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对话赵德发:写“人类世”,真切反映时代生活

来源:齐鲁晚报 |   2016年10月10日15:45

认识地球现状,反思人类行为

齐鲁晚报:“人类世”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话题,涉入这一题材的初衷是什么?

赵德发:“人类世”是个地质历史学新概念,由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提出,十几年来引起了全世界无数人的关注和认同。今年年初,英国、美国、法国等13国科学家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指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人类自身独特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并且确定了人类世开始的7个主要标志:核武器、化石燃料、新材料、地层改变、肥料、全球变暖和生物灭绝。我5年前接触到这个概念之后,一直在思考相关的问题,决定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我不是图解概念,而是想真切地反映生活,因为我们在俯仰之间、呼吸之间,时时处处都在感受“人类世”。

齐鲁晚报:从《人类世》后记看,你写这部作品的过程很不容易。

赵德发:是的,这部书涉及地质历史学和人类学,涉及基督教文化,我要大量读书。书中的焦石教授要开“人类世”课程,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为要写到经济领域,我必须四处采访。那期间我母亲刚刚去世,父亲身患重病,我和弟弟妹妹要轮班回去伺候。在老家住,我是在凌晨父亲没醒时趴在床边用笔记本电脑写作的。在父亲的鼾声中,在地球46亿年的大背景下写人类世里的故事,那情境让我终身难忘。小说成书过程中,我因为不满意,先后改过多遍。

齐鲁晚报:《人类世》是一部相对“入世”的长篇,涉及当下许多时髦的话题,比如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比如国际化,你如何看待当下的现实题材长篇创作?

赵德发:现实发生着变化,文学所表现的内容也必须变化。尤其是长篇小说,篇幅巨大,可以包罗万象,更应该将我们所处时代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类精神层面引起的惊涛骇浪或微波细澜,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当然,从事长篇小说创作,新思想、新视角也很重要,我写《人类世》,就是从地质历史学的角度切入,认识地球现状,反思人类行为。

 

宗教是我借用的文化视角

齐鲁晚报:从《双手合十》《乾道坤道》到现在的《人类世》,你最近十年的长篇较多地涉及宗教,《人类世》更是将儒释道以及基督教放到一个故事背景中,你的小说对宗教的审视,是出于什么考虑?

赵德发: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阐释。宗教不止一种,阐释五花八门。以文化人类学的眼光对宗教文化做些研究,会知道人类自古至今如何在形而上方面下功夫,分别持有哪些世界观与方法观。我的《双手合十》和《乾道坤道》,分别表现了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目前的存在形态,但在《人类世》中,虽然出现了一座三教寺,写了儒、释、道三家在海晏市的掌门人,写了几位或真或假的基督徒,但小说的主旨并不是反映宗教,而是想让读者看到,在人类的种种欲望面前,宗教的能与不能。

齐鲁晚报:宗教对于“作为作家的赵德发”意味着什么?

赵德发:宗教是我借用的文化视角。看世界,我们往往用的是世俗而惯常的视角,如果了解一些宗教文化,就可能多一些视角,或者,能让自己的世界观更加超拔。爱因斯坦从来不信人格化的上帝,但他对宇宙秩序有一种深刻的理解,这给了我很大启发。

齐鲁晚报:文学对于“作为普通人的赵德发”意味着什么?

赵德发:是我安身立命的方式,是我生命价值的体现。我从事这个行当,因为我喜欢。我庆幸自己走上了这条路。

 

农村题材小说,不是重复乡土生活

齐鲁晚报:有报道说,你最新的创作将回望桑梓,写一部与家乡、家族有关的非虚构作品,这是对农村题材的回归么?

赵德发:这个创作计划,也是来自一个突发念头。去年我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协全委会,座谈中听刘庆邦兄说,他每年都回去给母亲上坟,我想起两年间经常回老家伺候父母的经历,想起在家乡的诸多见闻和所思所想,决定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散会回来,我还是为这个选题激动,甚至想中断《人类世》的写作立即动笔。我强行将这份冲动按捺下去,才按部就班完成了《人类世》。写这部书,不是我有意识地向农村题材“回归”,而是遵从了灵感的指引,遵循了创作规律。

齐鲁晚报:最近一二十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全国貌似没有轰动一时的长篇佳作,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农村题材长篇创作?

赵德发:这些年,农村题材的长篇佳作也有不少,之所以没有“轰动一时”,与当下人们的阅读方式改变有关。在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碎读、图读的今天,长篇小说早已淡出许多人的视野,想轰动很难。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城市化的猛烈进程,都市小说有取代农村小说成为文学主流的倾向,所以,再写农村题材,要有城市化背景,要有人类学眼光。如果还是重复前辈作家笔下的乡土生活,表达一些陈腐观念,采用老旧手法,恐怕难以吸引读者。(齐鲁晚报记者 倪自放)

2016年8月6日《齐鲁晚报》A14版