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正是在打破旧体诗的前提下,才推出了白话新诗。之后,新诗又在一批留学欧美的诗人那里,获得了一种泊来的现代感,最终形成了具有启蒙色彩的现代汉语诗歌。这是对新诗由来的一个简要概括。在很多人看来,新诗正是在与旧体诗断裂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的,它无所谓继承,因为它们之间本身就没什么关系。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现代诗人,对于古典诗词大都很精通,他们是建立在对旧体诗词进行比较、过滤的前提下来进行诗歌革命的,他们提倡现代诗,写现代诗,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叛逆和反抗的姿态。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新诗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青春期的产物。很多诗人后来又不写新诗,而改写旧体诗词,甚至是以研究旧体诗词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并且终身坚守。这一现象,近些年来,也逐渐被一些学者所研究。
我们现在提起诗歌,通常意义上指的就是新诗,但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们教孩子学习诗歌,也基本是在古典诗词的范畴内,孩子们所背诵的,无不是押韵并富有节奏感的经典古诗词。在普通的社会大众那里,古典诗词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据我了解,喜欢诗歌的人,绝大多数是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在诗人的诗歌写作上,少有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而开始写新诗的,也很少有更多的青年诗人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古典诗词与新诗,虽然形式上不同,但诗人们在写诗时的情感与气质,可以是相通的。新诗相较于工整的古典诗词,显然更富有现代感,因此也更能承载思想的含量。从当下一些诗人的写作中,我们也看到,他们对于古典的重新发现,正在影响他们的诗歌写作,像柏桦、杨键等,他们对古典诗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创作。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的灵性和境界,是能够影响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的气象与节奏的。还有就是,一些古代诗人在诗作中所倾注的情感和气息,也会对现代诗人形成涵盖,像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深沉、王维的空灵禅意、李商隐的幽怨悲悯,都会对现代诗人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我曾经表述过,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这起码说明中国诗歌缺乏建设,既缺乏艺术建设,也缺乏理论建设。作为一门艺术,必要的艺术规范还是要有的。这种“规范”不是要限制这门艺术的发展,也不是要制造什么“诗歌写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一门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完全没有规范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是缺憾。没有规则,这可能是诗歌这门艺术的特质,提起“新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说法。当然审美越多元化越好,一旦有了可以制作的“规范”,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可能就开始枯竭了,比如唐诗,比如宋词。
如果我们认定了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诗歌其实是一门“感知”、“感受”的艺术,写诗、读诗、对诗歌的理解,一般靠每个人的感受能力,而恰恰在感受能力这一点上,差异是相当大的。诗歌多元化是诗歌繁荣的标志和前提,也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趋势,但由此形成的对作品判断上的多样性和“不可操作性”,也是新诗的很大问题。
我们知道在唐代,曾经有过考试文体是诗歌的时期,但那时的诗歌有着格律方面的严格规范,直到现在,旧体诗依然保持着它的基本规范。而我们的新诗目前还不成熟,没有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让人满意的参照。真正的好诗应该充满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和精神高度,应该说,真正好的诗人都有很浓郁的大爱情结和对艺术的责任感,诗人天生敏锐、敏感,诗歌又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传统艺术形式,是融进国人生活中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因此,诗歌应该出现多元的、多样的、对人内心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是我的一贯主张。但我们当下的许多诗歌显得拼凑、表面、肤浅、口水,轻男浅女、薄情滥欲,缺少内在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伪先锋和非诗的废话脏话昏话泛滥,与我们期待中的诗歌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凭什么让人们也去学着写这些东西?
坦率地说,诗歌不是没有能够让大家基本认可的标准,而是在浅薄的资本媒体( 网络 )的刻意作用下,利用一些非诗的因素和非诗的“诗人”把这个本不成熟的标准搅得更乱,这就更增加了优秀诗歌传播的难度。这种对诗歌的毁损要靠好的诗人们一点儿一点儿用好的作品去艰难地建设,不知道我们的诗人们有没有一种真正使诗歌繁盛起来的智慧和底蕴。
三、网络时代诗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现状与未来:
网络诗歌,是我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互联网开始走进公众视野,网络诗歌论坛开始逐渐活跃,为较为沉寂和迟滞的中国诗坛带来了一种冲击。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诗歌通过纸质的公开发行的刊物与民间诗刊发表的唯一途径,使诗歌的传播变得更加自由、快捷和宽松。而且,网络的兴起,促使诗歌创作的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各种形式的诗歌都在网络上展示,为丰富诗歌艺术带来了重要的突破。从那时起,《
诗选刊 》就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网络上选发诗歌作品(
当时的文件规定从网络上选发稿件是不允许的 ),并最早编辑了网络诗歌专号。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诗歌创造了自由快捷的发表平台,各种各样的分行文字都可以第一时间顺利地在网络上发表,以前是论坛和社区,现在是博客和个人空间,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子。当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随意随性地写诗、发诗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就在所难免,网络解决了诗歌发表难的问题,同时又让那些毫无难度的口水诗歌开始大行其道,最终导致平庸化和世俗化。
网络上制造的诗歌事件,将人们的眼光吸引到了诗人的行为与表演上,而非对诗歌文本这一本质性问题的关注。网络诗歌的确是带来了诗歌艺术的多元,但恰恰是多元,引起了审美价值的混乱,最终导致了诗歌标准的缺失。所以,互联网时代,诗歌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诗人也似乎越来越多,但是,好诗人凤毛麟角,优秀诗作也需要更精心地筛选。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诗歌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也变得微乎其微。
网络也给当下的青年人带来了一种浮躁的心态,快捷的网络,也引起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快速成名,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对于一些年轻诗人来说,在网络上写诗,一方面是消遣,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通过诗歌成名的想法。所以,他们批量生产,如果不能以质量取胜,就渴望以速度取胜。年纪轻轻,就可能已经“著作等身”,这对于快节奏的社会来说,并非好事。
网络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然而,诗歌毕竟是正在它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没有了万众瞩目的光环,也失去了众星捧月的优势,诗歌在网络时代又回到了它应该具有的位置。当下的诗人,目前的诗歌,似乎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网络塑造了诗歌的平民化色彩,同时也为诗歌今后的变革带来了空间。尊重网络,但不能被其所累,比如同样是网络的问题。好的文学声音几乎是非常微弱,如果你搜索“诗歌流派”几个字,搜索出来的会有许多属于当下拼凑起来的“伪流派”,而现在青年人大部分在使用网络,这样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的,就是现在他们见到的这些所谓的诗歌流派。这会使他们对当代诗歌的认识造成曲解。
再一点,网络兴起的初始,我们曾经更为重视网络作为工具的使用功能而忽略它的展示平台作用,但现在,似乎更为重视网络作为它的展示平台的作用而忽略它作为工具的使用功能。比如我们的诗歌博客,很难说那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诗歌”,我在把博客当作工具使用,这与传统写作没有什么不同。如同我原来使用打字机,不能称之为“打字机写作”一样。因此,一般说来,从诗歌博客选稿要比从诗歌论坛选稿质量要高,这也说明,诗人们对自己个人空间的质量和纯度更为在意。
四、诗歌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
“倾力推动,顺其自然。”这是我在我们的会议期间填写对这个问题的调查时写下的八个字。一种观点认为,诗歌本身就是贵族的语言艺术,由于它的晦涩艰深,由于它语言的多解性,它也就成了少数人的艺术。从另一方面说,从古至今,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每个不分地位,不分身份人的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有倾诉与表达的需求,因此,他们也需要找到这样的一种出口,诗歌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是可以在情感上使大众得到共鸣的。
有些诗人将诗歌当作了一种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文字表演,这样做的结果,要么是意象繁杂,语言缠绕,导致晦涩难懂,要么就是直白无味,口水泛滥,引起诗意顿失。诗人在写作上的这两种极端,最终败坏的是诗歌本身,这样的写作,会让本就对现代诗存有疑虑的读者倒胃口,甚至厌恶诗歌。这种对诗歌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我们的一些诗人以先锋者和实验者自居,在自己圈定的范围内作“随意写作”或“深度探索”,与主流诗歌隔断。对于诗歌这门特殊的语言艺术来说,这样的理念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诗人如果没有与各种表达形式交流的气度,那么无论怎样的实验,多么自以为是的“现代”,都会显得空虚和虚假。不要走这种弯路,不要限制自己的视野,不要行为偏执,清理游戏心态,排除狭隘心理,这是我对年轻诗人们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