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维吾尔族)|长篇小说获奖感言
阿舍,本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银川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长篇小说《乌孙》,短篇小说集《奔跑的骨头》,散文集《白蝴蝶,黑蝴蝶》,随笔集《托尔斯泰的胡子》等。曾获宁夏文学艺术奖、《民族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等。
我生于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一个兵团团场,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中道要冲,属西域绿洲城郭之“渠犁国”,为汉代屯田重地,自古便是融多民族与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农业垦区,有放牧和耕种的本地人,有操着内地各种方言的人,有中原文化的传续与进发,有西域绿洲文化的浸润与创造。团场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当地群众、内地支边青年于万里荒原之上,共同营造兴建。
在此出生的我,天生携带一种个体的生命经历与经验——多民族文化身份。许多年后,我在他乡一再回望故乡,才终有所悟。这令我在面对日常里那些“分别心”时心怀畏惧。这心理并不凸显在生命的外部,它隐介藏形,默化在我的直觉、认知与审美里,坚固持久,构成了我内在的生命经验、记忆、情感与思考,造就了我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影响了我在文学中书写和想象外部世界的视野。
《阿娜河畔》中的阿娜河即指塔里木河,“阿娜”二字,是维吾尔语“母亲”的音译,小说中的茂盛农场可被视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发展史的缩影与片段。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诸多关于此段历史的体认逐日深化,由此生出一股写作的紧迫感,要让世人了解这段历史的壮阔与艰辛,看见那些无名创业者朴素明净的心灵。
写作中,如何对历史与文学、时代与个体、整体与局部进行推敲会通,如何在经验与想象、时间与空间上展开不同于以往的观照、思考和尝试,其间的每一项,于我都是新的挑战。《阿娜河畔》的创作,自始至终都是一次奋力打开自我、努力超越自我的文学实践。
“骏马”有着美好的寓意,奔放有力、优美灵动,是积极进取的力与美的象征,这些寓意令我在欢欣之余备受激励,也使我更加确信,只有让个体的经验与记忆融入历史与时代、融入中华文明的洋流,文学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