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年杂谈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谢 华  2025年01月07日09:56

光阴迅速,日月如梭,转眼就到了2025年新岁。在我国,元旦,也就是阳历年的新年,人们通常没有真正把它当成节日过,大家更重视和期待的,还是农历新年。但从元旦开始,也意味着春节快要来临,到处已有了过年的情绪。既然有了过年的情绪,不妨就顺势谈谈咱们的农历新年。

我的故乡在北方,但近5年来,春节都是在江南度过的。新年是一年一度的长假,从各地行事可以看出,人们大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尽量享受一下,其中饮食一项尤为重要,其次是娱乐、祈福等。

考察现在各地新年风俗,固是大同小异,便与历史上对照,也相差不远。清代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谐谑》引明代记风俗词云:“除夕云: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爆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 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著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元旦云:接得灶神天未晓。爆竹声喧,催要开门早。新画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 炉烧苍术香缭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词中所记虽是明代习俗,读后觉得和我们亲历并无太大差异。只有悬挂钟馗一事,是由元旦移至端阳。就我故乡的习俗与之相比,也仅仅是没有神荼、郁垒和黄纸神牌,其余相差不远。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莫过于新年到亲戚家拜年,除了受人款待以外,还可得到若干压岁钱。拿到以后不受大人限制自由使用,可用来买花灯、鞭炮以及升官图等。稍稍长大后,又利用这钱购买书籍,孙毓修所编的“童话”丛书第一、二卷,都是拿压岁钱买来的,《无猫国》《大拇指》的故事,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想来还有嚼橄榄似的回味。

现在虽不喜欢拜年,但也不得不应付一番。读清人周宗泰的《姑苏竹枝词》,可知江南有拜年时分散名帖的风习。如《拜年》云:“今年仍是旧年人,换得衣裳簇簇新。一揖偕头分手去,暂将红帖寄门神。”分散名帖作为节日问候,到明清时期在趋于成熟、完善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员和百姓生活中的“负担”。道光年间蔡云《吴歈百绝》春之二云:“潜投红刺姓名轻,安步时防裂爆惊。深巷乱鸡更迭叫,村童结队卖芦笙。”注云:“俗甚重贺岁,然非素习者,止以名刺投门隙,甚无谓也。群儿聚嬉,爆声连路。芦笙吹以娱小儿者,葭管箬簧,饰成冠羽,名曰叫鸡。”

“无谓”的除了分散名帖,还有过年时被亲戚强迫饮食,不吃不可、吃又不能的尴尬样子。两三家一吃,肚皮膨胀,大有“行不得也哥哥”之叹,反成为新年的“虐政”。明代散曲家刘效祖《词脔》记载的明代拜年情形,也和现在相似,写得生动幽默、绘影绘声:“(上小楼)刚送出张世英,又接进李彦宝。只见他叉手躬身,假意虚情,逊让谦推。一个说:‘多生受累,起动重赖光辉。’一个说:‘到府迟,未蒙见罪。’(尧民歌)呀!一个正慌忙扒起走如飞,一个忙扯衣牵袖定教回。一个说:‘现成热酒饮三杯。’一个说:‘看经吃素刚初一。’他两个强了一会,终得吃几杯,才能够唱喏抽身退。”

又有《吴歈百绝》记状元筹、升官图及压岁钱诗云:“耍煞儿童十数天,夺魁入阁快争先。铮铮排户投琼响,半掷床头压岁钱。”注云:“套魁,谓状元筹。人阁,谓升官图,小儿局戏,以骰掷者。除夜将睡,以钱置小儿女枕边,名压岁钱。”记载颇详尽。

此事在《姑苏竹枝词》中,却分作3首。状元筹云:“呼么喝六太仓忙,一到新年兴愈狂。也是场中名利客,探花榜眼状元郎。”升官图云:“忠佞由来分两途,德才岂与受赃符。一将名字传儿口,莫把升官当画图。”压岁钱云:“回首凄然忆少年,床头压岁迭青钱。而今胜有空囊在,徒手招儿趁早眠。”

周氏诗虽不甚佳,但于琐碎事件中,记载了许多珍贵的风俗资料。记录风俗的书,尚有《清嘉录》《杭俗遗风》等,资料颇丰富,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征引,且留到以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