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蒋频:丹青写神韵 笔墨见性情

来源:光明日报 | 刘慧  2016年07月14日07:32

蒋频书画作品(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蒋频书画作品(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蒋频书画作品(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时隔26年后,书画家蒋频再一次在上海和杭州举办个人展览——百余件书法、绘画作品及学术著作,均为艺术家沉潜数载、交游拜师、潜心研习的精彩之作,可谓自出机杼,艺兼三绝。

书与画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絮飞。桃花明艳的3月27日,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浙江省民建书画院、《中华英才》半月刊等联合举办的“艺心在兹——蒋频书画作品展暨《说说书画名家那些事》新书首发式”在西子湖畔的唐云艺术馆拉开帷幕。

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艺术评论家、书画爱好者聚在一起,看那飘逸多姿的行书、峰回路转的篆书。上下两层展厅组成的书艺空间,散发着诱人的馨香,近千位观众在此流连忘返。

行书《历代名人咏杭州诗七首》,洋洋洒洒7扇屏,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气脉贯通,章法呼应,有传统有创新,现代感强烈,令人耳目一新。

“蒋频书法,五体俱佳,犹以行草篆隶见长。篆隶直追秦书汉简,又以汉简笔画运用最妙。”浙江书协主席鲍贤伦称赞:他的点划中锋直取,不波不媚,如锥划沙,力透纸背。篆隶中隐约可见石鼓钟鼎笔意,刚性十足,使其平添几分奇趣,又透出许多金石气息。

书法和水墨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语言,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国精神的一个出口。蒋频的中国画新作《梦里桃花源》《映日荷花》《兰草清香》《国色牡丹》《月色微茫》等,以油画的色彩,干净、清旷的笔墨展现了生活中的一花一草,逸兴草草的用笔,笔松墨活的构图设色,配上错落有致的题款,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欣赏蒋频笔下的花和果实,无论是荷花、菊花、芙蓉,还是石榴或萝卜,大多是怒放的、成熟的——他喜欢灿烂到极致的事物。蒋频似乎有一种超常的直觉,能够捕捉到事物最饱满、辉煌的瞬间,在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他书写生命的绽放,也由此体会生命的快意。

画家马锋辉说,蒋频的书画艺术强调精神的在场,对线条、笔墨的体认,有入乎其中的专注,也有出乎其外的率意,这些作品能让我们觉得具体有力,又神采飞扬,当他在这种有与无的平衡中从容行走时,一个艺术家的魅力也尽显无遗。

“随缘”“率真”“求索”“平常心”“种德收福”……展厅里那些书中画里的名章闲章,除了名家,更多出自蒋频之手。“金石篆刻艺术是文字书写与镌刻的完美结合。”书法家赵长青说,蒋频的一方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且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这种自我与事物之间的深度对话,映照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体察,那活泼的生命,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热爱的生动体现。

师与徒

作为书家,蒋频幼时随父亲临帖,从王羲之《兰亭集序》到王献之《集王圣教序》,从未间断,由此打下坚实的书写运笔基础。

在能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后,蒋频又得以结识沙孟海、陆抑非、沈定庵等大家,并依次研习了米芾、黄庭坚以及宋元明清的名家书迹。

作为画家,他得到过刘海粟、谢稚柳、陆抑非、朱屺瞻、程十发等大师的指点;作为篆刻家,他师承当代篆刻大师韩天衡,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多领域的涉猎使其艺术创作形成特有的风格,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书画并举,风格独具。

在那段艰辛的求学路上,作为引领蒋频登堂入室的启蒙老师,杭城书家蒋北耿先生功不可没,1980年,他辅导蒋频一举夺得“浙江省邮电系统职工书法比赛”一等奖。

数年后,蒋频考上了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有幸得识沪上名宿洪丕谟教授,成为入室弟子。洪丕谟喜欢这个既勤奋又颖悟的学生,指着蒋频的书法作品,恳切地说:“你的书法,无论是用笔结体,还是布局谋篇,都要脱胎换骨。”

蒋频经过一番变革书风的痛苦,经历潜心修炼的寂寞,通过搜索精进的不断尝试,仅仅花了一年的时间,书艺大进。

洪丕谟看出蒋频的书法有番气象,惊叹“进步神速,使人刮目相看”,还写了“无穷机轴出清新”的古诗赠评他的书法。

在上海求学期间,蒋频多次拜访刘海粟、谢稚柳、程十发、钱君匋、陈佩秋、林曦明等名家,转益多师,兼容并蓄,以便各取所长,自成一家。他在韩天衡寓所目睹老师操刀治印,学习章法布局的精微妙旨。“20多年来,韩老师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从恩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工作后,又多次负笈游艺于京沪杭,向沙孟海、启功、沈鹏等先生请教。韩天衡说,他的这个弟子贵在转益多师,重在传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

蒋频曾连续两次在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中独占鳌头。当时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师生书法评展”中,蒋频荣获一等奖,而为他颁奖的正是慈祥谦和的书坛泰斗启功先生。

1979年秋,蒋频曾去北京学习,自然很想去拜访曾为自己颁过奖的启功先生。这回他带着洪丕谟先生的引荐信去拜望大师。启功慈祥、幽默、睿智,谈话如一泓清泉流过蒋频的心间,既舒心又新奇。

时近中午,启功请蒋频去北师大红楼后面的小饭馆吃饭。回到寓所后,启功又认真看了蒋频的书法作品,很是鼓励了一番,还写了“秀出书林”条幅相赠。1991年蒋频在杭州举办第一次书法展时,启功为其作品集亲自撰写了序文。笔墨间,流露出非同寻常的师生情谊。

老一辈大师的赞许和厚望,没有让蒋频轻飘起来,反而使他感受到沉重的压力,闭门思进,潜修苦索,追根溯源,不遗余力——古往今来北碑南帖,广览博取悉心研究,去粗取精化为己有。

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若得良师指引,无疑是一大快事。而蒋频恰恰在这一点上占尽了先机,这也应该归纳于他天资聪慧的选择。他在《感悟书法》中写道:“因为有了书法的特长,使我无论在机关还是到画院任职,乃至到上海求学、北京进修,再到杭州创业,这一路求学、发展、创业的路程,都显得那么充实和满足。”

文与章

《说说书画名家那些事》是蒋频积数年之功写就的一部以人文美学的视野评述中国古典书法、绘画艺术的专著。该书以史为经,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审美为纬,描述了中国艺术史上每一个重要的节点。

书中,蒋频以灵动的叙事方式书写画家的人生,又加以恰当而简洁的点评,每写一人一事或一个节点,都能以动人之笔紧紧抓住读者的情绪。读其文章不仅是知识盛宴的享受,亦是一次艺术史的审美巡游。

作品背后是否有性情、有胸襟、有旨趣,是评判其艺术造诣的首要标准。人们在作品中遇见的蒋频,和在生活中遇见的蒋频,一旦同构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我们不仅是在读作品,也是在读一个艺术和人生共享的生命世界。中国文人历来重视立心,心气和心力,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这是写作、书法、绘画的根底,故中国艺术不向外求娱乐,而向内求修养,最终希望于人生即艺术,把艺术和人生看作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数十年习书画之余,蒋频近些年又潜心于学术研究,出版了《中国书法名作鉴赏》《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印艺千秋》等多部专著,以虔诚的心态转入到人文艺术和书画理论的深层思考和实践之中。

许多朋友诧异,蒋频怎么会研究起篆刻学并写出《印艺千秋——中国古典篆刻审美评说》这类系统的论著呢?篆刻看似浅显,只要会动刀,在画廊的某个角落支张桌子或在庙会摆个摊就可招揽生意。然而,篆刻艺术的内核,绝不是简单的刻刀刻字。其中方寸间的篆法、刀法、章法、趣味、内涵、格调、境界等等因素的巧妙融合,方能构成一个个小中见大、恢宏博大的艺术精灵,这才是篆刻艺术真正的美学价值所在。而篆刻学的繁复、深奥,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欲探得真经,若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没有研习印艺的童子功,没有进行潜心研究,没有篆刻创作的艰苦实践,不懂印石的产地、质量、造型等常识,要取得上述成果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韩天衡曾如此评价爱徒的《印艺千秋》:蒋频除了从学术和艺术上对篆刻进行了发微探幽的研究外,更多的则是展示他的擅长——以主流的学术观点作出富含人文意味的新解读。他写的古典篆刻评说,更多的是写出了篆刻家丰富曲折的人生故事。有人生,才有艺术——这也是贯通中国书画的一条精神线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凡成功者背后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有自己的感悟,亦需要高人的指点。只要自己怀抱真爱,研习时灵光闪现,并以满腔的激情把它留住,演化为畅通的语言传递感受,这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早年我曾与洪丕谟先生合著过几部著作,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后来受韩天衡先生濡染,我开始慢慢写些书画篆刻方面的鉴赏文章,也为朋友的印艺、印学作品集撰写过序跋之类的应景之作。”就篆刻艺术而言,蒋频上溯源头,探讨了历史上诸多流派和诸多大师的作品,见证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篆刻史。

文章积累多了,也就有了结集出版的想法。蒋频每日工作之余伏案写作,辛苦并快乐着。

“我已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迷入这条书画山道的。”蒋频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大老远的地方有一座神奇的山,山顶上生长着一片神秘的野果林,那些野果红黄蓝紫,含露滴翠,散发出阵阵幽香。

然而,梦毕竟是梦,终究是要醒的。虽然蒋频不可能在梦中采撷到那令人神往的艺术之果,但是,正是从这看似荒诞的梦里,他悟到了前行的方向,迈出了幼稚但却是倔强的脚步。

透过广利大厦25层书房的玻璃窗眺望西湖,蒋频发现远山居然还是那么遥不可及。因为他深知那山的神奇——它不是每个人都能攀登上去的。珍藏于心底的唯一愿望,就是不断修行不断攀登,离遥远的山顶近些,再近些。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