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永远的“梅君” ——写在梅兰芳诞辰130周年之际
来源:文艺报 | 王 勇  2024年11月11日08:06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饰演韩玉娘

梅兰芳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大师,是中国京剧史上承前启后、开宗立派、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代宗师。他的伟大艺术创造,提升了京剧和戏曲艺术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推动了京剧和戏曲艺术在20世纪前半叶走向历史高峰。

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缅怀他的卓绝风采,追忆他的光辉成就,感悟他的高尚品德,总结他的丰厚遗产,才能更好地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继承先贤精神,勇攀新时代高峰。

根植民族美学,追寻至美意境。梅兰芳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开拓者。他秉承民族美学精神,吸收古典文学、哲学、绘画、雕塑、音乐、音韵、舞蹈、服饰、民俗等传统文化,对京剧旦角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与提升,创立了“梅派”艺术,熔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将前辈王瑶卿创立的花衫行当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经过他数以百计的舞台剧目和人物形象创造,梅派艺术达到了熔炼百艺、化繁为简、举重若轻的艺术境界,形成了中正平和、内敛含蓄、意境典雅的艺术风格。

梅兰芳先生塑造了众多中国女性形象,被誉为“美的化身”。巾帼英雄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坚贞女性虞姬、赵艳容、韩玉娘、萧桂英,神话和传说中的嫦娥、洛神,还有杨玉环、林黛玉、杜丽娘等,或端庄大方,或雍容华贵,或英姿飒爽,或坚贞不渝,无不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优良品德和鲜明个性,无不彰显了传统之美、民族之美、中国之美。

1955年,国家京剧院的前身中国京剧院成立,梅兰芳先生担任首任院长。梅派艺术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艺术家,成为国家京剧院思想鲜明、内涵丰富、艺术严谨、舞台清新、流派纷呈、阵容齐整艺术风格的重要源泉,融入了梅兰芳先生毕其一生的艺术追求。

70年来,国家京剧院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梅派艺术,《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太真外传》《凤还巢》《宇宙锋》《生死恨》《西施》《洛神》等经历史检验、历时间沉淀的梅派剧目久演不衰,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梅派经典的欣赏需求。2017年,梅派传人李胜素领衔主演的京剧电影《穆桂英挂帅》荣膺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第二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再次证明了梅派艺术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恒久魅力。

紧握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梅兰芳先生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他善于继承、长于借鉴、勇于创新,将“改良”贯穿其艺术生涯的始终。在他从艺的那个时代,中国历史正处于由近代迈入现代的转型期,文化转型的剧烈震荡、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使京剧和戏曲艺术面临存亡挑战。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道:“我不愿意还是站在这个旧的圈子里边不动,再受它的拘束,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他向后人提出了创造和创新的原则:“移步不换形”。他提倡的辩证取舍、守正创新,逐步剔除旧戏糟粕,提炼民族美学形式特征,一次次引领了时代的审美风尚。他对京剧表演、舞台、服饰、容妆、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良:在妆容上,增加了描眼线、耳片,用来修饰脸型;在服饰上,排演《嫦娥奔月》时弃用传统的明代服饰,大胆选用轻盈鲜亮的印度纱;在伴奏方面,从音色高亢的京胡改用音色柔曼的京二胡,适配旦角演唱;在表演方面,借鉴昆曲“橄榄腔”的唱法和“一动则舞”的理念,一改传统京剧直上直下的发音,增加了表演动作的丰富性。

70年来,国家京剧院从《野猪林》到《将相和》,从《杨门女将》到《春草闯堂》,从《白毛女》到《红灯记》,再到近年来的优秀剧目,一直都遵循着“移步不换形”的创作原则,敏锐地反映时代精神主题,积极地适应观众审美变迁,创作了一大批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优秀作品。

秉持高尚品行,传承艺术薪火。梅兰芳先生品德高尚,温良恭俭,虚怀若谷,扶危济困,是奉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谦谦君子,是德艺双馨的梨园典范。他对艺术从不保守,对后学倾力提携,有着广博的胸怀和深沉的责任感。他常将传艺与育人结合起来,既要求弟子艺术精湛,也看重弟子人性品德,要求做到正直善良、自尊自强,还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他深知传承乃京剧和戏曲之本,从不带门户之见,更善于因材施教。创立“程派”艺术的程砚秋、创立“张派”艺术的张君秋,“四小名旦”中的李世芳、毛世来都曾得到他的传授,而粤剧的红线女、评剧的新凤霞、川剧的陈书舫、豫剧的马金凤、汉剧的陈伯华等地方戏曲代表性艺术家也曾拜在他的门下。

70年来,国家京剧院始终将艺术传承和人才建设当成头等大事。继杜近芳、马小曼等梅兰芳先生亲传弟子之后,李胜素、董圆圆等再传弟子高擎梅派艺术旗帜,将中正平和、内敛含蓄、意境典雅的艺术风格发扬光大;而郭霄、付佳、刘琪、朱虹、褚沣怡等新一代梅派传人接续薪火,成长成熟。此外,各行当、各流派也都在剧院“传帮带”“一棵菜”的文化氛围中,在一代代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呈现出人才辈出、梯队有序的生动局面。更可喜的是,全国各地的戏曲工作者也常来到剧院学习,将国家京剧院视为精神家园。

坚守民族气节,践行艺术为民。梅兰芳先生是坚守民族立场和民族气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国者。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年代,他用京剧艺术针砭时弊、呼唤光明、服务人民。“九一八”事变后,他编演了《战金山》《生死恨》,号召广大民众反抗侵略者;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坚决不为侵略者粉饰太平,宁愿靠典当度日,展现了最深沉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他有感于翻天覆地、万象更新的新社会,于花甲之年毅然深入生产建设一线、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前沿,满怀激情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志愿军指战员演出。1959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自传》中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艺术劳动者”。也是在这一年,他为剧院创排了其生命中最后一部新戏《穆桂英挂帅》,向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和他深爱的人民献礼。

70年来,国家京剧院继承梅兰芳先生爱国为民的无私情怀,不断将演出带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不断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致力中外交流,传播友谊之声。梅兰芳先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是致力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是拥有世界影响与声誉的文艺巨匠。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出访日本演出;1930年访美演出;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苏演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里程碑事件,推动了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不仅是“走出去”,而且是真正地“走进去”。他广泛结交和接待过众多国际友人,与高尔基、萧伯纳、泰戈尔、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乌兰诺娃等国际著名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结下深厚友谊,“梅兰芳表演体系”也由此声名鹊起,成为中国京剧乃至中国戏剧的重要标志。他的一生为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70年来,国家京剧院沿着梅兰芳先生当年开创的道路,在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上世纪50年代赴东欧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以来,一辈又一辈艺术家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和2017年,在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追寻他的足迹,一行60余人赴日本30座城市巡演梅派剧目,获得巨大成功。2005年至2019年,国家京剧院6次赴英国伦敦等城市,面向该国主流观众演出整本大戏,开创了中国戏剧在西方主要演出市场连续多年商业演出的先河。自1993年起,国家京剧院连续30年24次赴中国台湾地区演出,书写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奇迹和佳话。而李胜素等梅派传人更是将梅派经典剧目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舞台上惊艳呈现,以雍容典雅的表演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梅,在中国文化中,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我更愿将梅兰芳先生称为“修己以敬”的君子,敬其为“永远的梅君”。

回首往事,梅兰芳先生的名字早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紧密相连,与京剧艺术紧密相连,与国家京剧院紧密相连;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神,也早已融入这座剧院的一砖一瓦,融入每一位演职员的灵魂血脉。每当入夜,梅兰芳大剧院华灯初上,当观众从大堂中央的梅兰芳先生坐像前走过,总不免对京剧生发出几分神往,又添几分期许。而我们也时常感受到梅兰芳先生谦谦君子的微笑,冥冥中似乎有一束光,关注着我们,护佑着我们,照耀着京剧艺术的后来人。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