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臻阳光的头像

一臻阳光

网站用户

科幻文学
202404/13
分享
《镆与兕(第一部)故宫一号案》连载

第二十六章 利用量子隧道发射地球坐标

01

“我有一个问题:在当时,探索外星文明只是定位于一个有些边缘化的基础研究,为什么地球望远镜工程具有如此高的科研秘密呢?”听完杨硕的讲述,雷克沐问。

“其实这个问题在地球望远镜工程的最初阶段就有人提出,并一直延续到地球望远镜的最后。现在,你应该有了答案,建造这个超级雷达只是飞在我们头顶的U-2敌特侦查机。哈哈,我们只能佩服地球望远镜工程最高决策者思维的超前了。”

“是的,很超前。”雷克沐深深地点点头说。

与外星文明的接触一旦建立,人类社会将受到什么样的和何种程度的影响,这作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被系统深入地研究,还只是近两年的事。但这项研究急剧升温,得出的结论令人震惊。以前天真的理想主义愿望破灭了,学者们发现,与大多数人美好的愿望相反,人类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与外星文明接触,这种接触对人类文化产生的效应不是融合而是割裂,对人类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不是消解而是加剧。总之,接触一旦发生,地球文明的内部差异将急剧拉大,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最惊人的结论是:这种效应与接触的程度和方式(单向或双向),以及所接触的外星文明的形态和进化程度,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是兰德思想库社会学学者比尔·马修在《十万光年铁幕:seti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的“接触符号”理论。他认为,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只是一个符号或开关,不管其内容如何,将产生相同的效应。假如发生一个仅仅证明外星文明的存在而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接触——马修称其为元接触——其效应也能通过人类群体的心理和文化透镜被放大,对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实质性的影响。这种接触一旦被某个国家或者政治力量所垄断,其经济和军事意义超乎想象。

“那地球望远镜工程的结局呢?”雷克沐问。

“你应该能想到的。”

雷克沐又点点头,他当然知道,如果地球望远镜成功了,世界就不是今天的世界了,但他还是说了一句安慰的话:“其实成功与否现在还不得而知,地球望远镜发出的电波,到现在在宇宙中也没走多远呀。”

杨硕摇摇头,“电波信号传得越远越微弱,太空中干扰太多,外星文明收到的可能性很小。研究发现:为了使宇宙中的外星文明接收到我们的电波信号,我们的发射功率应该与一颗中等恒星的辐射功率相当。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卡达谢夫曾建议,可以根据宇宙中不同文明用于通讯的能量,来对它们分级。他将想象中的文明分为1、2、3三种类型:1型文明能够调集与地球整个输出功率相当的能量用于通讯,当时他的估计,地球的功率输出约为10的15次方~10的16次方瓦。2型文明能够把相当于一颗典型恒星的输出功率——10的26次方瓦用于通讯。3型文明用于通讯的功率达10的36次方瓦,约等于整个星系的功率输出。目前的地球文明只能大致定为07型——连1型都未达到,而地球望远镜的发射功率又仅仅是地球能调集的输出功率的千万分之一,这一声呼唤,就像万里长空中的一只蚊子在嗡嗡叫,不会有谁听见的!”

“可如果那个苏联人所设想的2型和3型文明真的存在,我们应该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

“地球望远镜运行的十多年,我们什么都没有听到。”

“是,想到地球望远镜和seti,会不会这一切努力最后证明了一件事:宇宙中真的只在地球上有智慧生命?”

杨硕轻轻叹息一声,“从理论上讲,这可能是一件永远没有结论的事,但从感觉上,我,还有每一个经历过地球望远镜的人,都认同这点了。”

“地球望远镜项目被撤销真的很可惜,既然建了,就应该运作下去,这是一项真正伟大的事业啊!”

“不,当初建造是为了监控U-2高空侦查机的入侵,经过543二营的守株待兔彻底打掉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它的历史使命结束了。”

02

“地球望远镜需要维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改造,主要是升级了发射和监听部分的计算机系统,发射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监听系统引进了两台ibm中型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很多,能同时监听四万个频道。但后来,随着眼界的开阔,人们也清楚了外星文明探索的难度,上级对地球望远镜工程渐渐失去了兴趣。最先看到的变化是雷达营的密级降低了,当时普遍认为地球望远镜如此高的保密级别是小题大做,雷达营警卫兵力由一个连减少到一个班,再到后来,只剩下一个五人保卫组了。也是在那次改造以后,地球望远镜的编制虽然仍在二炮部队,国防科工委却移交到中科院天文所,于是承担了一些与外星文明搜索没有关系的研究项目。”

“可是你的研究与试验,上级评估认为不靠谱。”

“地球望远镜系统最初是承担了一些射电天文观测项目,那时它是国内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后来,随着其他射电天文观测雷达营的建立,地球望远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太阳电磁活动的观测和分析上,为此还加装了一台太阳望远镜,我们建立的太阳电磁活动数学模型当时在那个领域是领先的,也有了许多实际应用。有了后来的这些研究和成果,地球望远镜的巨额投资总算是有了一点点回报。其实这一切有相当部分要归功于高大卫,当然他是有个人目的的。那时他发现,在技术部队搞政工前景不太好,他入伍前也是学天体物理学的,于是就想回到科研上来。雷达营后来引进的外星文明探索之外的项目,都是他努力的结果。”

“回到专业上哪儿有那么容易?我看他更多是将您的成果署上自己的名吧?”

杨硕宽容地笑笑,“没有高大卫,雷达营早就完了。地球望远镜被划到了军转民范围内后,军方就把它完全放弃了,中科院维持不起雷达营的运行费用,一切就都结束了。”

杨硕清楚记得这两个日期和时间,当时,地球望远镜监听系统受到了强烈的日凌干扰。她查了一下运行日志,证实了自己的记忆,只是来自太阳的日凌干扰比来自木星的电磁辐射到达地球的时间晚了十六分四十二秒,这关键的十六分四十二秒啊!杨硕抑制住剧烈的心跳,请资料室的有关人员与国家天文台联系,得到了那两个时间木星和地球的位置坐标。她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大大的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是太阳、地球和木星,她在三条边上分别标上距离,在地球顶点标上了两个到达时间。由木星到地球的距离很容易算出电磁辐射由木星直接到达地球消耗的时间,她接着又算出了电磁辐射由木星到达太阳、再由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两者相差正是十六分四十二秒!

杨硕翻出了以前自己搞出的太阳结构数学模型,试图从理论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她的目光很快锁定在太阳辐射层中一种叫“能量镜面”的东西上。从日核反应区发出的能量开始是以高能伽马射线的形式发出,辐射区通过对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发射实现能量传递,经过无数次这种再吸收再辐射的漫长过程(一个光子脱离太阳可能需要一千年的时间),高能伽马射线经过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逐渐变为可见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这些是在太阳研究中早已明确的内容。杨硕的数学模型产生的一个新结果是:在这些不同频率辐射的转换之间,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界面,辐射区由里向外,每越过一个界面,辐射频率就明显下降一个等级,这与传统观点认为辐射区的频率是渐变的有所不同。计算表明,这种界面会将来自低频侧的辐射反射回去,于是她就想了那么一个命名。

杨硕开始仔细研究这一层层悬浮在太阳电浆海洋中的飘忽不定的薄膜,她发现,这种只能在恒星内部的高能海洋中出现的东西,有许多奇妙的性质,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增益反射”特性,而这与太阳电磁辐射之谜似乎有关。但这种特性过分离奇,难以证实,杨硕自己都难以置信,更有可能是令人目眩的复杂计算中产生的一些误导所致。

现在,杨硕初步证实了自己关于太阳能量镜面增益反射的猜想:能量镜面并非简单地反射低频侧的电磁辐射,而是将它放大了!以前观测到的那些在狭窄频段的神秘突变,其实是来自宇宙间的辐射被放大后的结果,所以在太阳表面观察不到任何相应的扰动。

很可能,这一次,太阳收到木星的电磁辐射后又发射出来,只是强度增加了近亿倍!地球以十六分四十二秒的时间差分别收到了放大前后的两次辐射。

太阳可以时间折叠,也就是说利用地球无线电折射太阳光可以达到超光速!物理学认为就是量子隧道。

03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太阳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来自太空的电磁辐射,包括地球溢出的无线电波,为什么它只超光速其中的一部分呢?原因很明显:除了能量镜面对反射频率的选择外,主要是太阳对流层的屏蔽作用。表面沸腾不息的对流层位于辐射层之上,是太阳最外一层液态层。来自太空的电波首先要穿透对流层才能到达辐射层的能量镜面,进而被放大后反射出去。这就需要射入的电波在功率上超过一个阈值,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无线电发射都远低于这个阈值,但木星的电磁辐射超过了。

地球望远镜的最大发射功率也超过了这个阈值!

一个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出现了:人类可以将太阳作为一个超级天线,通过它向宇宙中发射电波,这种电波是以恒星级的能量发出的,它的功率比地球上能够使用的全部发射功率还要大上亿倍。

地球文明有可能进行超光速能级的发射!

下一步,需要将那两次木星电磁辐射的波形与地球望远镜受到的日凌干扰的波形相对照,如果吻合,这个猜想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杨硕向领导提出要求,要与哈里·比德森联系,取得那两次木星电磁辐射的波形记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渠道不好找,还有众多部门的一道道手续要办,弄岔一点就有里通外国的嫌疑,杨硕只好等待。

但还有一个更直接的证实方法:地球望远镜发射系统以超过那个阈值的功率直接向太阳发射电波。

杨硕找到高大卫,提出了这个要求,但没敢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太玄乎了,肯定遭到否决,她只是说这是一次对太阳研究进行的试验,将地球望远镜发射系统作为对太阳的探测雷达,通过接收回波来分析反映太阳电磁辐射的一些信息。雷克沐和高大卫都有很深的技术背景,想骗他们不容易,但杨硕说出的这项试验,在西方太阳研究中确实有过先例,事实上,这比正在进行中的对类地行星的雷达探测在技术上还简单些。

“杨硕呀,你越来越出格了,你的课题,在理论上搞搞就行了,有必要弄这么大动作吗?”高大卫摇摇头说。

“大卫,可能有重大发现。实验是必需的,只这一次,行吗?”杨硕苦苦央求道。

高大卫说:“雷克沐,要不就做一次?操作上好像没什么太大困难,回波在发射后传回要……”

“十几分钟吧。”雷克沐说。

“这样地球望远镜系统正好有时间转换到接收状态。”

杨硕兴奋到了几点,她进行例行检修后的测试,由于试发射省去了很多操作,在场的除杨硕外只有五个人,其中三个是对设备原理知之甚少的操作员,另外的一名技术员和一名工程师已在持续了两天的检修中疲惫不堪,心不在焉。杨硕首先将发射功率设置到刚刚超过太阳增益反射理论上的阈值(这已是地球望远镜发射系统的最大功率了),频率设定在最可能被能量镜面放大的频率上,借测试天线机械性能为名,将它对准已斜挂在西天的太阳,发射的内容仍同每次正规发射一样。

这是一个晴朗的下午,事后杨硕多次回忆那一时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焦急,盼望发射快些完成,一方面是怕在场的同事发现,虽然她想好了推托的理由,但以损耗元件的最大功率进行发射实验毕竟是不正常的;同时,地球望远镜发射系统的定位设备不是设计用于瞄准太阳的,杨硕用手就能感到光学系统在发烫,如果烧坏麻烦就大了。

04

太阳在西天缓缓下落,杨硕不得不手动跟踪,这时,地球望远镜天线像一棵巨大的向日葵,面对着下落中的太阳缓缓转动。当发射完成的红灯亮起时,她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了。扭头一看,三名操作员正在控制台上按手册依次关闭设备,那名工程师在控制室的一角喝水,技术员则靠在长椅子上睡着了。不管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们如何描述,当时的真实情景就是这样平淡无奇。

发射一完成,杨硕就冲出控制室,跑进高大卫的办公室,喘着气说:“快,让雷达营电台在12000兆赫上接收!”

“收什么?”高总工程师惊奇地看着头发被汗水粘到脸上的杨硕,与灵敏度极高的地球望远镜接收系统相比,雷达营用于与外界联系的常规军用电台只是个玩具。

“也许能收到一些东西,地球望远镜系统没有时间转换到接收状态了!”杨硕说。正常情况下,地球望远镜接收系统的预热和切换只需十多分钟,而现在接收系统也在检修中,很多模块拆卸后还未组装,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运行。

高大卫看了杨硕几秒钟,拿起了电话,吩咐机要通讯室按杨硕说的去做。“那个电台的精度,大概只能收到月球上外星人的信号。”

“信号来自太阳。”杨硕说。窗外,太阳的边缘已接近天边的山顶,血红血红的。

“你用地球望远镜系统向太阳发信号了?”高大卫紧张地问。

杨硕点点头。

“这事不要对别人说,下不为例,绝对的下不为例!”高大卫警觉地回头看看门口说。

杨硕又点点头。

“这有什么意义嘛,回波一定是极弱的,远远超出了常规电台的接收能力。”

“不,如果我的猜想是正确的,将收到极强的回波,强得……难以想象,只要发射功率超过一个阈值,太阳……就能超光速发射电波!”

高大卫又奇怪地看着杨硕,后者沉默了。两人静静地等着,高大卫能够清晰地听到杨硕的呼吸和心跳,对她刚才的话他没太在意,只是埋藏了多少年的感情又涌上心头,但他只能控制着自己,等待着。二十分钟后,高大卫拿起电话,要通了通讯室,简单地问了两句。

“什么都没收到。”高大卫放下电话说。

杨硕长出了一口气,好半天才点点头。

“那个美国天文学家回信了。”高大卫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杨硕,上面盖满了海关的印章。杨硕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先是大概扫了一眼哈里·比德森的信,信上说他没有想到中国也有研究行星电磁学的同行,希望多多联系和合作。他寄来的是两叠纸,上面完整地记录了来自木星两次电磁辐射的波形,波形显然是从长条信号记录纸上复印下来的,要对起来看,而这个时候的中国人,还大多没有见过复印机。杨硕将几十张复印纸在地板上排成两排,排到一半时她就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她太熟悉那两次日凌干扰的的波形了,与这两条肯定对不上。

杨硕慢慢地从地上将那两排复印纸收拾起来。高大卫蹲下帮她收拾,当他将手中的一打纸递给这个他内心深处爱着的姑娘时,看到她摇摇头笑了一下,那笑很凄婉,令他心颤。

“怎么?”他轻轻地问,没有意识到自己同她说话从来没有这么轻声过。

“没什么,一场梦,醒了而已。”杨硕说完又笑了笑,抱着那摞复印纸和信封走出了办公室。她回到住处,取了饭盒去食堂,才发现只剩下馒头和咸菜了。食堂的人又没好气地告诉她要关门了,她只好端着饭盒走了出来,走到那道悬崖前,坐在草地上啃着凉馒头。

这时太阳已经落山,胡杨林看上去是灰蒙蒙的一片,就像杨硕的生活,在这灰色中,梦尤其显得绚丽灿烂。但梦总是很快会醒的,就像那轮太阳,虽然还会升起来,但已不带新的希望。这时杨硕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后半生,也只有无际的灰色。她含着眼泪,又笑了笑,继续啃凉馒头。

杨硕不知道,就在这时,地球文明向太空发出的第一声能够被听到的啼鸣,已经以钛阳为中心,以超光速飞向整个宇宙。恒星级功率的强劲电波,如磅礴的海潮,此时已越过了木星轨道。

这时,在12000兆赫波段上,太阳是银河系中最亮的一颗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