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致非遗 敬匠心 颂传承 ——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素描
来源:光明日报 | 韩业庭  2024年11月19日07:5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承载着历史记忆,镌刻着文化基因,传递着民族精神。截至目前,各级政府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近年来,非遗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离不开广大非遗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他们的经历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引发公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11月15日,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在京揭晓,向为非遗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非遗工作者致敬。

凭借蒙医术,她为千家万户带来健康幸福,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乌兰。1987年,乌兰白手起家,首创正规的蒙医五疗科。在她的带领下,如今蒙医五疗科室遍布内蒙古全区,并一跃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奖杯是社会对乌兰高超蒙医术的认可,更是对她传承蒙医非遗的礼赞。

一袭黑衣,登台后向观众施以抱拳礼,完全一副“女侠范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峨眉武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马赵凌云的确是一位“峨眉女侠”。来自四川雅安的她10岁开始专攻峨眉武术,2020年因“炫酷”舞剑的视频走红网络,引起海内外观众注意。如今,她不仅组建了一支“女子功夫团”,还积极利用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方式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在马赵凌云看来,“只要找到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传承方式,包括武术在内的非遗都能大放异彩”。

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获得新生,就得创新、求变,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共有10位,其中技艺类传承人就有4位。他们用实践和探索,为相关非遗找到了“活态传承”的成功路径,也诠释着创新求变对非遗传承的意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发明了煤烧双孔无匣钵隧道陶瓷窑炉,开创日用瓷无匣钵烧制的先例,首创“新型生物质环保柴窑钧瓷窑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宣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年不仅继承了传统水盆制作工艺,还独创皮毛脱脂技法,解决了宣笔传统制作工艺的千年难题……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获得本次“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的两位戏曲界传承人分别是越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茅威涛和黄梅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俊。

师承越剧尹派的茅威涛以俊逸洒脱的扮相、饱含文学性的声腔、融内心体验与程式化为一体的表演风格塑造了诸多经典艺术形象,成为越剧“坤生”的杰出代表。2023年,由她担任艺术总监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经推出便火爆全网,促进了越剧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把“鄂派黄梅戏”搬上银幕的第一人,杨俊不仅在台上演出了多姿多彩的大戏,还在台下精心浇灌戏曲传承的花蕾。2016年,她从湖北各地20余万名中小学生中挑选出157名“戏苗子”,并一路呵护培育,如今这些“好苗子”已成长为湖北楚剧、汉剧、黄梅戏传承的生力军,有力地推动了湖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传承既需要传承人在台前挥洒汗水,也需要专家学者在幕后贡献智慧。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原主任乔晓光长期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青年文化遗产日”创立。由他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入选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不仅用脚步丈量中华民间文艺的田野,还用妙笔书写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华章,出版了《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报告》《民艺学论纲》《美在乡村》等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以及我国首套系列展示中华农耕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著——36卷《中国民艺馆》丛书,为发掘抢救、保护、研究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两位学者入选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是社会对专家学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所作贡献的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更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衷心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潘鲁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