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孝付的头像

王孝付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3/22
分享
《诗仙李白》连载

第一十三章 求学康山

到十五岁时,李白已不再是个小孩子了,他健硕修长,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看来高贵而又有书卷气。最特殊的是他的一双眼睛,得自母亲的遗传,不像汉人的黑或褐色的眼珠,他的双眸闪着琥珀色的光芒,像是充满了幻想,又像两把熊熊的火炬,有无尽的热情供他燃烧。

这天晚上,他跟往常一样,坐在书房里读书,爹爹陪着先生进来,各自坐下。

爹爹伸手示意说:“先生说吧!”

李白听爹爹的口气,今晚似有什么大事。

“啊!”先生吃力地说道,“我们相处五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先生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不能再教你了,你要……”

“为什么?”李白疑惑地说。

爹爹伸手制止他:“白儿,别插嘴,让先生说完。”

李白只好忍住不说话。

“我不但和你有师生情谊,和令尊更是莫逆之交。我们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五年,舍不得分开本是人之常情。我和令尊可以长久做朋友,但却不能永远当你的先生。”先生又继续说,“这几个月,你所写的文章,我和令尊都看过,我认为先生已经不如你了。”

李白突然听先生这么说,实在有点意外,他深深地望着先生。

先生这时满脸笑意。“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只能再为你推荐一位比我更好的人来教你。”

爹爹把话接下去说:“先生认为你应该到外面去读书了,而不应该继续在家过锦衣玉食的少爷生活。况且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不能困守乡里。”

李白到底是少年心性,一听要到外头读书,两眼就闪闪发亮。“我到哪里?跟谁读书呢?”

“大康山有位道行高深的隐士——潼江赵征君蕤,无论本身的学问或教导学生都非常高明。目前也只有他才能教你。”

“赵先生早已不收学生,归隐山林专心写他的著作了。”爹爹说,“是因为先生和他有深厚的交情,写了封长信去,赵先生才破例让你进他门墙的。”

先生说:“赵蕤外号东严(一作岩)子。赵隐士任侠尚义气,喜为纵横术。你可依他学纵横之术。”

事情就这样说定了。

终于到了离家的日子,一直在爹娘照顾下的李白,带着三分离情、七分兴奋,一个人往大康山行去。

李白故乡彰明县的康山也叫戴天山,李白听说道士赵征就住在山上,现在自己一个人去寻访,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上了大康山,循着先生告诉他的路径,再经山林里砍拾柴薪的樵夫的指点,他走到一处很深很深的山坳上。山坳上面斜插着几堆巨岩,岩后则是一片不大,但是视野很好的平地。一道清流从左边缓缓流出去,到了平地尽头豁地像一条银链急遽地泻下山坳。

李白穿松越竹走到溪边,沿着溪岸错落有致的几株桃树,只稍比他高一个头,看得出来,是这里的主人亲手种植的,茅舍就搭在巨岩旁边。他走到茅舍前,门开着,屋里却没有人。

李白没有想到自己兴致勃勃地来寻访赵征,却没有遇见,自然很是失望和惆怅。

但他随即被这里优美的风景给吸引住了。这环境太好了。想到要在这里读书,李白忍不住要多看看周遭的一切,于是他又循着来路,走回山坡上,倚在野生的松树上,尽情地享受这美景。蓦地,一只母鹿带着小鹿从不远的山坡走下来,到溪边喝水。

李白看呆了,这里简直就跟仙境一样。于是李白折下一段松枝,在地上写了这样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看饱了美景,闭上眼睛倾听这深山万籁,突然似有似无的歌声渐渐近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来人反复唱的是击壤歌。那歌喉清越明朗,他肯定唱歌的人,一定就是他的老师赵先生。

那人一路唱着歌走下山坡,李白也现身出来,两人在溪边相遇。

“你就是李太白?”

“正是学生,请先生指点。”

说着,李白深深地行礼。

“你在这里住下读书就是,别说那么多客套话。”

赵征看到李白腰间佩了剑,便问:“你学剑还是学书?”

“都学。”

赵先生点点头,示意李白跟他走。到了茅舍前,先生说:“你先使几路剑法,我看看!”

李白双手一揖,答声“是”,就拔出剑来,在空地上尽情地把从小父亲教导的剑法一路使了出来。

先生忽然“呔!”了一声。

李白立刻收剑肃立,只听先生说:“你跟谁学的剑?”

“学生不曾正式拜师,只是跟家父练了几年粗浅的剑法。”

“你的剑法杀气太重,不是舞剑,倒像是在与人捉对厮杀。”

李白很不好意思地说:“是了,因为小时候练剑,就是为了和强盗搏斗。”

“难怪,看来你的经历很丰富,不过,以后别再练这种剑法了。”

李白低头说“是”。

“好吧!我们弄晚饭去。”

用完晚饭后,师徒二人到林间散步。没有灯火,就借着月光,他们在林间走走停停,谈的都是李白小时候的生活游历。到月上中天,才走回茅舍前的小空地上。

赵先生经过一番谈话后,对李白产生了爱才之心,言谈间也渐渐地亲近起来。

“听你谈话,我想书对你来说,只要再静心用功,自然会有大成,只是剑术一道,你还没入门。今天晚上,我就练一段给你瞧瞧,你得仔细看!”

李白正在诧异,因为赵先生根本没带剑,而自己的剑也解下了,放在屋里。他怎么舞剑?

只见赵先生走到屋檐下,信手抽出一支干枯的茅草,把茅草的碎叶捏掉,然后舒缓地画了一个圆弧,再走到李白面前。

“一般人把剑当成了杀人的利器,却没有人知道,剑原来指的是人的心性、人的气度。心性和气度修养到了某一种程度,就会像剑一样地锋利。那时候,任何东西一上手就是剑,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杀人救人,其中的差别才是让人去悠游思考的地方。你看着!”

说着,先生整个人就像弹簧一样,突然倒纵出去,伸手一抖茅草,草就像剑一样豁然挺直,一拖一带,顺着势子,赵先生就在场中舞起来。

说舞一点也不错,只见一身白衣的赵先生揉身腾挪跳跃,手中的茅草,却始终笔直地在他身上四处游走翻飞,还有嗡嗡的长剑划空的声音。

李白不了解赵先生是怎么办到的。能跟一个这样的奇人在一起读书练剑,是怎样修来的福缘?他看得两眼痴呆,眼前突然一花!

赵先生收剑,不,收下茅草负在身后,飞身落在李白面前。

李白忘情地鼓掌。好一会儿,才说:“太难了,我不知道几时才可以像先生一样!”

“你这孩子真是在人间待得太久了,想法都俗了,你就不会想要练得比我更高妙的剑法!”

“请问先生的剑法为什么没有杀气?”

“嗯!不错,至少你能看出我的剑法没有杀气,杀与不杀之间其实大有学问……夜深了,进屋睡觉去吧!”

到大康山的第一个晚上,李白翻来覆去了好久后才睡着,梦里却都是先生的剑影。

李白只觉恍惚置身在剑气萧森的梦境里,突然被先生叫醒。

“李白,在山里是不容你睡懒觉的哟!”

李白立刻翻身下床匆匆出来。

“散步去吧!”赵先生说。

他们二人不自觉地走向昨天李白等先生的那几棵松树下。赵先生突然收住脚步,低头看着地上的几个字,李白只站在身后,不知怎么是好,原来,那正是昨天他等先生时写的诗。他正想先生不知会怎么笑自己呢,却听先生说:“好、好,这是你昨天写的吧!狗叫原是人间的,加上水声就出尘了,桃花本来是俗艳的,带上雾气,就变得清明了,这诗一开始就营造出不俗的景况……有意思。不知我去了哪里,只是倚在松树边发愁,你真妙呀!”

赵先生回过身来说:“你写诗,来来,我有一卷陈子昂的真迹,他的诗也只有这一首可以算得上是好诗。”

先生回到房里,也不知是怎么翻箱倒箧地找出一卷已经泛黄的旧纸。先生拿到李白身前,慢慢地舒展开来。李白看时,见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字是很浓的墨写下来的,大概是陈子昴研磨迟疑了很久才写下来的,每一个字的最后一笔,总是很粘滞地收起来。

赵先生和李白就在字前发呆。

李白却似看见写诗的人憔悴地站在幽州古台上,为越来越萎靡的文风,在伤心他面前没有启导的人,他身后也没有肯定他的人,只有他自己,站在高处,忍受寂寞和痛苦。

赵先生慢慢地把诗卷收拢起来。“李白,我们相处才一天,可是我想书你也别再读了,你去回想就够了。你有诗人的气质,今天我拿这卷真迹给你看,也是有用意的。诗,就是在最孤独、最没有人帮助你的时候,才会好,诗人先穷而后工。那是一种生活经验。你以后一定会了解。我不教你读书了,你就跟着我学剑吧!”

先生又说:“我问你,你来我这里最想学的是什么?”

看先生一脸严肃,李白不敢隐瞒。“家父与家师都认为先生是以黄霸之术闻名,学生来求教先生,最主要的也是黄霸之术。因为家父和家师都认为学生将来一定能为朝廷作一番事业,封侯称王自不在话下!”

赵先生听完,一阵大笑,接着反问李白:“黄霸之术是什么?”

“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那卷兵书和纵横捭阖之术。”

“咦?不错,不错,世人都误以为黄霸之术是黄帝和老子的黄老之术,你们家有这层认识,可见得不简单。你们家姓李,又是从胡地迁到四川,你老实说,你是不是隐瞒了真实的身世?”

李白没想到先生有此一问,顿时呆若木鸡。

“你不说也没关系,我也猜着了一二。”先生深深地打量了李白一眼,好久才说,“你爹和你的先生都错了!”

这可把李白吓了一跳,他一直以为爹爹和先生都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怎么会错!

先生又说:“你饿不饿?”

李白这才发现已经日上三竿了。“学生还不觉得饿!”

“那我们索性谈个够吧!你爹爹和先生一定以为你是个不凡的人,将来一定会在朝廷上有所作为,其实他们都看错了。你其实是个诗人,就算你在我这里学通了黄霸之术,到时候你也用不上。因为你是个真诚的人,一个真诚的人就不善运用阴阳变化,更不会去体察人性的弱点而加以利用……”

赵先生看看李白听得似懂非懂的那副模样,不禁笑了。“以你的聪明,我可以教你黄霸之术,将来怎么样,到时候再说吧!”

李白对赵先生的剑术和学问非常佩服,虽然他跟爹爹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可是自己确实比较偏爱逍遥自在的生活,于是就听从赵先生的话,在山上写诗练剑,也学黄霸纵横之术。至于功名利禄,到时候再说吧!

就在少年李白茁壮成长的同时,那位后来和李白齐名的杜甫也逐渐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杜甫四五岁时寄居于洛阳建春门内二姑母家,东京的繁华给杜甫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六岁时他又寄居郾城(河南许州),曾观梨园弟子公孙大娘舞剑浑脱。到了七岁,他就开始学着做诗了,这给他后来写作出优秀的诗篇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杜甫九岁时,开始学写大字,研究书法。他说他也从公孙大娘舞剑中领悟出了书法之道。后来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中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迈感激。”

而这时的大唐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开元盛世,在军事、文化、政治上,都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峰。开元四年(716年)六月,睿宗李旦卒。突厥可汗默啜常为边患,为北部拔曳固所败,斩其首以献。大唐与国外的科学文化经济交流频繁。制纸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印度善无畏来到大唐。十二月姚崇辞相位,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闰十二月姚崇罢相,宋璟继之。贾至出生的这年也即开元五年(717年)的十二月,玄宗诏访求逸书。开元六年(718年)正月禁恶钱。十一月吐蕃奉表请和。开元七年(719年)二月,太府及府县粜粟十万石,以敛恶钱,销毁之。《华严论》成。可惜到了开元八年(720年)宋璟罢相,恶钱之禁又松弛下来。这一年又有两位印度僧人金刚智、不空金刚来华,此二人与善无畏合称为“开元三大师”。这是大唐与国外宗教文化交流方面的大事,当然也是大唐国力强盛的一个明证。开元九年(721年)两位当时的名人死了:九月,七十二岁的姚崇卒;十二月,《史通》作者刘知几卒,领国史垂三十年。这一年在科学上也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僧一行(张遂)造大衍历,梁令瓒造黄道游仪。

开元六年(718年),十八岁的李白正在大匡山读书。他自十五岁那年起,被戴天山的风景所迷恋,于是读书于戴天山大匡山。这期间,他一直依潼江赵征君蕤学纵横术。

“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山中没有日历,李白和赵征从气候变化和草木的荣枯,来辨别四季的移转。转眼间,四五年就过去了。

这五年来的努力,使得李白在剑法和纵横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只是,山中只有李白和赵征二人,先生不说,李白自己也无从知道自己的成就有多大。

一个初夏的清晨,李白醒来想先到户外练一趟剑,却看见桌上留了一张素笺:

“太白:

“我云游去了,行踪不定,不必找我。剑和纵横术你已略有小成,你也该到外面去走走,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大丈夫当以四海为家。你不是久居山林之辈。

“你若真厌倦了尘世的生活,到时等我回来,你我再相聚。你可以依照我画的一张地图,到峨嵋(眉)山上去找我,到我那儿,不必学什么,只要跟我再生活数年就可以了。到岷山之前,务必先回家看看,以慰双亲思子之情。

“东岩(严)子赵征留。”

李白在桌前呆立许久,他想唤回先生,可是墨迹已干,想必先生已经走远了。

“赵先生,但愿他日有缘再相见。”李白拿起信和信下压着的一张地图,收拾一下东西,依依不舍地下山。他已经五年没回家了,一下山,就归心似箭地直奔老家。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