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火花》2024年第11期|王志峰:天上人家悬空村
来源:《火花》2024年第11期 | 王志峰  2024年12月17日09:53

王志峰,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火花》杂志主编。曾在报社、电视台从事过编辑、记者工作。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上百万字的新闻、文学、评论作品,曾任多家报刊的专栏作者,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新闻、评论、文学作品奖。

站在悬空村脚下,抬头仰望,一座村庄若影若现地飘浮在半空中,雾气缭绕,如梦如幻。

恍惚间,心里忽然升起莫名的感动,好像眼睛也有些湿润。

是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因为人类的生存智慧?抑或是因为追寻到了文人墨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一座矗立在大山深处、烟火气浓郁的村庄,房屋建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街道全是靠排列整齐、间隔有序的一溜圆木支撑着,粗壮结实的木柱坚定而庄重地在云雾弥漫中挺拔了几百年。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这里的村民百年如一日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有干扰,没有纷争,没有俗世社会的声色犬马。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足,但他们已经把自然淳朴、宁静祥和、与世无争的生活幻化成一种信仰,定格成永恒。

位于晋西北管涔山深处的宁武悬空村,不仅是游客探秘游览避暑的好去处,也是一处备受大众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初秋,我有幸与全国著名作家徐贵祥、刘醒龙、葛水平、吴克敬、素素、陈仓等一起走进这个村庄采风,心中自然有一种小激动和小窃喜。

那是个无风也无烈日的下午,汽车在层层叠叠的山峦和一望无际的森林公路上穿行一段之后,停在一片开阔的空地上。眼前豁然开朗,山崖陡峭,松林茂密;白云悠悠,溪水潺潺;暖阳西挂,归鸟盘桓。抬头远望,在天际和悬崖之间镶嵌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云蒸霞蔚,雾气飘绕,宛若人间仙境。

沿着山下一条陡峭的石阶小路攀援而上,在离地百米的悬崖边有一座三层堡门。第一层门洞全部用石头砌成,坚固而雄伟,门洞向上开一天窗,和二三层楼梯间连接。二楼和三楼是造型美观的木构阁楼,沿着层叠旋转的多层木梯向上攀爬,才能真正进入悬空村。这是村子唯一的入口,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进入悬空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造型各异的房屋。这些房屋依崖就势,一半建在半山腰的岩石上,一半悬空而建,靠几根插在岩石上的大木柱支撑。全部房屋坐北朝南、避风向阳,或悬或挂,或嵌或探,巧妙地与大山融为一体,蔚为壮观。这种建造方式,与闻名遐迩的恒山悬空寺一样,坚固耐用,美观大方,既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又彰显了古人的生存艺术。 走在悬空村,关注脚下,是一条用圆木铺就的空中栈道,依然是靠连接在岩石上的一排排木柱支撑,栈道边建有形态精巧的木构栏杆。这也是村子里最主要的一条道路,全长有1公里左右。由于栈道悬空而建,因此也叫“天街”。行走其上,伴随着圆木的轻微滚动,心中有种漫步云端、胆颤心惊之感。放慢脚步,平复紧张之情,小心翼翼地感受这种惊险和奇特,十分惬意。

站在悬空栈道上鸟瞰,在百米深的崖底开阔处,有一块碎石铺就的形似马蹄状的广场,谓之“马蹄校场”。旁边有一个由岩缝溪水长年滴流形成的月牙状的山泉水池,谓之“饮马池”,似乎讲述着当年操练兵马、抵御入侵的往事。

“檐壁耸云涯,梁桥染日华。鸟鸣藏翠幕,花发接残霞。细水石间绕,风烟树顶斜。忽而灯火见,天上有人家。” 悬空村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遗落的一颗珍珠,静静地镶嵌在云雾缭绕的天地间,又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祥和地铺展在大山之中。

同行的作家和我一样,心中升起的第一个疑问便是: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为何会选择来到个隐秘且危险的地方生存?

据村民介绍,悬空村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

第一种说法是:相传在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但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焕却侥幸逃脱。驻守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三关的总兵周遇吉率领官兵暗中保护四皇子,一路辗转来到这个隐秘险峻且易守难攻的地方安营扎寨,操练兵马,最终选择在这悬崖峭壁上安家落户。他们隐姓埋名,在这片看似绝境的土地上,凭借着坚韧与智慧,繁衍生息。

第二种说法是:相传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焕得到过一张藏宝图,记载着崇祯皇帝生前转移金银珠宝的地点。他根据藏宝图的指引在这管涔山深处找到了宝藏,并为跟随他的旧部立下一条百年誓约,要世世代代守护这里的宝藏。这里的先民们是为了守护宝藏,才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默默耕耘,世代定居。几百年过去了,这里的居民并没有见到过任何金银财宝,但他们依然相信这是一块埋过宝藏的风水宝地。

第三种说法是:明朝末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悬空村的王姓先人为了躲避战乱、匪患,想要寻求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于是便选择在这远离尘嚣的深山悬崖绝壁上建房避难。这里山多沟深、松林茂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隐蔽安全,后来便成了王姓后人的长居之地。也因此该村村民全部为王姓后裔,没有一户杂姓。

故事和传说都是这个村子美好的过往,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认可第三种说法,这里地势隐蔽、水源充足、林木丰茂,确实是非常适合避险生存的宝地。

历史上,整个三晋大地一直是人们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各国之间相互攻伐、兼并,战乱持续了数百年;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短暂统一后迅速陷入内乱,随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建立政权,与南方政权对峙,政权更迭频繁;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朝代,同时周边还存在着十多个割据政权,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宋辽金夏时期,宋朝与辽、金、西夏等政权长期对峙,边境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 山西地处中原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交界地带,东有太行山脉,西有吕梁山脉,南有中条山脉,北有恒山山脉及阴山余脉,山脉连绵、地势险峻、沟壑纵横,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区域。山西拥有众多著名的关隘,如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等。这些关隘地势险要,是重要的边防关口。在古代交通和军事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这些关隘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山西内部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选择在吕梁山深处的悬崖上定居,是悬空村先民们的智慧,也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发展变迁的需要。

人类和小草一样,具有无限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生活环境多么苛刻,无论生存境遇多么艰难,只要有一丝一毫赖以生存的条件,就会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且延绵不断。

“悬空村”的真名叫王化沟村,这里的村民皆为王姓。整座村庄坐落在近500米长、海拔23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因其背倚悬崖,面临深渊,悬空而建,故被称为“悬空村”。其实,在当地葱茏茂密的林海之中,还有两个和王化沟村相距很近的村庄: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它们都是建在悬崖绝壁间,也都被当地人叫做“悬空村”。由于王化沟村开发较早,知名度也较高,故成了悬空村的代表。该村西石崖上耸立着一块长条巨石,村民亲切地称作石人,村庄所依托的大山也叫作石人山。

尽管悬空村的起源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说法,但是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这个村子的判断还是比较肯定的。据专家考证,这里的部分民居具有一些非常明显的明朝建筑的特征。村内民居因崖就势起建构筑,民居结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青石拱券窑洞,用木料做成门、窗,为的是冬季取暖;第二种为中国北方传统木构建筑,周壁用石块砌筑,泥土灌浆,屋顶部用木料做成悬山顶两面坡样式,为的是便于雨水下泻;第三种是干栏式建筑,这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木构建筑形式,整座房屋全部用木材搭建,为的是通风透气,是一种潮湿环境下的民居。一个山间小村,竟有三种建筑形式的构建民居,这在全国也非常罕见。面对这些形制丰富、风格各异、保存完好的民居,见多识广的作家们表现出了少有的惊叹。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居住之处的讲究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执念,讲究空间的大小、房屋的用料造型、朝向布局风水、通风透光取暖、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环境条件等。房屋档次的高下往往代表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的多寡,一个地方的整体居住条件还可以反映这个地方的文化理念和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山西人对房屋的讲究更是胜过其他地方,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常家庄园等山西的一众大院多少年来向世人诉说着山西曾经的辉煌和富足。在悬空村,这个与外界联系较少的村庄,村民们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住房情节。尽管条件艰苦,但三四百年间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不断改善着住所,村里既有明清时代的二层木构小楼,也有近现代的木石结合的房屋。

居住在半空中,经济收入从何而来?生活用品如何搬运?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其实,一直以来,这个地方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三四十户人家,村民们陆陆续续在山林间开发出零散可耕山地700多亩,主要种些豆类、莜麦、土豆等农作物赖以生存。此外,深居大山,放牧、采药、狩猎曾经也是村民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在个别人家仅有的一点土地院子中,我们看到星星点点种着一些蔬菜,这也是村民吃菜的主要来源。村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大牲畜,村民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靠骡马从山下往上运送,当然有时也需依靠人力肩挑背扛、爬山搬运。悬空村人世世代代,日复一日地过着且耕且牧且狩的生活。 悬空村人的生活是艰难的。面对困难,悬空村人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保持着奋发向上的斗志,展现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强的力量源泉。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自信与坚定。

悬空村,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乐章。它犹如一本无字的史书,讲述着人与自然的故事,诉说着生存与智慧的传奇。在这里,一辈辈按照相同轨迹在大山中生活的村民,或许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们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故事和传奇。

据说,上世纪90年代,几名旅行爱好者在管涔山登山远足时,意外迷路了。夜幕降临,四周荒无人烟,正当他们找不到前进方向之际,忽然发现远处半山腰上有几簇烛火在昏暗的群山中闪现。依靠这点微弱光芒的指引,他们跌跌撞撞地来到了这个隐藏在深山之中的村落,并在村民家中借宿一晚。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村落竟然坐落在悬崖峭壁之上,脚下便是万丈深渊。这段神奇的经历迅速传开,悬空村也因此走进了世人的视野。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国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悬空村的扶贫力度和旅游开发力度,对村中的悬空房屋、空中栈道、旅游公路、攀登台阶、山寨门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缮。悬空村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外界的关注,游客不断增多,村民们通过提供住宿、餐饮和其它旅游服务,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那个秋日下午,在悬空村的一家小酒馆里,几位作家呷着小酒,就着土菜,和村民们谈笑风声。这些年,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老人们不愿离开这“悬空”的村庄,说住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村民分享着他们朴素厚实的乡村生活,作家们探寻着这个村庄远古而神秘的故事,享受着远离城市喧嚣的轻松和愉悦。

村民介绍,除却村庄“悬空”的奇观之外,在悬空村的深山之中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千年火山。据见过的人说,火山其实是一个黑里咕咚、吞烟吐雾的黑洞,洞里温度非常高,一年四季黑洞里不停地吞吐着滚滚浓烟。而在悬空村附近,则有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300万年的万年冰洞,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处冰愈厚。即使在酷热的盛夏,进入洞中依旧是一派清凉彻骨、冰雕玉砌的严冬景象。“万年冰洞”和“千年火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山北面万年冰洞冰肌雪骨、寒气逼人,大山南面则是千年火山热气蒸腾、烟熏火燎,“冰火相容”的奇观在这里和谐上演,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矛盾山”。两种极端的地质现象出现在同一区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秘。

悬空村还被当地人誉为“长寿村”。据说这里的村民普遍长寿,七八十岁的老人身体还非常硬朗,一些老人肩扛背挑、下地劳作、上山采药,根本不输年轻人。长寿的因素有很多,但村民认为是老祖宗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长寿秘籍,村中的山泉水有特殊的功效,长期饮用可以延年益寿。其实,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嘈杂,没有过多的外界干扰,没有工业污染;这里环境清静,生活安逸,身心放松,没有太多的精神压力,这些都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首诗用于描绘秋季的悬空村再恰当不过。现在的悬空村以其优美的风景、独特的建筑、传奇的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来这里打卡旅游。

悬空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聆听山风的低语,感受岁月的静好,体会生命的真实与美丽。对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旅者,悬空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一次与自然对话的宝贵机会。

悬空村,一个可以让我们放下所有烦恼和束缚的地方,一个可以让我们找回自己内心的地方。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