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他山的石头:世界文学的互译”专家交流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杨 |   2016年06月28日16:44

会场

会场全景

  6月23日,“他山的石头:世界文学的互译”专家交流会在鲁迅文学院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美国《马诺阿》杂志主编弗兰克·斯图尔特,《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翻译家、学者高兴、刘文飞、董强、郭英剑、余泽民、郭燕和匈牙利汉学家巴尔特·艾丽卡出席交流会。会议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主持。

吉狄马致辞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慢慢走向“同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文学的多样性,而世界范围文学作品的互译为我们了解这种多样性提供了借鉴。他说,中国作协将依托《人民文学》杂志的外文版,加大中国文学的对外推介力度;重视译者的作用,积极联络翻译家和汉学家,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国际文旭交流也将成为鲁院今后工作的常态,“国际写作计划”也在积极筹备当中。

弗兰克·斯图尔特介绍《马诺阿》杂志

  创刊于1989年的《马诺阿》杂志至今已经发表了1200多位不同国家作家的文学作品,曾出版名为《天灯》的中国作家专号。弗兰克·斯图尔特介绍说,杂志的办刊宗旨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尽可能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种特别是亚太地区作家的作品。作品的选择标准是根植于某一地区的文化但面向世界,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复杂的表述。

  《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如今已成为中外文学互译和对话的一个重要平台。施战军表示,文学互译是为了了解对方,也是为了丰富自己。巴尔特·艾丽卡也表示,很多匈牙利读者是通过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由此进一步接触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家并了解了当代中国人的心灵。“文学交流也许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艾丽卡希望通过译介中国文学,不仅改变自己,也能改变更多的匈牙利读者。

  与会的中外翻译家畅谈了各自对于文学互译的刊发。高兴不赞成“大国文学”与“小国文学”之分,认为文学无分国界大小,作品的深度和高度才是译介的真正标准。董强表示,“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要求翻译家首先要识“玉”,具有较高的人文基础、文学感悟和世界视野。郭英剑提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追求“信达雅”和解决“异化”与“归化”的问题,而要“主动求变”。刘文飞追溯了中俄文学交流的历史,认为目前中国文学还没有完全进入俄语普通读者的视野,强调在提倡文化输出的同时,要注重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体系是否能在译入国产生共鸣。余泽民谈到了匈牙利汉学家译介中国文学的成就和所面临的困境,希望社会能给文学翻译一个更公正的地位,同时也呼吁以文学眼光去选择作者、看待作品。

合影

(文:王杨 摄影:王继国 编辑: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