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诗歌的力量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来源:文艺报  | 黄尚恩  2016年08月08日08:17

在2016年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上,诗人们呼吁——

以诗歌的力量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7月31日至8月3日,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青海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瀞度·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昂毛,以及来自16个国家的40余位诗人参加活动。诗人们围绕“水、河流:人类的生命之源与诗歌”的会议主题展开讨论,参加了3场诗歌朗诵会,并观看了同期举行的那达慕大会。

吉狄马加在会议开幕式上说,“水、河流”是中国诗歌的永恒意象。从古至今,关于“水、河流”的名诗佳句数不胜数。“水”被赞美、被摹写是十分自然的事。人类的生存、我们赖以存在的这个星球的命运都与“水”息息相关。水滋养生命,同时也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诗歌的意义上说,“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让我们寄托梦想、放置灵魂、探求生命的本源。特别是地球生态不断恶化的当下世界,我们需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水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的队伍中来,这是每一个善良、真诚的诗人的职责,也是历史赋予诗人这个群体的使命。因此,我们在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举办以“水、河流:人类的生命之源与诗歌”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以诗歌的力量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多样性世界、保护多样性文化的行动中来。

在高峰论坛上,诗人们的崇论宏议道出了水、河流与生命、诗歌之间的隐秘联系。爱沙尼亚诗人玛古斯·拉提克说,一切生命起源于水。鲜花得以绽放,树木得以繁茂,大象、蛇和北极狐得以生存,都有水的功劳。然而,水无定形,它只化为盛水器皿的形态,比如凹陷的手掌、小坑洼、河床或者海洋。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也慢慢地重塑承载它的器皿的形状。语言,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也能视为一种器皿,它能容纳如水一般的意识以及背后的生命。意识之水流与语言的器皿相结合,就有可能产生富有诗意的作品。

水与河流哺育了一个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繁衍出各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诗人李自国谈到,水与河流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作家和诗人的重要灵感源泉。在中外诗歌中,水与河流的意象总是关乎着诗人的生命体验,或关乎一个族群、一段历史,总是被抽象成一种刻骨铭心的历史文化记忆符号,积极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明发展。巴西诗人弗兰切斯卡·卡里切利认为,水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类从水的变化之中获得了对转瞬即逝的人生的深刻认识,并进而转化为富有哲理的诗句。诗人曹有云说,作为在黄河边长大的孩子,他从小就听着黄河巨浪的涛声入眠。也许就是在那时,黄河不舍昼夜的流动和它雄浑沉郁的涛声,激发了他关于诗歌声音、节奏、韵律和质地的鲜活感觉。

“河流啊,我愿用各种称谓来赞美你/你是牛奶,是蜂蜜,是爱,是死亡,是舞蹈”。在会上,有诗人引用已逝的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这两句诗来说明水与河流的复杂性。希腊诗人乔治·戈梯斯谈到,水有万千形态,它可以成为一滴充满活力的露珠,一场危险的暴风雨,一场保卫我们幸福的雪,一道掩埋生命的波浪。如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水反映出来,那么水就像可以揭示出事情之隐藏部分的凸面镜。水的这种丰富性让我们得以反观生活的复杂性,进而影响我们的诗歌创作。

水是万物之源。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水是最自然的底色。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切。墨西哥诗人于尔格·奥尔特加谈到,转眼至诗歌,倾目于河水,意味着我们已经准备找回自我——很多时候,它在人们追逐那如同昙花一现的现代化过程中早已被遗忘。大自然在等待着我们,如同一位隐忍善良的母亲,她承受着冷漠与虐待,热切地盼望着我们的回归,就像等着那个肆意挥霍被给予的空气、土地与流水的败家子。

据介绍,作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延伸,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创办于2012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推动国际诗人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国际优秀文化的整合和发展。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李文朝、黄南州州长李忠、青海省文联主席班果、青海省作协主席梅卓等也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