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艺热潮下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吕超 2016年07月08日22:42
刘慈欣《三体》“三部曲”
刘慈欣以长篇小说《三体》的英文版获得2015年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开亚洲作家获此奖项的先例,给国内文学界和科学界带来极大振奋,也引发了当下的科幻创作热潮,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科幻借力网络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科幻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以近两年的科幻星云奖的宣传为例,既有新华社、《华尔街日报》等传统媒体的报道,也有百度、新浪等网络媒体的宣传,更有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推波助澜,短时间内便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优秀的科幻作品能够通过“朋友圈”的分享,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譬如《三体》从科幻“粉丝圈”扩散出去后,很快征服了原来看职场小说的都市白领和读青春文学的中学生,甚至一度风靡政商两界。
其二,市场经济背景下,科幻成为一种消费文化,呈现出时尚化、娱乐化的特征。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让·波德里亚所称的“消费社会”,各类文艺产品有着越来越重的消费色彩,科幻文艺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喜欢文字阅读的人而言,科幻小说取代传统的武侠、言情等类型小说,成为时下流行的阅读对象;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观看好莱坞科幻电影大片则成为一种休闲时尚。虫洞、多维空间、平行宇宙等深奥的科学名词,一时成为朋友圈的热议话题。科幻传统意义上的认知、美育等功能,逐渐被大众狂欢的娱乐消费所遮蔽。
在科幻的热潮下,关于科幻本质上属于小众还是大众的论争又起。在笔者看来,阅读科幻文学是一种小众喜好,而观赏科幻电影则属于大众消费。
先来看科幻文学。中国本土科幻经过百余年的艰辛努力,在杂志、图书等领域取得了不菲成绩,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无奈的是,受众始终有限。在杂志领域,即便是科幻热潮下的2014年,坚持了二十年的《新科幻》(原名《科幻大王》)宣告停刊,只剩下《科幻世界》茕茕独立。在图书领域,《三体》虽然获得极高评价,以瑰丽多姿的想象让世人折服,却只有50余万册的销量。对比武侠、言情、青春等类型小说动辄百万册的发行量,科幻文学只能算作小众喜好。反观科幻电影,随着国外科幻影视、动漫、游戏的引介,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满足了大众对科幻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科幻电影市场。迄今为止,在中国位列电影票房榜前茅的多为科幻影片,例如《变形金刚4》《复仇者联盟2》《阿凡达》等。尽管专业影评人对此类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颇有微词,但大众的观影热情却持久而“任性”,乐此不疲地追赶着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
同时,要透析当前的科幻文艺热潮,就不能回避同期流行的网络科普现象。二者并蒂而生,都是基于民众对科技的消费需求,也都得到了网络媒介的助力。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说:“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必会将目光转向未来。”当代的中国大众切身感受到瞬息万变的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对未来科技有着强烈的好奇和庞大的消费需求。网络媒介的助力更是如虎添翼。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一般是翻阅纸质书刊,网络时代则可以随时随地轻松搜索到答案。网络还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处理手段,向读者推送其感兴趣的链接,让其在不断点击中畅享求知的快感,同时,高点击率自然会引来资金的投入。这便能让科普从单纯的公益活动,转变成双赢的商业行为。
面对科幻市场的日益壮大,出版界、影视圈甚至地产商都赶来分一杯羹,各类项目纷纷上马,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大力发展科幻产业,仍需留心下列问题:首先,拒绝短期商业利益的诱惑,注重科幻人才的长期培养,将创作高水平作品放在第一位。就科幻文学而言,目前作者队伍人数较少,基本都是业余写作,积淀薄弱。在《三体》的明星效应下,新星、百花文艺、最世文化、读客、果壳等多家出版机构,纷纷涉足科幻市场。如果作家和出版商只是一味急功近利,大量出版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结果很可能像新世纪初的奇幻文学那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相信科幻热潮“过把瘾就死”的结局,是所有爱好科幻的人士所不愿看到的。唯有多方协力、长远规划,才能不断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思想性、想象力和文学性俱佳的作品。
其次,完善中国科幻文艺的发展机制,搭建生产、传播、消费、再生产的良性产业链。科幻产业包括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玩具、主题公园等多方面。虽然目前国内各方面都有涉及,但缺乏系统性。以链条上的电影产业为例,国产科幻电影多年乏善可陈,基本被好莱坞垄断。影视产业毕竟是复杂的,涉及资金、技术、理念、配套等多环节,需要优秀的导演、演员、技术、美工等多部门的协调。可以说,任何一类科幻文艺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整条产业链的完善和配套支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科幻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众消费的娱乐化趋势给科幻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但对其稳健发展却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参与各方在科幻热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应对,才能让本次的科幻热潮得以持久。
(作者:吕超)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