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常月红   2024年12月13日10:02

非遗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非遗保护需向科学化、系统化保护升级,当下急需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非遗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蕴含着多重价值。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例如京剧和昆曲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精神气度,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其可以通过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就像春节和端午节不仅是文化符号,也是情感联结的纽带。非遗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例如山东淄博的琉璃烧制技艺通过市场推广,不仅实现了出口量的突破,还带动地方旅游业成为经济振兴的重要动力。在教育方面,非遗是培养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河南洛阳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此外,非遗在科技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力和价值。

非遗的多维价值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织,并随着时间、空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动态演进,这就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现代科技为非遗价值的科学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非遗项目进行多维度分析,实现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例如可以利用数据分析预测某项非遗的濒危程度,为抢救性保护制定精准策略;还能通过市场趋势分析,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推动其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科学评估体系不仅提升了非遗保护的效率,还为精准施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近年来,中国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传承人扶持、推动数字化记录和教育传播等,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非遗保护体系和发展机制。以此为基础,笔者认为,可以构建一套以科学评估为核心、精准施策为路径、创新发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非遗精准保护方案。这一方案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实现政策引领,同时,将非遗保护与国家发展目标精准对接,确保方向明确、重点突出。例如云南楚雄的彝绣和陕西宁强的羌编就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升了地方经济活力。

立足丰富资源,进行精准识别和个性化施策。可依托全国统一的动态非遗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分析非遗项目的多维价值及其传承状态,动态评估保护优先级和发展方向,针对不同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具体需求,提出个性化保护策略。

因地制宜,分项施策,重视区域性保护。同一非遗项目在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和文化意义往往存在差异。因此,保护工作必须尊重地方文化生态,结合地域特色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分项施策。以茶文化为例,福建的茶文化以乌龙茶制作和“工夫茶”传统为代表,注重技艺与茶艺的结合;云南的茶文化以普洱茶为核心,依托古茶树生态系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基于此,福建可侧重保护传统制茶技艺和茶种资源,云南更注重普洱茶的产地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

灵活政策引导,支持传承人参与濒危项目的保护。通过引导传承人拓展技艺范围,鼓励他们学习并掌握同类别相近的濒危项目技艺,填补传承空白,保障濒危项目的延续性和活态发展。可突破传统“一人一项目”的模式限制,在必要时通过灵活政策为传承人提供专项培训、资源支持和激励保障,以确保传承人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传承质量。

制定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精准提升数字化保护质量。可通过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明确技术规范,确保数字化成果能够真实展现非遗原貌,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避免因标准化处理导致文化同质化。同时,强调数字化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和传承人合作,尊重其文化表达方式,确保数字化保护与非遗的活态传承相辅相成。

(作者系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