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苑:“配角”袁苑《解密》里再火一把
来源:北京晚报 | 陈滨 2016年07月14日11:16
年度青春偶像谍战剧《解密》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在点赞、吐槽、戏谑声中一路高升。而就演员来说,除了青春靓丽的主演,配角各显神通的表演也让观众点赞,这其中就有饰演“王大枣”的实力派演员袁苑。
“王大枣”这个一出场就带有喜感的老干部成为戏中一大亮点,并引发了观众纷纷寻找这位“王主任”的足迹,原来这个叫袁苑的“王主任”一直在大小银幕上“暗战”演技,完全是“一枚”经得起考验的老演员。
近40年的演艺生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角色,虽然一直以反派大配角著称,但其实袁苑的戏路非常宽,正反两路驾轻就熟,无论是大“配”还是小“配”,抑或和当今最吃香的“小鲜肉”同镜,袁苑都会各自出彩,散发出角色的魅力。《解密》中,袁苑这个传达室的“王主任”,和众腕飙演技互斗,成为推动剧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袁苑目光炯炯,63岁依旧保持一副硬朗的身板,除了一头白发显示出年龄,那张有名的“大扁脸”配上粗黑的眉毛,棱角分明里还藏着一种年轻人勃发的气息。一见面,袁苑就朗声笑道:“我才63岁,还是年轻人啊,怎能算成是老艺术家?”
没人相信我的长相能当演员
袁苑是北京人。当过兵,当过工人,选择走上演员这条道路,袁苑觉得是冥冥之中的事情。袁苑的父母亲是老革命,父亲是新华社记者,因为工作关系和导演崔嵬很熟悉,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工作的袁苑对表演的启蒙就在那个时候播下了种子。“当初我是死乞白赖地缠着崔嵬伯伯,让他带着我拍电影。可能崔伯伯被我的执着打动了,让我在他导的《风雨里程》里演一个‘四人帮’的打手。”
片子公演后,很多人觉得袁苑演得还可以,不像个“生瓜蛋子”,“当时我还在一个国营的汽车修理厂当钣金工,没有人相信我的长相能当上演员,工友们都认为我不可能成为职业演员,也就是业余玩票,或者是为了离开我那个又脏又累的钣金工,可是我心里却揣着一个明星梦。”
袁苑这样总结自己的演艺生涯:离开工厂,给剧组打杂、跑龙套,进入影视圈近40年,虽说没有太好、太适合自己的本子,可归算起来也拍了百余部戏了,积少成多,知名度纯粹是经过多年的奋斗熬出来的。“节目上得多了,观众就熟悉我这个人了,这也算是演员与观众在生活中的一种交流,我从内心感谢广大观众对我这个演员的厚爱。”
袁苑说,中国影视的繁荣和低谷他都赶上了,“我刚演戏的时候,正是‘文革’刚刚结束,多年的压抑之后文化界出现了一片繁荣,我赶上了,随着这段繁荣的消退,影视界出现了低谷,我又赶上了,也就在那时,很多红极一时的演员也销声匿迹了。我不例外地到了低谷,几乎冬眠了。那时候,我很失落,很犹豫,想放弃,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演员这块料,但骨子里不甘人后和对演员的热爱让我平静下来,无论怎样,我不能离开我喜欢的影视,戏我还没演够呢。”
袁苑还是个十足的“乐天派”,逆境中他仍然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离开影视的决心已定,袁苑演戏的同时,还做起了导演和制片,拍起了电影和电视剧。袁苑开玩笑说,自己不仅有著名的“大扁脸”,还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全才。“有一句话说,演员是最荒谬的工作,因为演员身体里有无数的灵魂。我庆幸我做了演员,这个职业让我体验了众多的行业、不同的人生,这是别的职业做不到的。”
一辈子最爱是读书
袁苑没有上过大学,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但是这并不代表袁苑放弃学习,相反,袁苑一辈子的最爱就是读书。袁苑说,别的我不敢比,在演员中如果论谁读的书多,我保证能排上前五。演员不仅需要脑子,还需要生活,角色不仅“扮演”,更需要“创作”,成功的创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演员生活的积累。
“在我失落低谷的阶段,是读书救了我。那个阶段我看了很多书,没数的书,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同学就有读书的好传统,班上哪个同学有一本好书一定是全班分享,规规矩矩地大家排队传看。读书也是我一辈子的爱好。在那段时间,更是如鱼得水般地、系统读了不少书,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全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等有关的理论教材及各种专业书籍,虽然我这辈子的遗憾是没机会上大学,但是这个阶段的理论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后来的表演中从有意、到自觉地去着重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因而在角色把握上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袁苑把自己的人生分为热爱和觉醒两个阶段。年轻时的明星梦,让他热爱并成长着。但是身在演艺圈,当事业陷于低谷的时候,蹉跎岁月的空虚和缠绕,袁苑也曾经深陷其中。“有一段时间,如果晚上没有热闹的饭局,那简直就是百爪挠心,没着没落的。过了45岁,我开始觉醒自己的生活,读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我会保有自省的精神,在我蹉跎的时候,还是书给了我精神力量。”
过了做梦的年龄,袁苑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认定了自己的热爱就是当一个合格的演员。“我的很多能让观众记住的角色,都是在我45岁以后完成的。演戏,我得有始有终。这辈子我还没演够呢,我依然认定我就是天生当演员的料。”
唯有演技在身才是硬道理
银幕上流行“小鲜肉”,名利双收的“小鲜肉”们让不少敬业于艺术的中老演员们不服气。袁苑不这样看,他说,“小鲜肉”尽管千篇一律,但不代表他们不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是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过多的指责是片面的。审视流行,我们应该保持着思辨的思维。
袁苑说,流行自有流行的道理,银幕上的“小鲜肉”代表着新一代的大众审美,你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不能否定,其实,这些被称为“小鲜肉”的演员们,他们在拼相貌的同时,也在竞争着自己的演技,“小鲜肉”多了,自然就该拼演技了。所以,不用指责他们,物竞天择。“我看他们就很努力,而且现在的演员压力更大,就算你是‘小鲜肉’级别,长江后浪推前浪,层出不穷啊。偶像派同样需要演技啊。长相是一个能拿得走的东西,唯有演技在身才是硬道理。”
作为一个有成绩的老演员,袁苑始终用读书让自己保有思辨的思维,对于新生事物,袁苑说,我们首先要学会欣赏,然后再保有理性,才是一个人正常的状态。“小鲜肉”带来的新鲜审美,“网红”们追求的标配,都是时代的产物。“不过,我坚信要当一个好演员,演技在身永远都不会过时,不管他是鲜肉,还是老肉。”
刘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