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延声:历史责任与艺术使命

来源:人民政协报 | 罗公染 付裕  2016年10月08日07:38

9月24日凌晨3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厅依然灯火通明,深夜的展厅里安静异常。

站在高过2米,长过百米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国画长卷”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著名中国画家李延声展览前最后一次逐一调整着每一幅画面前的灯光。

这是临近展览的最后一个晚上。相比其他工作人员严肃焦灼的神情,站在《矗立潮头》巨幅画作面前的李延声委员,却显得镇定而从容。他出神地望着画面中孙中山先生刚毅的脸,许久,轻声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十年磨一剑:笔墨当为时代立传

作为广东中山籍艺术家,1943年出生于延安、13岁开始学画的李延声,从艺60年的过程中,一直将“笔墨为时代立传”作为座右铭。

20世纪70年代初,从浙江美术学院(即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自请到煤矿工作。深入一线了解煤矿工人的工作生活,并经常为一线矿工们写生,记录那个时代煤矿工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创作出一系列当代中国人物画的精品力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以肖像和正气歌吟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入画,创作了《正气篇》大型系列人物画。10年以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悉心研究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帝反侵略的斗争历史,实地考察写生,搜集有关资料,精心创作出以“屈辱的条约”“将士殉国记”“销烟气如虹”“慷慨赋同仇”“三元里怒潮”和“圆明园沉思”六部分组成的巨制长卷《魂系山河》,并跨界融合,开创性地推出同名大型交响音画演出,成为新历史人物画与交响乐结合的开始。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评论说:“作为一名画家,李延声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和时代艺术感。他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创作出了一幅幅正气高格、笔墨独到、感染力强、震撼人心的歌颂中华民族英雄模范人物史诗般的国画大作。”

李延声艺术创作的脚步并没有停止,2016年,李延声以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为主要内容,绘成长度过百米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国画长卷”,作为其从艺60周年的总结。此画卷以《孙中山像》开篇,以《笃爱》《苦难中国》两章为序曲,由《大地之子》《心潮逐浪》《振兴中华》《护法北伐》《世纪曙光》《德泽流馨》《红棉赞》等20幅经典画幅构成,展现了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巨人形象,以及其忧国忧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为中国画重大历史题材的主题创作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在回忆起李延声多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时表示,李延声是很早就投入到宏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画家,“他的创作是全力以赴的,孙中山画卷他酝酿10年,画了3年,不仅是大画,而且采取组画的形式,《魂系山河》也如此。这样的画内容丰满,波澜壮阔,有历史文献价值,有很多鲜明的形象,有历史的厚度,有思想的深度,还有当代的高度,堪称民族的史诗。”

写真传神:笔墨绘时代人物风貌

“人物画贵在传神,而肖像是人的精神风貌最集中的体现。”李延声接受采访时说。因此,在创作重大历史题材鸿篇巨制的同时,为了更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找到历史人物的特点,20多年来,李延声手握中国毛笔为中外当代科学文化界杰出人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造像,集成“智者———中外名人写真”系列、“神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系列,成为中国毛笔写真的践行者。

“在创作《正气篇》之时,我开始寻找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照片,非常难找,想塑造人物极其困难。在翻遍图书馆之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从我所尊重的、敬仰的当代大师中,来寻找灵感。我找到了蔡若虹先生,他对我非常支持,从此,我就开始了人物画的毛笔写真。”李延声话语安静而坚毅。

从20世纪90年代起,李延声拿起画笔,以书法情趣入画,线条简约、准确、灵动,并拜访南怀瑾、贝聿铭、赵朴初、冰心、巴金等当代名人,以毛笔写生为其造像,绘成“智者”系列,成为反映当代文脉传承之道的精品。

更为难得的是,在画像之后,李延声都请其在画作上题写寄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与此同时,李延声也以清新的文笔,简洁的文字,如实地记录下他与智者们交往的故事,平淡充实,真挚动人。

进入21世纪以后,进入花甲之年的李延声又开始了一项辛苦的工作。他历经艰辛,遍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余位,再次以毛笔直接面对真人写像,终成“神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系列,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誉为“有史来第一本以绘像方式为民间艺人树碑立传的画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说:“他坚持多年为作出贡献的老科学家、老专家,为非遗传承人画像,并这些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创作出一系列重要的、很有分量的美术作品,这彰显了李延声的执着和为人,以及他对事业的忠诚、忠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他们是活着的遗产、历史与活化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他们把经典传承下去。”李延声说。在他走访非遗传承人期间,其所绘的传承人中有不少因年迈离世者。因此,“这批画作,不仅是非遗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对非遗传承人本身极大的支持和激励。我就和家人商量,将这批非遗传承人毛笔写真系列作品捐献给国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全民艺术普及做点实事。”

风骨俊逸:艺术之路永无止境

李延声先后师从关山月、潘天寿、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黄胄等艺术大家,是一位全面型的画家,不仅善画人物画,而且也兼及动物、花鸟、山水,尤以画鹿最为传神。

“我们都是黄胄先生的学生,为了筹建炎黄艺术馆,李延声跟随黄胄先生10多年,从建馆到协助黄胄先生经营炎黄艺术馆,在我们同学中也一直传为美谈。”刘大为说。

强调风骨传神,一直是李延声的艺术主张。在从艺60年过程中,李延声在其恩师黄胄先生“一门精”学术精神感召下,经过长期的探索,细心观察鹿的习性与特点,将速写与书法情趣相结合,将色、水、墨相交融,“写”出灵鹿的形与神,将鹿刻画得精巧灵动且生机勃勃,十分惹人喜爱。

与此同时,在坚持传统艺术创作技法的基础上,李延声先生亦寻求突破之法。他在创作过程中,再辟蹊径,新创“泼青法”,将中国画水墨技法与瓷艺创作相结合,别开生面地丰富瓷器图绘的题材与手法,成功绘制现代青花瓷艺画。

“回顾李延声先生60年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李延声先生紧紧把握中国人物画的本质特性与时代精神,他在笔墨当随时代,追寻传统中国画精髓,继承人物画传统的同时,善于钻研和探索,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吕章申如是说。而另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统计,此次李延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160幅艺术作品,也使之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当代人物画家作品中最多的一位。

李延声60年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他紧紧把握了中国人物画的本质特性与时代精神,他在笔墨当随时代,追寻传统中国画精髓,继承人物画传统的同时,经过自身钻研和探索,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