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开馆 举办“再写刘海粟”艺术展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婷 2016年09月02日10:28
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开馆 举办“再写刘海粟”艺术展——
看展,也看美术馆
北京前门 刘海粟
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之于中国美术的意义不言而喻——他17岁时便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晚年又将自己毕生创作的主要作品和收藏的珍品古画无偿捐出——刘海粟美术馆也因此建立,并于1995年3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自开馆以来,美术馆先后举办了许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美术展览。
日前,经过三年多时间迁址新建的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在上海市延安西路的海粟绿地内开馆,开幕展“再写刘海粟”于8月18日至9月25日展出。作为入选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项目之一,展览以6个展厅、 100多件展品的体量,从刘海粟早期的“走向后印象”绘画风格娓娓道来,到上海美专的建立发展和两次游欧的“兴学·游欧” ;再到他十上黄山,以黄山绘画为代表而“开启中国气象” ;不仅如此,还用不同类型的实物讲述了他在上海美专推行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写生·西湖” ,还原他那“随遇而安的画室” ,最后以“艺海藏珠”为题,呈现其捐赠的毕生收藏。
以多个“第一次” ,“再写”艺术人生
在早年的绘画实践与理论阐述中,后期印象派是刘海粟偏爱的绘画风格。1929年至1935年的两度欧游使他直面西方艺术史的经典,并临摹了德拉克洛瓦的《但丁小舟》 、柯罗的《珍珠少女》 、伦勃朗的《沐浴的拔士巴》等作,这些临摹不仅在此次展览中首次“集结” ,观众还可以借助现场特别安置的触屏,与原作进行更为细致的比对。“刘海粟先生一生追求突破创新,包括对印象派的吸收——他临摹的《但丁之舟》就是欧洲浪漫主义的作品——无论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印象派,他都广泛地吸收,却又绝非机械模仿。更为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将西方的东西拿过来否定中国的传统,而是着意在吸收之后将东西方之长加以结合。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展人朱刚告诉记者,“在第二次欧游的时候,刘海粟先生还将‘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带到德国普鲁士美术学院,向西方介绍东方艺术。他对中国绘画的讲述、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引起欧洲艺术界对中国绘画的关注,并逐渐改变了他们曾经认为‘元明以后,中国绘画一蹶不振’‘现代东方艺术唯有日本足以代表’的偏见。 ”
有意思的是,展览还首次呈现还原了刘海粟晚年的采访录音,谈到的恰好也是“中”与“西” ——1979年,刘海粟美术作品大型回顾展在北京举办,引起强烈反响。宾馆里,他接受了香港艺术史学者的采访,侃侃而谈将近两个小时,其间换了三四盘盒带。如今透过展厅中的耳机,便能听到老人兴致盎然地讲起自己青年时的经历:“我到柏林以后就开了一个茶会,请了很重要的人,一个是普鲁士美术学院院长吕贝蒙……他说:‘我到过中国,云冈龙门的雕刻很好。画有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宋代的米芾、米友仁……听说你还到法国研究油画。你们这样好的传统的画,为什么你还要到我们这里来研究欧洲的东西呢? ’我说,可是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海通了,以前不通啊,现在是文化要交流。我来看西洋东西,也研究中国的东西,接受西洋的东西来创作我们需要的新中国的东西……”
1912年,刘海粟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 1914年,他在上海美专开模特和人体画作之风; 1919年响应蔡元培号召,他又在美专招收女生,开中国男女同校之先河。此次展览的又一个“第一次” ,是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位于顺昌路560号的上海美专的旧址变迁,并邀请当代摄影家以自己的视角对那里进行拍摄。在朱刚看来,此次展览较之以往有关刘海粟展览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再写” ,“让人感佩的是他的开拓与包容精神,创办美专后,随着时代发展他也在不断改变教育方法和体系。刘海粟先生一生有气概,也饱受争议。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 ‘再写’不仅旨在展现他的艺术作品和捐赠,也希望能从学术上进行梳理,客观地看待他对中国新美术的贡献,他对于艺术教育的影响。当时是处在‘五四’运动的背景下,他突破封建,启用模特、让男女同校,这些都应是与整个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的,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所谓的事件” 。
古松图 刘海粟
延续至今的黄山情怀
展览中,很多观众都对现存最早的刘海粟黄山之作——国画《古松图》印象深刻。这幅作品创作于1935年的冬天,尽管只是描绘了一株简单的古松,却被视为艺术家与黄山结缘的创作起点,亦为他日后越过一个又一个“艺术山丘”埋下伏笔。
1918年, 23岁的刘海粟就曾登临黄山,此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他十上黄山,直到1988年, 93岁高龄仍赴黄山写生。黄山雄奇秀美的风光、变幻莫测的云海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赋予他丰富的创作空间;他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总量蔚为壮观,包括国画、油画、素描等各种题材。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国画与油画始终并行,强调中西并重。画到最后,又将油画与国画交融在了一起,成为民族化的独特表达。展览现场,刘海粟之子刘虬直言:“我是他的儿子,却不是一下子就理解了他。随着研究的深入,才慢慢懂得他的艺术。就像这次展出的油画《黄山散花坞云海》 ,虽然是油画的用色,用线用墨却不失传统风味,他笔下的松不像是画的,更像是写的,用的竟然还是隶、篆、草等书法的笔法;云烟的聚散升落,浓淡远近,既是客体的表现,又有东方传统的画味。 ”
对黄山的情怀,也直接影响了刘海粟美术馆新馆的建筑风格。“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外立面的设计,其创意正来自于黄山的‘云海山石’ ——米白色洞石的立面材质,将飞扬的建筑实体衬托,远远望去,如浮于云海之上的黄山山石,峻峭而飘逸,线条大气简洁。 ”朱刚介绍说:“展厅内部也不是方方正正的,基于这样的场所,我们充分利用现在的不规则形状,将展品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呈现。 ”
是美术馆、纪念馆,也是博物馆
从“再写刘海粟”拓展开去,在与展览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更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对于美术馆定位与发展的思考。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看来,“一位艺术家和时代是分不开的,刘海粟先生晚年把珍贵的收藏和自己的创作一并捐赠出来,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刘海粟美术馆的建立,则是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让他的艺术得以更大范围地呈现。 ”
关山月美术馆首任馆长董小明则由此谈到,刘海粟美术馆对自身的定位,是中国的美术馆格局变化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与其相类似的情况是,将关山月美术馆定位为推动城市美术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纪念馆,这在当时饱受争议,包括关山月先生自己最初也有质疑。但开馆一年之后,他非常满意。现在,重新开放的刘海粟美术馆,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刘海粟先生的900多件珍贵收藏,这就避免了当下很多美术馆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只是展览馆,不是博物馆。 ”
朱刚继而表示,刘海粟美术馆集三个功能——美术馆、纪念馆和博物馆为一体,未来会将此次‘再写刘海粟’展览浓缩至常设馆,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参观;作为临展,每年会有三分之一的专题展,其中有一些围绕刘海粟先生进行,例如明年将举办一个上海美专的教育回顾展;还有与海外的交流展也在筹备之中。
时间回溯至今年3月,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尚在试运营阶段,就让观众着实吃了一惊——亮相新馆的展览是颇为时尚的“新生代互联网原创艺术大展” 。这一展览是刘海粟美术馆与“腾讯原创馆”的合作,展品从互联网原创艺术家的作品中甄选而出,其中不乏红遍网络的苏四饲、刀刀狗等人的作品。“刘海粟先生一生追求创新,更重视青年、重视教育,未来刘海粟美术馆的宗旨正是如此。在互联网时代,美术馆如何运作,特别是如何吸引年轻人,这是大家共同面对的课题。我们的新馆和老馆相比,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展厅面积都扩大了近两倍,但是从美术馆空间和互联网相比来说,依旧是有限的;另外美术馆的传播也相对固定,而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现在我们尝试做了一个网上美术馆,点击量还不错。 ”朱刚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