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刻不容缓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欧阳婷 2016年08月29日13:05
8月12日至14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怀化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的主题深入研讨,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发展与完善建言献策。
截至今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为7 . 1亿,文学网民达3 . 08亿,网络文学发展蔚为壮观,由网络作品版权转让延伸的影视、图书、动漫、游戏、移动阅读、舞台演艺及周边产品的繁荣发展,已构成今日中国最受大众关注的“IP热”和“泛娱乐”文化现象。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化新兴力量,它关涉到国家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关涉到国家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掌控,关涉到大众文化消费、国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关涉到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建构、文化软实力打造和国家形象传播。因而,构建符合文学规律又切合网络特点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刻不容缓,这对于促进网络文学健康成长与繁荣发展,乃至对推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专家学者们认为,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批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建构滞后于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理论批评工作中应该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走进网络文学现场,从网络作品出发,对文学网站及网络文学作品转化成IP的过程进行考察,在阅读中形成真诚对话,并以大视野、大融合的视角评价网络文学,提出网络文学发展的理论核心概念,当好网络文学的精神引路人。与会专家对网络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网络文学将成为今后数年内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热点,可能会带来中国文学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形态的真正分野。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将呈现由平原到高原、由服务到引导、由创新到创造的发展过程。由此,应加强网络文学大众评点和学术评论,加强媒体评介,加强政府评奖,特别需要学院派对网络文学理论评论的大范围介入,为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在讨论中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鸣奋谈到,文学评价体系基点发生了从地域性、在线性到定位性的变迁。“传统文学以地域性为主导,但具有去地域性,并且在地域性与去地域性的矛盾中发展。网络文学以在线性为主导,但包含了地域性,并且在地域性与在线性的矛盾中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志雄提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应从价值、理论、审美、文化、技术等维度着眼,在研究中建立一种开放的、综合的、多维的话语体系。以大视野、大融合实现研究的理论创新,从而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认为,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不能停留在对现有网络文学回顾与总结,应树立价值预设和历史性、语境化原则,在媒介存在论批评视角下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该体系由网络功能发挥尺度、跨媒介及跨艺类尺度、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融合尺度、虚拟世界的开拓尺度、主体网络间性与合作生产尺度、数字存在对存在意义领悟尺度,以及数字现代主义美学尺度等构成。
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在大会总结中指出,网络文学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文化新力量,呈现出“时代现象级”的新气象,但也客观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 、“野蛮生长、良莠并存”等问题,存在三个明显的不匹配:一是数量与质量不匹配,二是效益追求与人文审美不匹配,三是技术强势与艺术优势不匹配。研究和探索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既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所需,亦是理论批评界的责任使然。网络文学研究应当“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 ,关注当代文学场的变化,把握好中国网络文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时” ,推动网络文学批评及其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当前,网络文学研究、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应该关注网络类型化写作的意义和局限、网络IP热对中国娱乐文化市场的影响、网站商业模式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意义、网站“寡头现象”对中小网站带来的压力和困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如何确立、网络写手的职业困顿以及对他们的扶持和引导、网络盗版对网络文学业态的伤害与治理、“净网行动”和“剑网行动”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与评估,以及网络文学主流化、经典化过程中如何避免过度剪裁与规制等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