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来民族文学事业迈上繁荣发展新台阶—— 骏马奔腾,百花竞放
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铸就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独特作用。4年来,各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进取、勇攀高峰,民族文学创作硕果累累,理论建设蓬勃发展,翻译和传播工作空前活跃,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新成就。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民族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谈到,近年来,中国作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引导广大作家牢记“国之大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在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推进。特别是2022年6月以来,中国作协同有关团体会员单位,设立了一批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各地不断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广泛开展文学交流活动,将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加油站、优秀作品的孵化器,推出了一大批高扬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变革和人民奋斗、书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优秀作品,受到了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民族文学创作发生了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谈到,一是以20世纪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为题材的作品比重明显增加,其中既有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有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山乡巨变的动情表达;二是现实主义成为主潮,美学风格以质朴清新为主,显示出强烈的现实关切和当代意识;三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旨归,在民族文化的书写上凸显出和合共生的中国气象。“这些转变彰显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展现了中国文学多元一体发展的总体格局。”
谈到近年来民族文学创作出现的新变化,《边疆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潘灵认为,少数民族作家以往更关心本民族或者家乡文化的独特性。但这些年他们的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更加关注所处的时代整体,关注各个民族的团结进步,注重以各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
不断壮大民族文学作家队伍
中国作协始终高度重视民族文学人才的发掘与培养,积极主动做好团结队伍、凝聚人才、繁荣创作的各项工作。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黄国辉介绍,截至目前,中国作协会员中的少数民族会员人数,已由2020年的1523人,增长至1822人,会员总数中占比达到11.3%。近年来,各省级作协和行业作协也着重加强对各民族青年作家的培养力度,民族作家队伍整体更加成熟。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参会的少数民族作家占比15.5%。少数民族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为进一步丰富我国多民族文学的样貌、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更加蓬勃的力量。
“作为培养民族文学新人的重要阵地,《民族文学》汉文版每年坚持举办作家培训班,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授课,组织作家展开对话交流,帮助各民族作家提升创作技巧、拓展创作思路。5个少数民族文字版也持续鼓励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与翻译家的创作与翻译活动,为他们搭建了广阔而坚实的成长平台。”《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谈到,《民族文学》在全国尤其是民族地区,创建了40多家《民族文学》创阅中心,每年举办改稿培训班,助力青年少数民族作家成长,推动更多写作者走向成熟。
宁夏的《朔方》同样把发现和培养各民族青年作家摆在编辑工作的重要位置。《朔方》执行主编火会亮表示,近年来,《朔方》编辑部深入基层举办培训班、改稿班,就是希望发现和挖掘更多有创作潜力的少数民族作者。同时,他们还与宁夏文学艺术院携手,以导师带徒的形式对具有创作潜力的青年作者进行重点培养。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作家、诗人以《朔方》为起点,逐渐在全国崭露头角。
机制创新助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
4年来,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不断创新机制,在作家体验生活、创作过程和作品发表等方面,推出各具特色的实际举措,合力助推新时代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邱婧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作协组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实施“文化润疆”“文学援藏”“文润北疆”等举措,支持少数民族重点文学作品创作、优秀作品出版、优秀作品翻译、理论评论建设、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等;充分发挥文学的“母本”作用,推动民族文学与诸多文艺形态的深度融合;积极组织各民族作家参与国际文学交流活动。“这些工作和举措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充分发挥了文学在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方面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内蒙古作协主席满全说,内蒙古作协持续实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扶持项目和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组织各民族作家深入农村牧区、厂矿企业、边防哨所等基层一线,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同时,持续建设“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通过发布现实题材选题,引导作家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基层生活的优秀民族文学作品。
民族文学的整体繁盛离不开细致缜密的组织工作和团结和谐的创作氛围。广西作协主席东西谈到,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特别活跃,涌现出一批实力强劲的少数民族作家。近年来,广西作协出台《广西优秀原创文学作品奖励办法》,以实际举措推动广西原创文学创作,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得到了扶持。“在确定创作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重点推荐少数民族作家,就是希望各民族作家的作品共放异彩。”
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谈到,西藏作协每年组织优秀作家为基层作者传授文学写作的技能,他们从最基础的小说、散文创作开始普及,提高西藏各地市作家的写作水平。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作协第一届西藏作家班在湖南举行,今年第二届西藏作家班的学习也已圆满完成。每一届作家班有30名学员,他们在毛泽东文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创作学习,收获颇丰。
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各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得益于出版与翻译工作的积极推进。“‘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是新疆作协扶持和鼓励作家翻译家创作的具体举措。”新疆作协副主席熊红久介绍说。该工程每年出版25本至30本书,其中少数民族作家的原创作品和少数民族作家的翻译作品各占一半。新疆作协和新疆人民出版社连续7年推出“新时代天山文丛”,有力扩大了优秀作家作品的影响力。
骏马奔腾,百花竞放。4年来,各民族作家勤奋创作,以优秀的作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引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文化强国建设汇聚起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