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奖之夜导演罗嫕:历时一年,用艺术挖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精神密码
罗嫕 ,广西广播电视台综艺旅游频道副总监、《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执行导演。
从“马”到“亲爱的马匹”:无数次修改只为更贴近人心
中国作家网:从筹备晚会到彩排、演出经历了多长时间?从最初的创意到我们即将欣赏到的演出,中间历经了多少次修改?
罗嫕:从去年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那会儿,我们广西电视台就接到要做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的任务。从在乌镇观礼、学习到今天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节目策划到舞美设计……方案历经无数次修改,比如主视觉“马”的最终确定也就是在几天之前。最初我们设想由不同民族的文字与广西壮锦元素相融合,可实施起来并非易事,最终在国家民委指导下,主视觉由包括汉字在内的8种不同民族语言的“马”组成。
我注意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我们的一位蒙古族乐手看见后,说这个设计得好。我们问他好在哪里?他说,之前的设计只是传达出“马”的概念,而这次则是“亲爱的马匹”。这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晚会上颁发的第一个奖项就是翻译奖,翻译奖虽然不是颁给文学作品,但其实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转换也是另一个层面的文学创作,如何将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转换和融汇,这也是翻译家的价值所在。
中国作家网:对您而言,执导文学主题晚会与其他类型晚会有何不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罗嫕:以往我做得比较多的是文艺类晚会,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是一个文学晚会,如何体现它的文学性,其实是这场晚会的最大的难点。
晚会主题是“人民大地 文学无疆”,核心内容是颁奖。我们希望突出颁奖的仪式感,围绕骏马奖六大奖项的揭晓、颁奖仪式、作家感言等重点环节巧妙设计,以简洁大气、时尚庄重的视听语言和舞台艺术凸显盛典的文学性、民族性、经典性,让获奖作家站在舞台C位,成为最耀眼的主角,享受至高无上的文学荣光。所以,在文艺节目的串联下,我们的主角还是30位获奖作家,这是晚会的难点,也是骏马奖之夜与其他晚会的不同之处。而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文学性、文艺性和民族性做一个非常好的融合。
中国作家网:晚会中有哪些将文学性融入当代艺术形式的亮点?
罗嫕:在6轮颁奖环节中,我们为其中3位获奖作家代表拍摄了获奖短片。9月时,三个拍摄团队分别去到了广西、宁夏和新疆,历时七八天,分别拍摄了翻译家艾布的“文学跨越山海”、作家柳客行的“文学照亮人生”、作家凡一平的“文学源于土地”三个主题短片。短片以作家的第一视角展开,深入创作腹地,展现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充满挑战与自我超越的文学创作历程。
其中,翻译奖得主艾布译成维吾尔文的长篇小说《驻村笔记》的原作者是广西瑶族作家红日,该作品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与这部作品相关的两次骏马奖经历,极具代表性和话题性,对广西也具有更多的意义。在短片中,我们想传递出这样的声音:对作家、翻译家而言,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心灵疗愈和生命体验。对时代而言,翻译让不同民族的文学跨越山海,突破地域和语言界限,让一群人的心与无数人的心息息相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而柳客行是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家中唯一的“90后”,因自幼罹患脊髓性肌萎缩,长期在轮椅上写作。短片以“发现光—追逐光—成为光”作为逻辑线索,展现作者如何在生活的逆境中发现文学之光,如何通过文学创作追逐生活的光亮、感悟生命的力量,又是如何在文学之路上发光发亮,照亮和温暖更多人。
凡一平作为“文学桂军”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有多部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也是河池第十四个获得骏马奖的作家。短片跟随凡一平的步伐,深入八桂大地上的神秘之境——河池,展现他如何从家乡的群山沃野中获取创作源泉,如何从故乡的上岭走到文学的上岭,如何以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肩负起文学的使命。
以视听语言和舞台艺术凸显盛典的文学性、民族性、经典性
中国作家网:多媒体的运用在晚会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注意到除了3条短片之外,还有震撼人心的先导片,能否谈谈它的构思?
罗嫕:我们想跳脱以往专题解说风格,以概念化和艺术化的视听语言来挖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精神密码,以全新方式展示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发展历程和累累硕果。先导片重点想展现两个概念:“每人心中都有一匹骏马”和“民族文学从何处生长”。
第一个概念,以一种意象性的表达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比作骏马。作为短片的主视觉符号,骏马以不同姿态、状态贯穿于各场景中,拥有大胆、坚韧、潇洒、优雅、灵动的多面,飞过山丘、跨过平原、穿过林间、蹚过河川……为抵达梦想的远方而奔腾向前。
要表达“民族文学从何处生长”,则运用意识流手法聚焦田野、河流、绣坊、家园等各族人民生活的场景,通过聚焦放大、穿透变化等,将各场景幻变为不同文学符号,如从梯田聚焦至土壤各种裂纹,仿佛是码字的田字格;绣坊里织锦上的花纹图腾仿佛在讲述生动的故事;一座座房屋,是一本本书,窗户,就像密密麻麻的字……表现民族文学于大地中滋生,从烟火人间、万物生灵间汲取创作的力量。
中国作家网: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作为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创作奖项,拥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晚会将如何凸显民族性?
罗嫕:说到民族性,我们的开场节目《万马奔腾》以多民族器乐演奏,如马头琴、马骨胡、手鼓、芦笙等,与热烈欢快的舞蹈交叉呈现,配合背景屏祖国各地锦绣山河的唯美风光与万马奔腾的恢弘景象,凸显“万马奔腾 锦绣华章”的内核,以大气、绚丽、欢腾的氛围拉开盛典的序幕。
其实昨天彩排之前,有一幕很令人感动:各民族艺术家在候场时用不同民族的乐器合奏一首曲子,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用音乐诠释了什么是民族融合。
此外,在每轮获奖作家出场之前,我们将以一段40秒左右的精短文艺节目作为引子,拉满观众的期待值。在大屏幕上,不同地区的母亲河奔腾而来,配以各地区体现“江河”元素的经典民歌,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小河淌水》(云南)、《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内蒙古)、《家乡》(西藏)、《故乡的河》(新疆)、《唱开花儿等你来》(宁夏),分别与《我的祖国》进行音乐编排,寓意各地的母亲河交流汇聚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凸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同时以舞蹈呈现不同民族最隆重的迎客仪式,接引各位获奖作家闪亮出场。
中国作家网:我注意到歌曲《光亮》由来自三个不同地区的小学生共同演唱,能谈谈这个节目的构思吗?
罗嫕:“光亮”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美好。首先主要的寓意是文学能够照亮人生,但我觉得光亮还代表了希望。儿童天籁般的声音能够给人带来希望,所以我们考虑用童声合唱的方式,邀请了来自广西以及中国作协定点帮扶地区甘肃甘南自治州临潭县和文学之乡湖南益阳清溪村的孩子们共同合唱这首歌曲。
《光亮》这首歌的整个基调与文学很是契合。文学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照亮生活和我们的心灵。歌曲旋律悠扬唯美,融入戏腔元素;苏轼诗词的化用使古今元素相互交融,增添了歌曲的韵味和文学意境。我们想通过这首歌曲的深情演绎,致敬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
中国作家网:除民族特色外,“山乡巨变”也是此次晚会的一个亮点,请问以舞蹈形式体现这一主题的创意灵感来自何处?
罗嫕:《山乡巨变看今朝》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情景舞蹈串烧节目。它以一位青年作家要创作体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作品为切入点,伴随着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一页页翻开……作家踏上采风之路,深入祖国各地,在不同民族的地域风情、人文民俗中,在与各族人民的欢歌热舞中迸发无限创作灵感,书写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山乡巨变”锦绣画卷。
该节目集成《赶圩归来啊哩哩》《阿佤人民唱新歌》《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北京喜讯到边寨》等多个经典民族歌舞,凸显民族性与经典性,生动表达了“石榴籽”的意象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等内容。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体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成果。
广西不仅有螺蛳粉和刘三姐,也是文艺繁荣之地
中国作家网:从彩调剧到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刘三姐,广西独特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是一片文化艺术繁荣之地。“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盛大启幕,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广西文旅也因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您想通过这场晚会,向全国的文学爱好者传达怎样的声音?
罗嫕:不知道你对于广西的印象是什么?是桂林山水还是螺蛳粉,包括刘三姐,还有水果、酸嘢这些美食……我们希望通过这台晚会告诉大家,广西除了好山好水好吃的东西以外,也是一片文学沃土,广西的文学艺术独具特色。
可能说到全国人民对于广西的印象或一个文化标识的话,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刘三姐。晚会结尾,我们选择代表广西人民热情好客的经典歌曲《多谢了》与表达民族团结的经典歌曲《爱我中华》进行创新编排,从广西当地民族元素再延伸到全国民族大融合,也是向全国各族的作家,包括各方的宾客表达感谢。
中国作家网:在您看来,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文学盛典对文学“破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罗嫕: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在执导这一场晚会之前,我与现在社会上很多年轻人一样,工作忙碌,生活节奏非常快,整个心境非常浮躁,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看一本书。但因为做这台晚会的契机,我有机会静下心来,好好地阅读文学作品。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包括新媒体的冲击,好像文学在大家心目中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了,我希望通过此次文学盛典,让文学再次回到舞台中央,找到一个让大家重新与文学建立紧密联系的方式。特别是年轻人,希望大家能够放慢脚步,去好好地读一本书,通过文学对身边的生活和世界多一些好奇和探索。
(采访记者:中国作家网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