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孰轻孰重,舍谁留谁——科技细节与精彩故事之间
来源:文艺报 | 翟小幸  2024年11月12日16:46

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曾经转过一篇题名为《现代物理学教你发射奥特曼的必杀光线》的文章,以1966年问世的初代奥特曼的经典必杀技“斯派修姆光线”为例,郑重其事地分析了该光线的原理和实质,以及在已有材料基础上如何发射之。这一点很有趣——尽管该系列有着科幻背景,但奥特曼这样的巨人英雄以其不合理的身高和体重出现在地球上,本身就极不科学,更不要提玄幻般的光线必杀技。多年来粉丝们也都是看看“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热闹,鲜少从物理角度分析其光线的合理性。

事实上近年来网络上逐渐出现一种声音,以当代眼光看童年经典会大呼“不科学”。日本漫画家加藤一彦于1967年开始连载、1971年开始问世银幕的《鲁邦三世》系列就是一个典型。主角鲁邦是家族第三代窃贼,极具冒险精神和正义感,只凭兴趣偷盗,擅长射击与变装,智商高达300,应变能力一流。鲁邦与伙伴纵横天下,目标是收尽天下珠宝。在该作问世的年代,通讯技术、武器以及交通工具与现在都不可同日而语,作者只是凭借卓越的想象力,为观众贡献了一部部天马行空的冒险追逐戏。

1995年4月《鲁邦三世》剧场版上映,背景是一个充满流言的混乱社会。鲁邦在追寻财宝时,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诸多事件当中。故事的舞台从繁华都市到摩天大楼,从孤岛监狱到热带雨林,鲁邦和伙伴围绕着财富争夺展开精彩角逐,所涉及的人物性格鲜明,包括配角也都形象饱满。剧情节奏紧凑,电影将精良的制作都用在了动作戏和大场面上,却鲜少交代转场细节。

影片的高潮是:经历了重重冒险变故之后,舞台再次回到摩天大楼,这栋高耸入云的200层建筑是本片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被绑架的富豪之女与恐怖分子乘上金库专属电梯,结果电梯突然凭空消失,只剩脚下的玻璃地面,乘客仿佛置身云端。接着富豪之女开启视网膜识别系统,景色瞬间变幻,建筑上空出现巨大漩涡,就像是上帝之手在搅弄时空。光芒消失之后,金库出现在眼前,整个过程就像一场大型魔术表演。他们戴上专属头盔走入金库,灯光却暗下来,镶嵌在穹顶的星芒似乎收到讯号发出指令,恐怖分子脚下变成无底深渊,毫无征兆地向下坠落。随后赶来的鲁邦也不可避免地掉入深渊,周围尽是刀剑和火海并伴随有强电击,看不到生还的希望。直到金库主人出现,递给鲁邦一张卡片,深渊消失,一切恢复如常——所谓的“深渊”只是VR眼镜加上其他感官控制给出的虚拟幻象。然而身边尚未停止幻象的恐怖分子依然表演着“向下坠落”,绝望的喊叫在现实中显得极为滑稽。

魔术般的转场背后,是创作团队惊人的想象。1995的VR技术还很不成熟,实现沉浸式体验需要大量笨拙的配套设施,多数功能只是科学家提出的概念。即使是虚拟现实逐渐走入大众的今天,VR眼镜也没能发展如影片中那样轻薄,也无法给出视觉之外的感官刺激。作为一部冒险动漫,大胆流畅的动作戏是其重要内核,“科技”更像是表演结束、帷幕落下、灯光全开时出现的华丽基座,主创团队利用科技实现了宏伟的构思。

那么,在科幻作品中——我们真的需要科技细节吗?技术细节是否会成为导致故事无法自由发展的约束?在以往的经典作品中,类似《鲁邦三世》的例子比比皆是,科幻中的科技是为故事本身服务,是情节发展的隐形辅助,因为需要达到相应的效果,才会想象技术拥有如此的功能。正如我们不会去追究汽车人突然从塞伯坦星球来到地球是如何实现的(《变形金刚》),也不会考虑野比大雄房间的抽屉作为时光通道的可能性有多大(《哆啦A梦》)。科技细节描述的缺失并不会影响故事本身的科幻属性和作品影响力,也许创作者应该回归本源,放弃大量晦涩难懂的技术描写,让科学的部分归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故事讲述者就大胆地放飞想象,完成一个又一个瑰丽壮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