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蓓佳《童眸》:刻骨铭心的追思和温柔的批判
来源:文艺报 | 王杨 2016年08月15日08:02
记 者:说起童年,人们多会觉得应该是欢乐温馨,无忧无虑的,而您在《童眸》中写到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贫瘠的时代,童年伴随着歧视、不平等、疾病甚至背负着家庭的重担或直面死亡。为什么写了这样一群孩子和他们的童年?
黄蓓佳:《童眸》和我以前的书有些不太相同的地方,可能是亮色相对来说少了一些,更多的是多了一种童年的沉郁的色彩,灰色调比较浓。这其实也是我的一种尝试。我尝试写出各种人性的恶、各种人性的善,各种人性中闪光的地方,都在小小的仁字巷得到彰显,我希望通过这部小说尝试儿童文学在写人性、写人性的深度、人性的厚度能写到一种什么程度。
我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为孩子写的,也是为孩子的父母写的,我只是用了孩子的视角来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爱恋、悲伤、铭心刻骨的追思和温柔的批判。
记 者:《童眸》这部小说中有您自己童年的影子吗?
黄蓓佳:《童眸》这本书,你说它是小说可以,说它是记事散文或回忆录都可以。这之间的区别,无非是我对自己的记忆做了加工,遵循了一部分事实,又想象和编撰了另一部分事实。
书中的仁字巷原型是“八字巷”,分为“横八字巷”和“竖八字巷”,其中竖八字巷是主巷,比较长,也相对宽敞一些;横八字巷是支巷,长度只有50米左右,窄到只能两人并行。我外婆的家就在横八字巷里,从出生到出门读大学,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最起码有五分之一的时光是在这条巷子里度过的。我最初的小说习作,很多都是在这条巷子写出来的;第一次发表作品,也是在巷子里收到样书;考上北大,也是从这条巷子里打包出发的……可以说,小说中朵儿的家,其实也是我童年时住过的家。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贫寒酸,但我们过得活色生香,一丝不苟。
巷子里还住着我的四叔公,他弥留之际我和小伙伴去给他守夜,那种阴森的记忆刻骨铭心;邻居有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做出各种合体的衣服,令我羡慕不已;另一个邻居女孩有羊癫疯,十多岁的她体胖、肤白、凤眼、红唇,一双玉手十指尖尖;还有一位斜眼的退休的私塾先生,他算是这个世界上头一个欣赏我的人……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出现在《童眸》中,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真是盘根错节、难以摆脱。
记 者:最近一段时间,文坛涌现出一批以不同形式写童年的作品,也有一些关于作家应如何书写童年的讨论,您怎样看待童年对作家写作的影响,作家为什么会反复书写童年?
黄蓓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自己的童年。童年是长在血肉中的,跟我们的骨骼筋脉绞缠在一起的一种物质存在,所以它无法被遗忘,更无法被割舍。童年的经历会投射到人的一生之中,我们成年之后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完成对童年的一个承诺。儿童作家所写的是怎样建立起童年准则和梦想的这一部分,成人作家所写的是如何完成童年承诺的那个部分我在《童眸》中写的四个故事都是在我童年生活中浓缩而成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人是有记忆的动物。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有责任倾向于集体记忆,文学家们侧重的却是个人记忆。用珍贵的文字保存下这些记忆,是文学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作家的责任。我在《童眸》中记录下的,就是关于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个年代留在我脑海中的,真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记忆,可成年后,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结识过很多人之后,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还是童年时长辈和伙伴们之间那些家常琐事。
记 者:白毛儿因为生病而非常胆怯,但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快要死了,又从压抑中反弹出令人讨厌的“恶”;心比天高的二丫恨患癫痫的姐姐大丫拖累了自己,曾想溺死她,但在姐姐受婆家欺负时又独自去讨说法,最后为救姐姐而死;马小五是混世魔王,但讲义气、救人于危难;朵儿心地善良却性格软弱……所以您笔下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他们都是“不简单”“不单纯”的孩子?
黄蓓佳:《童眸》中的这些孩子都曾经是我的邻居和伙伴,所有成年人的善良、勇敢、勤劳、热心肠他们身上都有;而所有成年人有的自私、懦弱、冷血、刁钻刻薄、猥琐退缩,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大人有的小心思,其实孩子也都有的,只是孩子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说因为年龄小,他自己都无从察觉。我无意把孩子写得过于纯洁,他们就是这个社会上活生生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我希望自己对儿童的人性刻画也不是单线条、简单和平面的,而是更带有社会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小孩子的思维喜欢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分两半,沟壑分明。可是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人唾骂的坏蛋可能是个孝子,一个吊儿郎当的流浪汉也许会把兄弟情义看得比天都高。同一个人可能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正是人性的复杂,才构成了社会的千姿百态,也正因为人性的复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才有温度,作品才能被反复阅读、咂摸和咀嚼。
记 者:现在的时代与您笔下的孩子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不担心小读者能否适应如此沉重的生活写照吗?
黄蓓佳:不担心。人的天性中确实有很多恶的东西,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这样的,从小给孩子一个非常净化的环境,养在温室或者象牙塔里,不让他过早接触到社会的污秽。我觉得完全不需要这样,要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里去长大,要相信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我塑造能力。
我们小的时候,家长从没有把我们和社会隔绝起来,娇生惯养,我们完全是在社会上摔打出来的。在教小孩子读书的时候,也不能不负责任地敷衍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这样孩子将来走向社会,面对纷纭的人生时,会显得迷茫而胆怯,会无所适从,举步维艰。
记 者:在您看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黄蓓佳:简单说,首先必须写出有趣的情节,这是引领孩子走进阅读的先决条件。其次要写出丰富的人性,铺开尽可能宽广的生活层面,调动一切精彩生动的细节。最后,作家本人要有对这个世界的爱意,有令人着迷的想象力,以及不无幽默感的文字能力。满足了这一切,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阅读欲望,也才能引诱一个成年读者有耐心坐下来,跟孩子一起津津有味地读。
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成人和儿童都能够共同阅读的,而且,越是优秀的儿童文学,越是应该拥有它的成人读者,人生的每个时段来阅读这些儿童文学,都会有不同感受。如果一部儿童文学,只是孩子喜欢,成年人去翻读觉得根本看不下去,我不认为是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