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人类的文化共同体 百余位诗人汇聚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黄尚恩 2016年06月29日16:49
皮鼓舞雄浑,月琴声幽雅,锅庄里的篝火在摇曳。凉山这块神秘的土地以其火热的激情欢迎诗人朋友们的到来。6月27日,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诗刊社、四川省作协、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昌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6年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开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甘霖,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出席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诗歌周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主持。此次诗歌周的讨论主题是“诗歌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活动的盛况。
铁凝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作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她说,来到西昌,来到邛海,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具有特殊的文化气质的诗意之地。这里是彝族的聚居区,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策源地。这里产生了很多彝族的诗人和歌手,他们是大小凉山的雄鹰和夜莺。从这里的大山深处,走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诗人,更重要的是,彝族的伟大史诗《勒俄特依》《玛姆特依》就诞生在这里。期待诗人朋友们感受到千百年来彝族先民留下的民族文化和诗歌文化,并用自己诗意的翅膀将中国伟大的诗歌和传统文化带回各自的故乡。
铁凝说,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是政治、经济的构想,而且是跨时代的文化构想。在“一带一路”的文化背景下,2016年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的举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是多极的,需要多元的公平发展,而诗歌在推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诗歌的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愈加突出,诗歌已然成为诗意的纽带,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的诗人通过诗歌这一人类共同的母语,得以进行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国别的诗意交流,并由此实现相互理解。
围绕诗歌周的讨论主题,铁凝说,诗歌是地方的,又是民族的,诗歌更是世界的。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只有深深扎根于地方的生命血脉,不断汲取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营养,才能创造出来自于个人又超越个人的伟大诗篇。故乡和民族是诗人之根。彝族诗人自古尊重万物有灵,这在各地的自然生态遭受挑战的全球化语境下具有切实的意义。诗歌能够唤起人们的良知,唤醒人类相互信任的爱心。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诗歌是人类的文化共同体。诗人是民族的夜莺,诗人是世界的良知,诗人是文明的信使,诗人是和平的福音。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借用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话来说,“没有诗的未来是不值得期待的”。今后,中国作协将进一步致力于国际性的诗歌活动,进一步推动不同区域的诗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推动世界诗歌的多元发展、和谐共存。
吉狄马加在主持中谈到,我们相聚在这里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诗歌依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被替代的作用,诗歌仍然是这个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正是因为诗歌的存在和延续,我们彼此的心灵才能如此的亲近。今天,诗人朋友们来到凉山,来到西昌,将会感受到彝族人民的热情和彝族文化的诗意。作为一个诗性的山地民族,彝族人无论在文字意义上的表达,还是在口头生活中的表达,都使用的是诗歌的形式。这座美丽的城市将见证不同文化之间的诗意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所产生的巨大的积极作用。正因为不同特质文化的交流,才会使这座古老的城市充满着创造力。
开幕式上,铁凝、吉狄马加、甘霖、阿来、邹瑾、林书成、叶延滨、阿涛·贝赫拉姆格鲁、弗兰克·斯图尔特等共同启动了“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
开幕当天举行了两场主题论坛,近20位中外诗人从不同角度对“诗歌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谈到,诗歌创作起源于对个人性、地域性、民族性的辨认,但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不自觉地体现出对于普遍性、人类性、世界性的追求。如何在创作中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是每一个诗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据了解,此次诗歌周活动为期6天,接下来诗人们还将参加第三场主题论坛,以及多场诗歌朗诵会和田野调查活动。主办方表示,要通过丰富而富有内涵的活动把此次诗歌周办好,并将之作为一个长期的国际诗歌品牌进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