨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琴弦,使他们深刻共情万千物象,让科普作品超越时空,向更多青少年传递科学之美”。
作家陈崇正
“也许未来的科幻更多是充满了小切口的文化元素,比如机器人不但可以控制宇宙飞船,还可以成为最正宗的潮汕牛肉丸的鉴定师。”陈崇正结合自己的科幻创作探索表示,每个写作者都要找到自己的文学配方,提升自己的识别度。
作家夏笳
夏笳谈到,《哥德巴赫猜想》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科幻科普创作中的科学家形象塑造。“公众心目中的优秀科学家往往专注于科研工作,几乎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与社会交往,但没有科学家能够单枪匹马在实验室中拯救人类。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科技为人类共同利益而服务。今天的科幻科普作家,要在更丰富多彩的社会场域中描绘科学家的工作与生活。”
书写更多科技强国进程中的恢宏故事
作家星河
星河谈到,无论是青少年科普创作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科技纪实文学创作,科技题材创作都应当从不同视角进入当下社会现实,通过文学性的描述,让读者想象未来社会的发展,并思考科技时代全面来临之际人类的精神境遇。
作家庞贝
“长篇小说《乌江引》是对长征密电的一次解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密码破译团队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人类情报史奇迹。我写这部作品,是想将中国革命的技术含量呈现出来,并感染读者。”庞贝说,即便是革命战争时期,也有一些特别的科技元素参与到历史进程中,这需要作家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作家吟光
“文艺创作会受到科学的影响,反过来也要重视文学对科技的引导作用。”吟光结合自己进行跨媒介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谈到,当下的文艺工作者可以将更高审美、向上向善的观念注入各类科技文化产品研发当中,以提升文学主体性。
作家秦北
从事芯片题材小说创作的秦北认为,在全球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新兴科技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风云激荡的全球经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产业发展更关乎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希望自己能以手中之笔,记录和书写更多科技强国进程中的恢宏故事。
施战军在总结时表示,科学题材创作是富有生机的创作蓝海。当前,科幻、科普与科技题材创作力量的配置还不够均衡。“科幻文学已经兴盛起来,科普方面也有不少佳作,科技题材纪实文学也蔚成大观,但是现实主义科学题材的小说还是太少了。希望大家能突破这个具有双重认知门槛的写作领域,科幻、科普、科技题材三种创作力量齐头并进、人才辈出,才是真正美好的局面。”他还谈到,从《山海经》《搜神记》到《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从儒勒·凡尔纳、童恩正到王晋康、刘慈欣、韩松、麦克尤恩、刘宇昆,科技题材创作始终是古典与现代、科学观与人文观、想象力与责任心的交汇之地。中国的幻想文学传统具备伦理批判和价值规约功能,比如文学对人类生命体的责任意识、对科技伦理的提示和警示等,这为现代性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尺度,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和责任所在。希望未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科幻科普创作者能够从更高指向、更全方位的视角书写人类发展故事,将专业的科学视野与整全的价值尺度结合,赋予科学求真以向善向美的心灵血肉,抵达科学与文学交融的理想境界。
摄影:冯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