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绘广阔现实 谱青年新篇 拓叙事新径 ——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网络文学作品评述
来源:文艺报 | 翟羽佳  2024年12月09日09:44

内容简介:该书讲述了一个生活在2019年南京市的高三男生,通过无线电台偶然联系上了一个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二人共同面对末日天灾的求生故事。该作在“起点读书”连载以来,长期在起点读书畅销榜位居第一,先后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科幻星球奖等多项大奖,近日还被大英图书馆收录。 《我们生活在南京》 作 者:天瑞说符 作品来源:阅文集团-起点读书 创作年份:2021年-2022年

内容简介:该书以水警的小人物成长,呈现了当代警务工作的鲜活事迹。通过主人公的职业视角,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变迁,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滨江警事》自2022年连载至今,“起点读书”单一平台累计付费订阅近900万人次,喜马拉雅平台有声播放量超过60万,深受读者好评。 《滨江警事》(第1部) 作 者:卓牧闲 作品来源:阅文集团-起点读书 创作年份:2022年-2024年

内容简介:该书以河南嵩山脚下的一座平凡小村桃源村的七年之变为主题,描写了在中国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七年里,以村民侯二民、刘宝来、陶三圆为典型的三代人接力,让百年桃源村从被扶贫对象到脱贫典型,直至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最终实现全乡十八村联动模式,被誉为“中原第一村”的创业史。 《陶三圆的春夏秋冬》 作 者:麦苏 作品来源:咪咕数媒-咪咕阅读 创作年份:2022年-2023年

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次将“网络文艺”作为单项纳入“优秀作品奖”评选中,入选的十部网络文艺作品中有三部为网络文学作品,分别是展现脱贫攻坚奋斗历程的乡村题材小说《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基层水警成长的行业题材小说《滨江警事》(第1部)和书写中国式末日拯救的科幻题材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些作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萃取,探讨文化与时代背景、国家与民族实践、当下与未来世界,契合时代发展的轨迹,系统呈现了新时代人文、人情、人性的精神新变。三部作品的获奖,彰显出网络文学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催生的新形态文学,既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借力伸展,繁茂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枝叶,又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经验,融汇古今中外,步伐行稳致远。

摹绘现实,呈现时代气象

这些小说并没有一味地讴歌赞美,而是问诊当下,在咀嚼现实甘苦中贴近更密实、更真实的生活,大胆触碰生活的皱褶与人性的暗面,让不同人物、故事之间起承转合、渗透碰撞,从而实现立体生动的现实性摹刻

好风常借力,盛世多华章。新时代的恢宏气象为作家们打开了一个个更具阐释价值的全新写作视域,三部获奖作品充分呈现网络文学对现实的多维观照。作家们敏锐触摸着丰富多向的现实世界,书写触及国运、民生、人性的话题,搭建起网络文学和现实纵深之间必然的关联。《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描绘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矛盾,塑造了以驻乡青年为主体的新乡村人物群像,在当代重大现实题材书写空间中描摹出鲜活真实的乡村生活新图景。《滨江警事》(第1部)精准把握时代发展中的国家大事与行业现实,将源于生活的各类素材作为情节创作的基石和参照,以平实亲切的叙述展现了时代变革中一路从基层走来的水警风采,将这一少有人知的艰辛行业还原在广大读者面前,以文字描绘那些谨守自己职责与使命、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水警形象。《我们生活在南京》把南京城市场景的真实建构和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现实背景作为拯救全人类的底层语境,展开时空更迭的创意想象,充分肯定了每一位“无名之辈”之于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意义,谱写出末日救亡的“中国式”科幻篇章。作者天瑞说符着重调研了我国航空航天技术项目发展历程,把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宁夏一号卫星的发射任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觅音计划”等现实中国家航天军工项目纳入到重要情节建构中,体现出国家科技的蓬勃发展对于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力。三部作品均把人民群众作为浓墨书写的对象,充分发挥了网络文学小切口、大纪实的独特优势,展现出时代现实和人民生活的新貌。

时代的广阔与现实的纵深往往也搭建出难逃的人生平仄与理想错落,由此展现出的立体景致同样是我们熟悉的烟火人间。这些小说并没有一味地讴歌赞美,而是问诊当下,在咀嚼现实甘苦中贴近更密实、更真实的生活,大胆触碰生活的皱褶与人性的暗面,让不同人物、故事之间起承转合、渗透碰撞,从而实现立体生动的现实性摹刻。例如《陶三圆的春夏秋冬》中描写的人物真诚经营自媒体账号却被黑粉恶意中伤,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村民保守退缩等乡村振兴的矛盾现象;《滨江警事》(第1部)中对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叙述、对德不配位的干部的批判;《我们生活在南京》里,时间胶囊实际操作中经历的各种技术挫折,热诚纯粹的少年却也常常陷于隐秘的青春烦恼……各种有悖于人文历史和伦理道德的现象、各类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均是对现实生活另一面的对接与映射,也正是在这些对撞中,我们读到了书中主角们之所以奋不顾身投身到火热变革的现实内在精神动力所在,这股无畏曲折、与理想同频的积极精神力量感染着万千读者。

聚焦青年,书写后浪新篇

三部作品中的青年,做到了“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从时代中汲取充沛生命力,又以热忱之心将家国之爱转化为回馈社会的能力,他们没有原地等待炬火,而是将自己化为光

时代潮头立,后浪翻涌时。“青年”形象往往具有展现时代风貌、社会症候、民族与国家形象的象征特质,三部获奖作品洞穿丰饶的文学形象丛林,拥抱“年轻态”,聚焦青年形象的成长叙事,通过辨认、勾勒时代发展中“后浪”的经历和精神理想,淬炼出当下青年关怀的价值指向。

从“变迁性”的社会视点出发,书写青年的理想、境况与脉动。《滨江警事》(第1部)将时间线从上世纪80年代一路延展到21世纪,还原了时代发展中以韩渝为代表的基层青年水警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坚守与成长。《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在主副两条线索的交织中串联起当下乡村振兴伟业中的青年群像,以桃源村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各类人物的生活和心态变化为副线,绘制亲切可爱的驻村青年形象图谱,又依循朴素的乡土社会心理和生活的惯常逻辑安排人物走向,着重探讨了陶三圆、白小然、刘芳等青年女性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位置。《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一部书写未来性“变迁”的青春科幻史诗,充溢着“清风拂山岗”的绵长力量。有别于西方经典科幻中的废土末日设定和“众神降临”般的英雄叙事,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与哲学审美融汇其间,把少年白杨与半夏设定为拯救南京、拯救世界的主体,书写他们如何以温绵的情感来抵御变迁的荒凉,如何用持之的努力来闪耀生存的光芒,在细水长流中完成了有温度的青年科幻叙事。

从“接地气”的理想主义出发,建构新时代青年的正能量奋斗伦理。三本小说所热衷的青年个人奋斗叙事,均不同程度地弱化了英雄壮烈挽歌的奏唱,而是牢牢根植在最基本的个人日常生活之上,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对符合自我认知的生活的追寻基础上。村庄之于陶三圆而言何尝不是一个能够躲风挡雨的“舒适圈”,韩渝的每一个脚印也深埋着对自我能力受肯定的渴望,这些正是对青年现实奋斗观的投射:既是欲望的,又是超越欲望的;既是脚踏实地的,又是仰望星空的。他们的焦灼、抉择与坚守是对青年群体之于理想人生这一问题的理性答复,是对万千行走在梦想旅途中鲜活人物的心灵慰藉,作品也由此焕发出强大的理解力和召唤力。三部作品中的青年,做到了“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从时代中汲取充沛生命力,又以热忱之心将家国之爱转化为回馈社会的能力,他们没有原地等待炬火,而是将自己化为光。

通时合变,追寻叙事活力

三部作品均采用“大主题小叙述”这一叙事策略来达成“严肃感”与“网感”的平衡,使得宏大叙事中所内蕴的价值精神能够更自然地被读者感知、接纳和喜爱

叙事见活力,思辨赋深意。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方面下真功夫,追寻叙事活力与审美价值的深度同频。作家们在叙事策略上均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以轻松、有趣、温暖的“网感”叙事传递了作品的主流价值,以逻辑缜密的知识叙事增强了作品的文本张力,以多向度的生态叙事深化了作品的思辨力,让故事既接地气又有深意。

三部作品均以轻松、有趣、温暖的“网感”叙事完成了作品主流价值的传递。乡村振兴、警事风云、末世科幻,这些类别题材的文学作品天然携带着宏大叙事的基因,呈现与时代、人类绑定的历史命题,但网络文学读者普遍追求“爽”感的阅读目的、网络作家们惯用的“网感”叙事体系却又天然带有消解严肃的属性,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成为考验作者功底的难题。三部作品均采用“大主题小叙述”这一叙事策略来达成“严肃感”与“网感”的平衡,使得宏大叙事中所内蕴的价值精神能够更自然地被读者感知、接纳和喜爱。譬如《陶三圆的春夏秋冬》着重弘扬了乡村振兴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着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正能量,这一“大主题”正是在自媒体、直播带货、生态保护、邻里日常等交织着的小事件、小主题的叙述中完成的。而小事件、小主题则是通过“小人物”来推动和构型,有梦想、肯实干的陶三圆、坚持短视频创作的“桃源三胖”、为桃源村发展鞠躬尽瘁的宝来舅,乃至一生大起大落却平静淡然的三圆奶奶,都是源于现实又具有符号色彩的艺术形象,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在他们身上铺陈着家乡变化、山泽草木、四时风物、安居乐业,不断传递着乡村振兴叙事的网文新表达。《滨江警事》(第1部)和《我们生活在南京》分别以行业文的“升级”叙事和游戏现实主义的美学表达,拆解了行业与命运的宏大主题,同时采用幽默、调侃和戏谑的语言体系,亲切自然地建立起读者与作品的连接。

其次,作家以逻辑缜密的知识叙事增强了作品的文本张力。《陶三圆的春夏秋冬》中涉及大量农作物、新媒体知识,《滨江警事》(第1部)中对防汛救险、气象观测、舰船技术等知识的科普,《我们生活在南京》更是运用大量如量子科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后人类视阈中的核心科技原理作为小说“时光慢递”的设定基础,每一个任务的设定执行都伴随着对背后的化学、天文学、土木工程等知识的讲解。知识书写在智性层面拓宽了网络小说的思维与视界,让读者在阅读中探见历史本貌、窥见科技风景、理解社会百态,体现了当下知识理性的时代认同与网络文学创作现代化新质的融合。

以多向度的生态叙事深化了作品的思辨力。三部作品分别呈现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未来文明框架中的生态困境,《陶三圆的春夏秋冬》通过村庄生态的破坏来揭示农业与工业文明冲击中环境危机的普遍性,《滨江警事》(第1部)在长江航运治理、沿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议题铺展中反思改革发展中的核心矛盾,而《我们生活在南京》从自然与发展的生态依存关系上升到哲学思考层面,基于人类科技在未来语境的丰富幻想,从生态角度揭示科技理性与自然生态的矛盾性,重新勾连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既呈现了科学理性维度中的生态思考,又引入中国哲学的人文底色,主角半夏在“中国式绿色废土”世界依然保持着“天地化育”“仁民爱物”的温暖纯良,用古典生态哲学完成了对科幻世界、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与映射。

以时代为经、以生活为纬,麦苏、卓牧闲和天瑞说符三位网络作家准确定位到各自的文学坐标,多线面铺展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图景,洞察技术时代当下与未来的人类生存状态,拓宽了网络文学的叙事经验和策略。三部网络文学作品首获“五个一工程”奖,是对网络文学作为文化新形态、人民新审美、强国新载体的热切肯定与重要激励。时代大潮热浪奔涌,文学气脉生生不息,期待未来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亦能守住文学初心、扎根生活沃土、迸发创作活力,以佳作回应读者期盼、贴合时代足迹、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