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要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11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论坛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网络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作出新贡献”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作家、专家学者、平台负责人、文化产业代表、部分省市作协负责人等上百人与会。大家就提高创作质量、精品化转型、文化新业态升级、平台“走出去”实践、评论在场性研究、人才梯队建设、地方组织化探索等进行主题发言,共商网络文学创作传播新路径。
——编 者
数智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整个传媒文化产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英特尔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实验室负责人王雷尤其关注到AI(人工智能)技术在动画、游戏和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化业态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文化传媒领域内落地的问题。
王雷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带来了深刻影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断加深。AI不仅推动了内容创作的自动化,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更加便捷。然而,随着技术的普及和创新速度的加快,原有的创作模式和积累的经验很可能变成“沉没成本”。这一变革还在人才流动上产生了显著变化。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人才纷纷流向游戏、动漫等新兴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以推动。
王雷谈到,作为创作工具的人工智能有两大特点:一是“罐装美学”,二是不可控的自动化。AI创作的作品往往呈现出混合和拼接的风格,缺乏原创性和突破性,且由于其依赖于过去的数据集,难以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此外,生成式AI的创作过程也伴随着高度的随机性,导致创作的可控性较低。这种不可预测性使得AI生成的内容可能出现很多误差和不一致性,甚至使艺术作品的质量难以控制。
针对AI难以个性化和难以控制最终效果的特点,王雷认为需要引入“有意义的人类控制”观念。人工智能并非是对人类创作的完全替代,而应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创作过程中与人类进行协作。在进行关键决策时需要人类的介入,工具并不是自动化程度越高就越好。艺术创作中的AI应采取人机协作的模式,即通过人为控制AI的输入和结果来保证创作的质量和一致性。这种方式可以避免AI的创作出现偏差,并可以规避创作过程中的伦理性和版权问题。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稳定的、恒定的,尤其是关于人性本质和创作本质的东西。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就是基于人性的创作,所以我觉得有许多基本面是恒定的和稳定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认为,文学的核心是“人学”,文学的根基是人,作者是人,读者也是人,回顾历史,只要有人,文学作品总会流传下来。网络文学的兴起也不例外,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新的传统,与传统写作殊途同归。
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乔叶表示,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具有强大的模仿能力,但其还不能对有质量的创作造成威胁。AI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地生成内容,但它不具备创造性与深刻的人性洞察,关于人性的创作内容是AI无法取代的。尽管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模仿人类的写作风格,但它的写作永远是“二手”的,而人类创作则源自一手生活和体验。因此,尽管AI技术在不断进步,作家原创的创造力依然不可或缺。
乔叶引用了一句西方谚语:“细节之中有神灵,也有魔鬼”来强调写作中细节的重要性。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其他文体,细节的塑造需要精细观察和深刻感知,作家需要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赋予文本。依靠细节的落地,作品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选择小的、具体的细节很重要,时代感并不一定要通过宏大的背景或主题来体现,它通常隐含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时代感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潜藏在每个作品细节中的力量。文学创作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人性深度的探讨。科技和智能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获取信息,但无法替代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的传达。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写作本身是一种修行,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从小“我”扩展成长为一个大“我”。
网络文学年度发展趋势和创新实践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有体量大、影响力大、发展空间大三大特点,在高质量发展这一聚焦点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沿着五条生长线前进。
一是消费市场倒逼类型化创作“破圈”“出圈”。“废柴逆袭”“打怪升级换地图”“扮猪吃虎”、玛丽苏等老写法读者渐渐不再买账,打破老套路、创造新文本的“破圈”之作不断涌现。运用新手法,让作品别出新意,是现在必须追求的一个创作路数。
二是网络文创产业链环拉长,IP转化提速。如今,线下的网络IP市场产业已经超过3000亿,并且正在间接拉动近万亿规模的泛娱乐文娱市场。文创产业的发力,不仅要拉长产业链,更要将每一个链环拓宽。
三是“文学少年”挺进网络文坛,展现青年作家风采。“90后”“00后”正在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生事物敏感的“网生代”,是网络文学创作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四是网文出海的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平台“造船出海”,内容企业“借船出海”,创作者“搭船出海”,网文出海已经纳入文化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大战略。
五是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成为搅动网络文坛的一条“技术鲶鱼”。数字化的转型、信息化的赋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的介入,同时也不必担心写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文学是人学,原创性的人脑创作是难以取代的。
谈到江西网络文学的发展,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饶利萍说,“网络文学赣军正成为江西文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江西在全国各大文学平台重点签约作家300余人,产生了以天瑞说符、狐尾的笔、红刺北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网络作家。江西省委宣传部专门出台措施,加强团结引导,强化服务凝聚。连续五年举办江西网络作家培训班,参与培训人员300余人,实现省级网络作协会员培训全覆盖。建立网络作家对口联系制度,实施网络作家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等服务举措,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饶利萍表示,江西省文联接下来将推出三项措施:一是深化改革,在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等方面出真招实招,解决网络作家们的具体问题;二是扬优成势,进一步开掘江西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创作的新优势;三是寻求合作,学习网络文学工作先进省市经验做法,邀请网络作家、评论家、平台负责人深入江西采风创作,建立合作机制,将网文赣军打造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生力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谈到,当下,针对评论、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网络文学评论深入现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评论的方式,及时、敏锐地发现有潜力、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精品,切实正向参与和引导网络文学健康、繁荣发展。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所承担的中国作协“阅评计划”项目,在创新网络文学评论实践方面,做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探索和成果。“阅评计划”已推出《寰宇之夜》《沪上烟火》《我为中华修古籍》等一批力推现实题材精品佳作。特别是咪咕阅读平台上的东姝的《外卖老哥》,代表着网络文学反映当下新行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书写他们的情感和奋斗的特征。
“阅评计划”关注网络文学创作最新动向,推出了《夜的命名术》《长夜余火》《深海余烬》等重要的网络科幻作品;鼓励男频网文的创新,对“不后宫,不套路,不无敌,不系统,不无脑,不爽文”的发展趋向予以关注和鼓励,重点推介《道诡异仙》《十日终焉》等一批现象级创新佳作。同时肯定类型的变体和创新,见证在各垂直类型中网络文学的迭代更新。如“日常修仙+群像”的变动的修仙类型,进一步强化职业线和情感强度的古言类型,超越了言情向的写作方式的女频写作,拓宽视野和细节深入的历史类型等,此外还特别关注到游戏向度成为网络文学类型主要发展趋向,游戏化设定已经泛化为网络文学的基本设定之一。
李玮认为,对于网络文学来说,“阅评计划”不仅是宣传、引导、鼓励,也是发现 、陪伴和呵护。当下,网络文学原创内容不断迭代升级,网络文学持续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和新业态的生成,网络文学评论要时刻保持敏锐性和及时性。
网络作家要在现实中汲取力量,完成创新
“只有真正理解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谈到创作灵感的来源,今年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河南籍网络作家麦苏这样说道。今年是网络文艺首次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麦苏的现实题材作品获奖反映出网络文学正在加速迈向主流化、精品化。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特点,麦苏认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创作需要更加着重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去设置情节,限制事件的长度,将故事浓缩,更快地呈现冲突点和爆发点。作家需要将每个人物的经历有技巧地记录和表达出来,让人物的命运关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麦苏以自己的获奖作品《陶三圆的春夏秋冬》为例分享了自己在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过程中的构思和心得。她通过采风、交流、研究资料等方式确定现实中的描写范本,总结出以人物塑造为核心的创作思路。人的因素,在山乡巨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领头人的成功塑造,带动其他人物的形象塑造,脱贫奔小康的“山乡巨变”也随着立体起来。深挖人物,让人物塑造有记忆点,故事落地就会水到渠成。展望未来,麦苏相信,现实题材创作还有很多的真实故事和人性光辉有待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将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网文出海是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网络作家蒋离子表示推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网络作家必须要加强国际视野。今年,网络作家蒋离子和麦苏一起赴澳大利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在42天的行程中,走访了墨尔本、堪培拉、悉尼等地,与当地的华人社群和文学爱好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海外走访,她意识到网络文学不仅需要跨越语言障碍,更要融入不同文化元素,才能在海外市场产生更广泛的共鸣。
在谈到现实题材的海外传播时,蒋离子表示,尽管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与海外市场的联系较弱,但通过此次交流,她深刻感受到,拓展国际视野对于提升创作水平至关重要。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想要在海外传播得更远,需要融入更多国际化元素,更多反映多元文化的融合,以更加国际化的形式呈现当代中国故事,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国际视野对于创作有重要意义,蒋离子鼓励作家们通过文化交流,汲取更多创作灵感,使作品更具国际化特色,推动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网络作家展示出了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想象力,他们能够构建出一个个奇幻而又真实的庞大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不久前刚刚完结的爆款小说《十日终焉》的作者杀虫队队员在谈到网络文学创作时,分享了自己对网络作家创作潜能的深刻理解,并探讨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网络文学市场中突破自我、挖掘潜能。他认为,网络作家的创作不受传统写作的束缚,拥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空间。然而,网络作家也面临着来自市场、读者和创作本身的巨大压力。作家不仅需要创作出契合市场的作品,更要拥有超越市场的独特视角和情节。他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例指出,丰富的职业阅历能使网络作家们在创作中展现出不同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杀虫队队员认为,创作潜能的真正爆发往往源自压力的推动。实时的读者互动和日更的高强度创作模式构成了网络作家独特的创作环境。他分享了自己在连载过程中的艰难时刻,在巨大的压力下,往往能激发出创意,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他总结道,网络作家的创作潜能并非无穷无尽,而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突破瓶颈来实现,网络作家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大的自律能力。谈及网络文学的下一步发展,杀虫队队员表达了自己对网络文学未来的信心,并呼吁同行们共同努力,持续挖掘自身潜力,为网络文学的繁荣贡献力量。
发挥平台优势,培育新人作者
咪咕数媒作为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阅读的精神指导下,致力于推动“内容+科技+融合创新”,积极落实网络文学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微短剧的制作离不开好的内容支撑。咪咕数媒党委书记、总经理于航谈到,咪咕数媒一方面培育孵化优质读者,不断推出网络文学的精品佳作,另一方面也在加强版权运营,通过IP的打造和全产业链联动,助力文学的影视转化。在短剧生态方面,咪咕数媒推出“咪咕短剧”厂牌,推动网络文学与短剧的深度融合。通过与多家视听平台合作,推出多部爆款短剧,与香港知名导演合作的短剧《厨神》全网播放超7亿。在发行方面,聚焦运营商与互联网两大发行阵地,致力打造精品短剧汇聚与分发服务平台,并通过香港移动整合优质版权,开拓海外市场。
科技创新也是咪咕数媒的重要发展方向。公司运用AI技术打造个性化阅读体验,推出“数智书房”等沉浸式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此外,咪咕数媒还通过“咪咕比特资产版权保护区块链”平台,保障原创作品的版权;并联合多家央媒组建专业审查队伍,确保内容安全与合规。展望未来,于航表示,咪咕数媒将继续加强与各方合作,推动“网文+短剧”产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分享了网络文学平台培育网络文学创作新人的经验。他表示,番茄小说作为国内头部的综合阅读平台,非常注重内容生态建设,挖掘、培育优秀新人作家,重视加大扶持原创精品内容的力度。番茄持续通过平台扶持,引导优质内容生产。今年上线了面向长篇优质作品的“乘风计划”和“揽星计划”,面向短篇作者的“灵思计划”和面向长篇头部作品的“皓月计划”等十余个扶持计划,对全站32个分类的作者发放了超5000万元的额外奖金。
番茄小说针对优秀青年作家作品,进行多版权的持续开发,重视青年作家顶级IP打造。如番茄小说青年作家三九音域的代表作《斩神》在多体裁的开发上都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番茄另一部热门作品《十日终焉》同样表现出色,其影视长剧、动画已在开发中,衍生品与游戏随IP热度持续开发上市。针对平台优秀的年轻作家,开设了丰富的线下和线上培训。去年7月至今,番茄小说邀请知名作家授课,先后举办了三届网络作家高级研修班。线上推出番茄作家课堂,已开设近百期课程,超百万名新人作者进行学习。
谢思鹏表示,未来,番茄小说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不断优化和完善作者培养机制和内容生态建设,让更多的新人作者在番茄小说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让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在网络文学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本版文字内容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