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2024年第11期|李慧丽:“三仁”文化在潞城
李慧丽,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潞城区作协主席。曾在《海外文摘》《山西日报》《山西晚报》《三峡文学》《映像》《漳河文学》《五台山》等发表小说散文若干。出版个人散文集《苍穹下的呢喃》。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在长治市潞城区北8公里处的微子镇比干岭上,有一座红墙黛瓦、琉璃飞檐的建筑——三仁祠,当地人称比干庙。祠内供奉着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誉为“三仁”的三位先贤。
庙是新建,可关于“三仁”的传说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了三千多年。
微子的故乡
公元前1046年左右,也许还是阳光灿烂的初夏。一位一袭白衣的儒雅公子立在自己封地的高高山岭上,目光忧郁南望。岭下,庄稼蓬勃生长,农人辛勤劳作,不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鸡鸣狗吠。这生机勃勃的烟火人间刹那间赶走了积郁在心中许久的悲愤、伤痛。绵长的无奈、疼惜也在瞬间转换成带领封地民众开创一片安宁之地的满腔豪情。
他,就是被孔子誉为“三仁”之一的微子启。
启,是他的名;微,是他的封地;子,是他的爵位。
作为商王帝乙的长子,虽因生母身份卑微,未能按祖制继承王位,但他为人正直,胸怀锦绣,忧国忧民,总是希望国家太平昌盛,百姓富裕安康。
可他的弟弟商纣王帝辛,在其执政后期,沉迷女色,专横跋扈,好酒淫乐,不听劝谏,造鹿台制炮刑,手段令人发指。整个商朝一片混乱,国家岌岌可危。
此时,西方的周族由于西伯昌(周文王)勤修德政而强大起来,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等待伐纣的时机。国家内忧外患中积累的矛盾一触即发。对此,微子、比干、箕子等大国重臣看到了,忧心忡忡;而流连于歌舞宴乐、荒淫享乐中的商纣王却全然不顾,置之不理。
微子为人厚道,在朝中也很有威望。见纣王“淫乱于政”,微子多次亲谏纣王,劝其关心朝政。纣王认为自己“有命在天”,竟不采纳。朝中百官欲废辛立启,纣王闻听此事,把他赶出都城朝歌,贬作诸侯国(今潞城区微子镇)国君。
被贬后的微子无计可施,只有把对纣王的失望及对国家即将覆灭的疼惜,转化成治理一方政务的激情。来到微子国后,微子发愤图强,致力于富国安民。他与百姓一道垦荒种田,栽桑植木,酿酒织布,放牛牧羊,建屋造舍。数年间,小小微子国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民安居乐业。
在那样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百姓倍受战争之苦的时代里,忽然有一位贤士为民众创造了如此一个“乌托邦”,百姓怎能不由衷爱戴?
周朝初年,微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朝发源地、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微子虽离开旧封地去往宋国,但这片封地上的人民永远不忘他的德行仁治,把他曾经的封地冠以“微子镇”之名永世纪念。
微子岭比干岭
三千多年过去了。岭上,微子三千多年前的足迹已被岁月的风沙掩盖。但微子治国泽黎民的地方还是留下了历史的印痕。如今这片疆域名为微子镇,三仁祠所在地为微子岭又称比干岭,岭下之村庄谓之比干岭村(近年来因村庄合并,比干岭村同其他几村组成微子村)。
微子生活工作过的故里为何有比干岭、比干岭村之称?
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47年),子姓,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叔。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即幼主纣王。比干从政期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面对商纣王的暴虐荒淫,横征暴敛,特别是以极其残忍的炮烙之刑残害向他直言进谏之人时,比干毫不退却。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那天,纷纷扬扬的雪花将纣王的鹿台、摘星楼包裹得一尘不染,绵密的雪花似上天和人民流不尽的泪水。帝辛坐在高高的殿堂上责问强谏三日不去的比干:“何以自恃?”比干答:“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于是杀比干剖视其心。
在微子镇,比干剖心的故事更加具象与传奇。
微子在封地的功勋业绩传到朝歌,诸多臣僚赞叹不已。得知此事,比干和箕子风尘仆仆从国都来到微子封地,实地查看微子治国功绩是否属实。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微子国人民安居乐业,耕樵商贾井然有序,一派欣欣向荣之盛景。回朝后比干向纣王进谏,劝他效法微子济世惠民。纣王闭塞贤路,屡谏不从,贪色疏政,一意孤行。妖妃妲己趁机进谗言:“陛下,比干不是匡国忠臣吗?你就该把他的心挖出来,看看他的心到底是不是七窍玲珑心。”
被挖心后的比干,并未立即死去,而是一路从朝歌来到微子国。走在微子岭上,见一老妇(传说是由妲己化身),专抽草心,便问她:“抽草心,草岂能活?”老妇人答:“子亦无心,为何活着?”听闻此言,比干倒地而死。
为纪念比干,人们便将微子岭改称比干岭。每年农历七月十九定为比干庙会,沿袭至今。
箕子墓和三仁祠
殷有三仁。
微子、比干都在微子的封地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迹。似乎只有箕子与这片土地有些疏离。其实不然,在此不远处的原微子镇子北村(现名微子村),有一座没有墓碑的坟茔,当地人称箕子坟。
据记载,箕子最后远赴朝鲜,身后不可能葬在微子封地。但为何有座箕子坟,也许只是百姓在对三仁的敬仰之情下滋生出的美丽传说。
“谏君不听念君深,被发佯狂自鼓琴。千古共传箕子操,一时难悟狡童心。”宋代诗人王十朋这首名为《箕子》的七言绝句最精准地概括了箕子其人。
《史记》曰:“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
箕子因封国于箕(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故称箕子,是商末贵族,商纣王的伯父。箕子也是不畏纣王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之重臣。他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尹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苦心谏阻,屡屡不听。箕子惜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心痛如割,便装癫披发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王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箕子墓在微子镇只是个传说。而三仁祠在三千多年后的今天仍高高矗立在微子岭上,世世代代向人们讲述着那段镶嵌在岁月深处的往事。
三仁祠占地约30多亩,一进院落,高大的山门前有五级平台,阶两侧有青石质护栏。山门前两侧各有一座双层八角小亭,亭内转角绘有封神演义故事图。山门面宽五间,进深一间,红墙灰瓦,绿琉璃镶嵌,两侧飞檐高翘,庄严肃穆,门口两座石狮高大威猛。大门两侧厢房青砖垒砌、白灰勾缝。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着微子、箕子、比干三位神像。微子居中,箕子在左,比干在右,大殿内侧的墙壁上绘有大幅封神演义故事图。三仁高坐于神坛之上,接受着微子古国后人的供奉和拜祭。
眼前的三仁祠为近年新建,但三仁祠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记载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在潞城比干岭上建起三仁祠,古称微子庙、比干庙。宪宗时改称三仁祠,后历代皆有修缮。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诏封微子为仁靖公,箕子为仁献公,比干加封为仁献忠烈公。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三仁祠。抗战爆发后,三仁祠毁于日军战火中。
三仁祠毁了,但有关三仁的精神已深植于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2001年,微子镇农民王秀珍经多方募捐在原址上修建起新的三仁祠,微子、比干、箕子重新端坐在高高的案台上接受微子国后世人民的祭拜。
微子清风贯古今
明朝潞城知县冯惟贤在其诗作《微子清风》中云:忠臣孝子植纲常,报祀应宜付腊长。古庙荒凉苔藓合,清风犹拂万年芳。
是的,万年芳。浸润着古贤清高之气,从高高峻岭上吹过的“微子清风”,以潞城古八景之一,载入了《潞城县志》。
古人总是聪慧而内敛的。微子清风,一语双关,既赞古贤清高,又赞山岭高峻,岭上绿草如茵,芳香沁人。当人们上得岭上追寻先贤足迹,拜谒祠庙时,阵阵清风从面庞拂过,浸人心脾。这清风带走心底的尘埃,让人以一腔肃穆敬仰之情踏上三仁祠前高高的台阶。
每一位从微子岭上三仁祠前经过的人,总是会被三仁精神触动心弦。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荆南名人刘钦顺从岭上经过。他有感而发,写下诗句直抒胸臆:荒祠关之北,风日太悽恻。好鸟何时下,芳枝无处昔。陵谷不可问,英雄不可作。如何赤素心,不及妖艳色。牛饮三千人,渡河八百国。想见行路者,几回伤往昔。
他的感叹被刻进石碑,碑文名曰:殷三仁祠。
时光越千年。今天,在微子的故里微子镇,人们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发扬着三仁精神。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九,三仁祠前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微子文化艺术节在这里隆重举行。数百名当地群众和来自祖国各地的三仁后裔一同现场共祭殷商先贤,感受和体验源远流长的三仁精神。“三仁”的种子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