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郭沫若:《 论诗三札 》,《 文艺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④ 郭沫若:《 文艺论集 》,第229页。
① 郭沫若:《 论诗三札 》,《 文艺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5页。
② 郭沫若:《 论诗三札 》,《 文艺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页。
③ 戴望舒:《 诗论零札 》,《 现代 》第2卷第1期。
①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6-217页。
②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5页。
③ 郭沫若:《 文艺论集 》,第229页。
①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6页。
②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6-217页。
③ 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9页。
①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7页。
② 同上。
① 郭沫若:《 文学的本质 》,《 文艺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4页。
② 同上。
①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
① 郭沫若:《 学生时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① 有关“情绪的抑扬顿挫”的具体把握,可参考拙著《
新诗创作论 》中有关情韵节奏方面的论述,该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初版,后收入《 骆寒超诗学文集 》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①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7页。
② 同上。
①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9页。
②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3页。
③ 同上。
① 此处采用飞白的译文。
①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8页。
②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7-228页。
③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8页。
④ 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9页。
① 拙文《 生活概念、生活转型、日常生活的文艺学 》(
编读札记 ),《 文艺争鸣 》,2004年第6期。
② 即便讲到“人心”,王国维也认为“夫人心本以活动为生活也”。见其《
人间嗜好之研究 》( 1907 )一文,《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梁漱溟在其《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1921 )中说:“所谓生物,只是生活。生活、生物非二,所以都可以叫作‘相续’。”“人的生活大半部分也都是本能的生活。”参见陈来主编:《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梁漱溟选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7、39页。周作人在其《 人的文学 》一文中也认为:“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尚和平的境地。”见《
周作人散文全集 》第2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7页。
① 沃尔夫冈·凯塞尔:《 语言的艺术作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55页。
④
① 据《 辞源 》解释“生活”条:①生存。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汉书萧望传:“年逾六十矣,老入监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②犹言境况、生计。宋书索虏传:“复何知我鲜卑常马背中领上生活”。③原指一切饮食起居活动。中华书局,1983年修订本第1版,第2095页。
② 据《 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生活”条:①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②进行的各种活动。③生存。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第1025页。
① 参见:《 新世纪文化中国面临挑战,访新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 》,《
文学报 》,2010年7月29日第31版。
① 李冰:《 在网络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载《 作家通讯 》2010年第3期( 总第159期 )。
① 王国维:《 人间嗜好之研究 》及《 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见《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115页。
②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见陈来编《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梁漱溟选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③ 如梁漱溟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1921 )中就分列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参见《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梁漱溟选集 》,陈来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5、116页。周作人在《 人的文学
》( 1918 )也分列出物质的生活、道德的生活、以及内面的生活、理想的生活、灵肉一致的生活等说法。参见《 周作人散文全集 》第2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7页。王国维《 人间嗜好研究
》( 1907 )中也提出“物质上与精神上之生活”这样的提法,比梁启超、周作人等更早。
① 有关波德莱尔和“审美现代性”,参见[
英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书馆,2003年版,第62页。
① 引自《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第1版,第242页。
① 参见《 毛泽东选集 》( 合订本 ),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818页。
① 王小妮:《 诗不是生活,我们不能活反了——答〈 南方都市报
〉记者问 》,《 南方都市报 》,2004年4月14日。
① 参见[ 美 ]M·怀特编:《 分析的时代
》,杜任之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第2版,第230页。
① 蒋登科:《 传播方式、网络诗歌及其他 》,载《 现代传播 》2009年第3期。
① 李冰:《 在网络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载《 作家通讯 》2010年第3期( 总第159期 )。
② 吕进:《 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 》,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1期。
① 周宪:《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景观变迁 》,载《 文艺研究 》2010年第7期。
① 周宪:《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景观变迁 》,载《 文艺研究 》2010年第7期。
① 王蒙:《 泛漫与经典:当前文艺生活一瞥 》,载《
文艺研究 》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