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聚焦——不同文化中的艺术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杨兴  2016年09月09日08:38

北京时间8月22日,当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东京8分钟”表演结束,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再一次进入亚洲时间。与此同时,早已进入亚洲时间并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入开幕倒计时,这一活动被誉为国际文化艺术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8月30日,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大会组委会向社会公布了本届大会主题和会程安排。据悉,本届大会由国际艺术史学会、中央美院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从9月16日起,大会将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持续进行21个分会场的专题会议,直至9月20日闭幕。会议期间,故宫博物院将邀请与会代表参观在故宫举办的书画特展;作为大会的特别项目,“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展览9月3日至9月2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虽然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一活动距离像奥运会一样耳熟能详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自1873年以来已经举办了33届。该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络机构国际艺术史学会与每届大会的主办国联合组织召开,每一届会议都得到各主办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非西方”世界里的第一次

本次大会由中国承办、在北京召开,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回顾世界艺术史大会143年历程,这不仅是中国,也是在亚非拉地区,乃至欧美以外的“非西方”世界里的第一次。经过中方筹委会的不懈努力,克服阻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政府、全世界各大艺术类专业机构、专家学者的共同支持下,实现了这一历史的突破。这也意味着国际艺术史学会和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其发展方向与策略正在从西方世界向全球化转变,强调文化的多样性,除了在休会期间不断地举行各种主题和各个相关领域与地区的国际艺术史会议之外,将四年一届的大会开成尽可能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世界大会” 。不仅让艺术和艺术史处于高度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意见和思想充分表达,也让处于边缘和遮蔽状态中的地区的艺术和艺术史获得关注和表述。通过世界艺术史大会,彰显中国在世界文化和艺术中担当和谐与和平促进者的形象,也通过广泛的交流,检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优长、现状与处境,进一步辨别中国艺术的特色和文化价值。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012份,从中选择并确认参会的发言人逾290人,分别来自世界各地43个国家和地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谈到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意义时认为:在中国召开世界艺术史大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际艺术史界了解和认识博大深厚的中国艺术历史。毫无疑问,中国是艺术史大国,以美术形态为表征的中国艺术是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视觉载体,承载着中国文明与文化的源起和发展,并以鲜明的视觉体系特征与造型美学形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在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数百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是国际学界认识中国艺术与文化历史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有利于彰显当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发展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文明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认识中国的考古发现不断拓展了艺术史的视野,探向艺术长河的源头,丰厚的艺术遗产已成为今日艺术创新与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聚焦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为“Terms” (概念: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 。在主题设计上,突出强调了中国古老文明中孕育起来的中国艺术发展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进而扩展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和艺术的差异和特点的重新认知,形成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遗产新的认识与阐释。大会设立21个分会场展开专题发言与讨论,以期交流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启发人们在全球文化语境中重新思考世界文化艺术的版图,重新评价和审视东西方文化各自的价值与贡献,特别是亚、非、拉地区的艺术与文化的发展特色,勾勒与重塑世界艺术历史的新面貌。大会还将提出促进在世界文化冲突发生之际,如何以艺术的相互欣赏、相互喜好,相互尊敬的特质,促进文化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在图像和信息时代如何应对和解释世界文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探讨作为图像与视觉的基础学科——艺术史的拓展和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