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危机感:"机器想象力会超越人类"
来源:华西都市报 | 2016年07月04日15:52
3月25日,刘慈欣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曾洁
封面人物
主/角刘慈欣
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
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刘慈欣的冷静,与他现在火热的人气对比鲜明,所以,他总是推掉各种活动。
但3月25日下午,他却兴冲冲地赶到北京,参加“影响世界华人大奖”颁奖现场,因为他想见一个人。到场后,他就开始寻找一个人,很快,他在第一排的嘉宾席上,看到空荡荡的座位上贴着“屠呦呦”几个字。一问,屠呦呦没来现场。刘慈欣有些失落。
“屠呦呦老师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很想和她当面聊聊。”
颁奖会上,很失落>
遗憾没有见到屠呦呦
去年,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刘慈欣就火了。
这位标准的理工男,凭借科幻小说《三体》,摘取了“雨果奖”,“雨果奖”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奖”,这无疑让很多文科男汗颜。至此,中国科幻在历经一百多年的耕耘后,走上了世界科幻文坛之巅。
《三体》英文版获得了雨果奖之后,总有大小活动邀请刘慈欣出席,他却很少外出参加活动。这次专程从山西跑来北京领奖,刘慈欣透露原因,除了有感 于这个奖项设立十年的分量,他其实很想去见另一位获奖嘉宾屠呦呦。“屠呦呦老师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很想和她当面聊聊。”
不过,25日下午,当他只身一人、兴冲冲地赶到颁奖典礼现场,却在第一排的嘉宾席上,只看到一个空荡荡的座位上贴着“屠呦呦”的姓名。屠呦呦没能到现场领奖,他感到遗憾和失落。“假如屠呦呦去了现场,你想找她聊什么?”“也没想好要聊什么,只是很想见见这位科学家。”
实际上,刘慈欣并不是一位全职作家。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如果加班,那么晚上就写不成。平常,他还要买菜做饭、接送女儿,生活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颁奖过后,刘慈欣被众多记者追访。26日8点09分,刘慈欣回复华西都市报记者的短信,婉拒了当面采访的请求:“抱歉,我正在上车回去,因为有事来去匆匆,我们可以电话里聊。”
来去匆匆背后,不知是见屠呦呦而不得的失落,还是要照顾女儿的贴心。
人工智能,再思考>人类最后的“壁垒”是什么?
28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如约拨打了刘慈欣电话。
电话接通,刘慈欣说话了:“稍等,我看看手机还有没有电。”顿了几秒,他又说,“没事,电量还可以支撑一通电话。”
人类与机器的对决,曾经是刘慈欣严肃思考的问题。前段时间,一场围棋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的话题瞬间火爆起来。
“人类真正的优势可能就在于我们的想象力。”他说的一句略显拗口的话却颇有哲理:“想象力的作用,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远比我们想象的还重要。”
然而,最近在日本的一个文学奖评比中,由人工智能(AI)创作的小说作品入围初审,评委意见“情节无破绽”。写作这个充满创造力的职业,也有可能被人工智能代劳,刘慈欣对此并不意外。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研发了一款软件“电子诗人”,可以用词库和语法库自动“创作”生成诗歌。
这款软件至今还能在网上下载,有人用其写诗,自动生成了五段共计五十行的现代诗,冠以标题“我用刘慈欣的电子诗人软件写的诗”,在文艺青年聚集 的网站炫耀。任意摘录几句:“我面对着惊恐的天使和实心的大衣,虎头鲨和花和鸡尾酒和三角洲还有平方和都在思恋,超新星曾经是充满性感的,在那外星生命 旁,我氧化着……”后面网友留言,是一串“不明觉厉”。
人类在想象力方面的优势是否明显?他对此并不乐观,认为机器文明总有一天也会在想象力上战胜人类。作为一个作家,他希望发展科幻小说,以加强人 类最后的优势。“如果想象力的优势尽失,那人类最后的壁垒是什么?”刘慈欣沉默了几秒,语气沉重地回答:“可能我之前说得不严谨吧,这个问题我正在重新思 考,但还没想出答案。”
对待生活,很用心>接送女儿比当导演更重要
以电影《三体》监制的身份,刘慈欣涉足电影。
在作家圈子,一直流行着“写而优则导”的惯例,70后代表如徐静蕾、九把刀,80后则由韩寒、郭敬明扛起大旗。被问及是否有计划,亲自将小说拍 摄成科幻大片时,刘慈欣摇头否认:“我不会做导演,也没有那个精力。导演太累了!韩寒他们还年轻,我都50多岁了。而且导演每天都要跟组在外面跑,就完全 顾不上家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为正在读中学的女儿买菜做饭,接送其上学放学,在刘慈欣眼中,比当导演重要得多。
尽管刘慈欣对这部电影的票房信心满满,预测“应该很好”,但对于电影改编一事,此前早有原作者不满意、原著粉不买账的前车之鉴。在“三体电影” 的官方微博下面,既有真爱粉求海报、求预告的告白,还有不少原著粉“求别毁”“求轻虐”的呼唤。其中一位粉丝留言非常纠结:“去看感觉侮辱了《三体》,不 去看又心亏得很,这种明知是雷还纠结要不要去踩的心态,真是抓狂。”
不过,刘慈欣对此表示淡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理解读者的心情。小说面向读者,电影面向观众,两种形态分别对应不同受众,你不能强迫读者也喜欢电影。”至于是否会为《三体》站台、去各大城市路演,他则表示要等电影开始宣传之后的安排。
/对/话
刘慈欣:与好莱坞合作还是有可能的
电话那头,刘慈欣说话不疾不徐。他话不多,但都回答得非常恰切干净,给人一种典型的“理工男”感觉。
华西都市报:有没有考虑尝试其他题材?
刘慈欣:我就是个科幻小说的作者,写不了科幻以外的类型。
华西都市报:在此前揭晓的第十届作家榜上,您凭借《三体》100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位列榜单第11位,与2013年相比,收入突飞猛涨,这是否意味着科幻小说作者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刘慈欣:其实科幻小说作者的收入要分两块,一部分是传统出版业的版税,据我所知,这项对于普通科幻作家而言没有明显变化;另一部分是文学作品的 影视改编费,作者们的收入提高主要来自这一块。随着科幻电影市场的火热,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版权水涨船高。五六年前,一篇短篇小说的改编费才只有三五万 元,现在甚至可以卖到上百万元。
华西都市报:从《超新星纪元》到《球状闪电》,您有6部科幻小说将改编成电影。在出让改编权的时候,您有什么标准?挑选公司,还是导演、编剧,或者出钱最高的买家?
刘慈欣:出让改编权的时候,我更倾向于实力较强的文化公司,还没到挑选导演、编剧的层面。
华西都市报:未来有没有可能与好莱坞合作?如果可以挑选,您更希望和哪位导演合作,或者请哪位明星出演自己的科幻片?
刘慈欣:这个还是有可能的,交给好莱坞运作。导演要取决于对方,谁看上我的科幻小说,伸出橄榄枝了,咱们才能坐下来谈合作。
刘慈欣印象
冷静淡定的理工男他的“危机感”一般人不懂
刘慈欣这两三年越来越红,成了广泛文化圈的名人、明星,就连扎克伯克等国际名人,都成了《三体》的读者。几乎每年夏天,刘慈欣都要来成都参加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礼。据记者连续几年跟踪采访观察,围绕在他身边的粉丝读者越来越多,他出现的场合,尖叫声也越来越多。
但是刘慈欣还是那个刘慈欣。不管多少人围着他签名,跟他交流,他总是很耐心。沉默、寡言,讲话时会陷入沉思状。在夏天的时候,他会穿一件牛仔蓝衬衣,黑色牛仔裤,有时候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简洁、干练,透着一股浓浓的理工男气息。
得奖很冷静对外星人却有危机感
科幻迷热切期待刘慈欣的电影《三体》,但他本人却非常冷静。刘慈欣透露,最密集的时候,他平均一天看一部科幻电影,“几乎所有的科幻电影,我都看过。”刘慈欣说,现在的科幻电影越来越注重特效,但特效过多会削弱故事性。
对很多事情保持淡定的刘慈欣,绝不缺乏自己的危机感。在科幻迷的圈子里,很多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事儿:一位官员曾经找到刘慈欣谈科幻,两人交流到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我们是否有防御应急机制问题等等,两人讨论得很严肃。
这件事或许会被一些人视为“段子”,但了解刘慈欣的人都相信,这来自刘慈欣的真切危机感。刘慈欣说,这种深刻的危机感,很多科幻作家都有,“它是随着人生经验,历史知识与现实知识的积累,慢慢地,越来越明显地产生出的。”
对自己要求高“科幻越来越难写了”
很多人关心《三体》之后,刘慈欣什么时候写下一部长篇,刘慈欣的回答是“还在构思中”。在成都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他透露一个细节:他写科幻小说一般是先想好故事的整体结构,提笔之前已经想得很详细了。想的过程相当漫长,就像一棵植物在心里慢慢成长。
刘慈欣认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幻小说越来越难写了,“你必须描写出一个仍然让大家感到震撼的奇迹才行。现在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部手机全搞定,甚至还能跟全球通话。可我们觉得它神奇吗?不。这就很要命。这对科幻文学的打击——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