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演绎科幻战争 ——军事科幻小说的回溯与前瞻

来源:文艺报  | 张林明 康 璐  2016年07月27日08:10

科幻文学是从周严的理性思辨中生发而出,延伸达至的却是视野无法企及的未来世界,沟通此在与彼岸的是科技知识,更是专属人类的伟大想象。作为科幻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军事科幻小说因其透析世界战略格局、把握未来战争形态、前瞻人类发展趋势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魅力,吸引塑造着一代代年轻读者,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改革强军的征途上,中国当代军旅文学亦应积极拓展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以更加前瞻深邃的思想、宏阔高远的视角、灵动飞扬的想象研判新军事革命大潮、塑造高素质军人形象、展望中国军队的未来。

1871年,英国陆军中校切斯尼爵士创作了一篇名为《杜金战役》的小说,这标志着军事科幻小说这种新文学类型的诞生。切斯尼爵士从1870年普鲁士军队以撞针枪奇袭法兰西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幻想未来英国因为缺乏战备,以致德军入侵英国成功。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虽是源于枪械技术的进步,但更多还是对当时欧洲政治格局和未来战争形态的近未来推演。现实中,德军入侵英国的预言虽未实现,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验证了切斯尼爵士对于未来的判断,战争中出现的新武器与新战法也左右了战局的走向。

在某种意义上说,军事科幻小说更能诠释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1996年,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借鉴军事科幻小说的写法,在《下一场战争》一书中推演了未来20年内可能爆发的5场战争——第二次朝鲜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第二次太平洋战争、第二次美墨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迄今为止,“第二次海湾战争”的预言已经成为事实。当前 ,国际时局复杂多变,“下一场战争”的威胁或许迫近眼前。就此而论,军事科幻小说的价值与意义绝不限于想象领域,其与现实世界的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和军事战略具有紧密的联系。

网络催生的操切表达

长久以来,中国科幻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类型并不发达。中国军事科幻小说创作更是散佚在野,徘徊在主流军旅文学的庙堂之外。事实上,军事科幻小说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晚,1900年,逸儒和薛绍徽翻译了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军事科幻小说随科技救国之风进入中国。中国科幻小说被赋予了科学救国的重任,同时又恰逢“小说界革命”,晚清科幻小说遂风靡一时。1904年,荒江钓叟在《绣像小说》上连载《月球殖民地小说》,这标志着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的诞生。时人对于西方科技的羡慕和对富国强兵的梦想,为小说家的科幻叙事提供了想象的动力和驰骋的空间。

当时的军事科幻小说多充斥着各种新异诡奇的科技描写,小说家们虚构出各种神奇的高科技武器,如《新野叟曝言》中的“醒狮飞舰”、《电世界》中的“电枪”等,高科技令中国在幻想的战争中战无不胜。在包天笑的《空中战争未来记》中,作者从现实的科学成就出发,根据当时空中飞艇的研发过程,假想未来可能爆发的空战形态,这一大胆的假设在今天早就成为战争铁律,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失去制空权的一方只能被动挨打。“五四”之后,在文学启蒙与民族忧患的现实背景下,科幻文学百花凋零,不多的几篇军事科幻小说也是晚清狂想的遗绪。小说家们通过科学幻想的胜利来表达科学救国的理想和政治改革的寄托,希冀借此唤醒中华民族的原始伟力,重建古老中华的盛世天威。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都是构建了一个政治清明、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未来中国”形象。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军事科幻小说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和发表空间。域外网络军事科幻小说的传播,带动了中国本土网络军事幻想小说创作的热潮,各大文学网站也纷纷推出了军事幻想小说的专栏。网络文学时代开启以来,各大文学网站连载的军事科幻小说更是不胜枚举,代表性作品有《汉风》《醒狮》《夜色》《异时空长城》《华龙梦遗录》《强国梦》等等。这些网络作者多是军事发烧友,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怀着迫切的愿望,对于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念念不忘。然而,这些网络作者的创作冲动往往发起突然,又难以持久,文字水平也略显粗糙。这些网络军事幻想小说承袭了近代以来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和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这种执迷与狂热在促进网络军事幻想小说繁荣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其思想深度的掘进和艺术审美的发展。

新科幻的议题重建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科幻文学是一种反映人类后现代焦虑的“先锋文学”,如布尔的《猿猴星球》思考人类未来命运,冯尼戈特的《五号屠场》在时空穿梭中探寻人生意义。新时期以降,在国内外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军事科幻文学创作开始介入严肃的人文议题。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军事科幻小说日益阔大、雍容和自信,逐步超脱近代以来单一的对抗性叙事,开始从宇宙尺度来审视未来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在王晋康的《终极爆炸》中,来自民间的国际科学家小组发现了终极能量公式:任何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哪怕是一片树叶和一粒尘埃,都可以产生终极能量。然而“第2.5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考验着这个国际科学小组的国族认同,这可能违背终极能量不能用于战争的承诺。千钧一发之际,科学家贝利茨在试验场引爆自身,让政府看到了终极能量巨大的破坏性,阻止了“第2.5次世界大战”的蔓延。王晋康超出了近代以来的高科技制胜论和国族对立叙事,在讴歌人类对科学技术孜孜以求的探索的同时,又对人性在技术文明下可能面临的困境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在对世界终极的追问和微观现实的关照上,“新古典主义”科幻作家刘慈欣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在他的《乡村教师》中,一位乡村教师罹患肝癌,他耗尽生命最后一丝微光教授孩子们“牛顿三定律”,故事至此完全是现实主义的笔触。可是,作者笔锋陡转,“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在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在这篇小说中,银河系碳基联邦与硅基帝国的星际战争是作为故事背景出现的,人类文明与宇宙高级文明的对话才是作者探讨的重心。与外星文明的对话是由一群中国山村里的娃娃们完成的,他们运用刚学到的“牛顿三定律”通过了碳基联邦的生命级别侦测,避免了地球被摧毁的命运。毫无疑问,这种以宇宙视角反观地球生命的人文关怀是传统军旅文学所难以表现的。宇宙的极宏大和人类的极渺小构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叙事上的张力构建起了一种近乎神话叙事的庄严和肃穆,近乎无限的时空跨度和文明差度令人感到极端震撼,以至进入无法用现有思维表述的超验范畴。有论者认为,刘慈欣“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与世界的接轨。在《三体》中,女科学家叶文洁通过“红岸基地”向极富侵略性的地外生命三体人发送信号,试图借助外星人的力量毁灭人类。三体文明生活在半人马座三星上,因三颗恒星的运动规律无法预测,历经二百次毁灭与重生。最终,中国学者罗辑基于“宇宙社会学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领悟到“黑暗森林”法则,以“同归于尽”迫使三体舰队离开。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死神永生”,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都被更高层次文明的攻击消灭了,侥幸逃脱的人类只能乘坐孤独的星舰在黑暗宇宙中流浪。正如罗辑所言,因为“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可能性,“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刘慈欣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雄浑崇高的磅礴美感,他的《三体》更是将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带入了世界视野,使得中西方科幻文化的深度交流对话成为可能。这些来自宇宙视角的对于人类文明的观察,亦将极大丰富和拓展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的创作空间。

军旅文学的新维度

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是以北约东扩为现实背景创作的近未来军事科幻小说,作者虚构了一场高科技战争。因为交战一方完全掌控了制电磁权,另一方被迫实施“全频带阻塞干扰”战略,制造了一个完全屏蔽电子信息的全黑暗电磁空间,战争双方回到电子时代以前。在某国军队反攻前夕,科学家米沙控制“万年风雪号”空间站撞向太阳,制造了一次猛烈的电磁风暴,延长了“全频带阻塞干扰”时间,为某国军队反攻赢得了时间。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电子战已经成为用于攻防的作战手段,获得制电磁权的一方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以电磁干扰造成敌方指挥失灵、电子制导武器失控、技术兵器失去功能,以至整个战争机器彻底瘫痪。就此而言,军事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前瞻价值,更具警世意义。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和大变革的时代,综合国力逐年提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上到“神舟”飞天,下至“蛟龙”入海,这其中都有中国军人伟岸的身影。当前,伴随着我军实力的稳步提高和改革强军步伐的深入推进,中国军队的发展前景引人期待,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当代军旅文学创作提供了全新的素材,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军旅文学作者们如何描写这场波澜壮阔的新军事革命的图景呢?在引而不发的和平年代,传统军旅文学创作往往缺乏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想象性建构,需要改变思维,更新观念,瞩目未来,先知先觉。这就要求军旅文学作者不仅要有文学修养和军事修养,还要有国际视野和科技知识,了解当下引领军事潮流的新技术、新战略、新战法和新战场。只有把目光投向未来,才能创造未来。

事实证明,一旦军旅作家的想象力被解放出来,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激情。在1995年出版的军旅长篇小说《末日之门》中,乔良就展现了他超前的军事作战理论,小说中对恐怖袭击的描述更是验证了他的先见之明,这也是军事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军旅作家朱苏进笔下的很多军人形象,都寄寓着作者浓烈的英雄理想。这种理想在异时空中就转化为了“超人”想象,于是我们在《祭奠星座》《四千年前的闪击》中,看到了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化人物,其中从未露面的卓蛮更是成为一种纯粹精神的象征。军事科幻小说超越了传统文学时空和经验逻辑的束缚,能够让军旅作家的想象力获得解放,从而生发更多阐释世界的可能性和创造未来的主动性。

所谓“科幻的最是现实的”,二者并不矛盾。中国文学传统向来植根于坚实的大地,现实与想象共同构成了科幻文学的双翼。就如同“魔幻现实主义”一样,“科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将为中国当代军旅文学创作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